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4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变型天花粉蛋白TCSYFF81-83ACS的生物活性及免疫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一种突变型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TCS),并对其生物活性和免疫原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TCS分子上可能的抗原决定簇位点(YFF81-83)进行定点突变,并将所构建的突变体(TCSYFF81-83ACS)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及纯化。随后与野生型TCS(wTCS)比较,分析其DNA酶活性、致核糖体失活活性、免疫原性和急性毒性。结果:初步检测显示,所构建的突变型TCS活性与wTCS活性几乎相当,而其免疫原性有所降低。结论:通过该方法改造TCS是可行的,有可能为抗HIV治疗提供一种高效、低毒、廉价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小鼠博来霉素在肺纤维化模型中肺泡巨噬细胞(AM)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1(TIMP 1)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变化 ,观察肺纤维化中MMP 9和TIMP 1的表达是否存在失衡。方法 :以博来霉素诱导建立小鼠肺纤维化模型 ,采用HE染色观察肺部胶原沉积状况。选用抗CD6 8mAb ,采用微小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肺泡灌洗液中的AM ,用Hoechst 332 5 8染色AM ,在下光镜高倍视野计数法评估AM的纯度和活性 ,用EIA法检测AM上清液中MMP 9和TIMP 1的表达。结果 :肺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小鼠肺部胶原沉积在 1、3、7、14、2 8d呈逐渐加重趋势。粗分离的AM纯度为 (82 .5± 2 .5 ) %。采用微小免疫磁珠法分离肺泡灌洗液中的AM纯度可达到 (99.3± 0 .7) % (P <0 .0 5 )。纯化后的细胞存活率为 (92 .5± 1.8) % ,与纯化前的 (92 .7± 2 .0 ) % ,相差不大 (P >0 .0 5 )。随着小鼠肺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MMP 9的分泌量逐渐减少 ,而TIMP 1的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 :在小鼠肺纤维化中AM分泌的MMP 9和TIMP 1之间存在失衡 ,表明基质降解系统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
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是学会的主要职责之一。学会可以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学术任职、评优推优、设奖报奖、加强组织建设、营造学习范围、坚持民主办会、发挥集体智慧等多种方式服务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4.
天花粉蛋白突变体的构建及其在原核系统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天花粉蛋白(TCS)突变体,并将其在原核系统内进行表达及纯化。方法:借助计算机预测TCS可能的抗原决定簇(YFF81-83)并设计出适当的突变引物。以栝楼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重组PCR技术扩增TCS突变体全长基因,经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后与原核表达载体pRSET-A连接,转化感受态E.coli DH5α,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及测序。将所获阳性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E.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对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鉴定。最后用Ni-NTA亲和层析柱对所获突变体蛋白进行纯化。结果:成功构建了TCS突变体(TCSYFF81-83ACS),并获得了突变体蛋白在大肠杆菌内的可溶性高效表达,经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后,产生出大量均一的TCS突变体蛋白。结论:TCS的定点突变及其在原核系统内的表达,为基因工程方法改造TCS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课堂小竞赛”的方法、规则和所需注意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课是医学微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巩固理论课教学成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文分析了传统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医学微生物实验课的改革方向: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改革考核制度,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HIV毒株分离及体外感染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万某)分离获得HIV毒株,应用此毒株在体外攻击与HIV感染者长期无保护性行为未引发感染者(张某)及健康人的淋巴细胞,检测病毒感染细胞情况,研究抗感染保护的机制。方法 采用RT测定法和P24抗原检测法。将HIV感染者淋巴细胞与健康人淋巴细胞共培养,并将获得的HIV毒株体外攻击张某及健康人的淋巴细胞,分别观察细胞病变并检测P24抗原及逆转录酶的活性。结果 从万某血中分离获得了HIV—1毒株,连续8周显微镜观察,从第2周开始可见HIV特有的细胞病变,逆转录醇的活性检测和P24抗原检测结果从第2周为阳性,说明病毒分离成功。健康人淋巴细胞自HIV—l感染后2周开始,显微镜可观察到HIV—l持有的细胞病变,逆转录酶的活性检测和P24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表明HIV侵入。张某的淋巴细胞在HIV感染后显微镜下观察,始终未见特有的细胞病变,逆转录酶的活性检测和P24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HIV病毒未侵入细胞。结论 分离的毒株可以感染健康人淋巴细胞,说明病毒本身无变异;病毒不能侵入张某的淋巴细胞,可能是其淋巴细胞表面HIV—l受体或辅受体的基因或功能发生突变,导致病毒无法侵入机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天花粉蛋白(TCS)突变体基因,并在原核系统进行表达及纯化.方法:应用计算机预测TCS分子上可能的抗原决定簇(FYY163 - 165),并进行定点突变.以栝楼基因组DNA为模扳,经PCR扩增突变基因,与pRSET-A表达载体连接,转化感受态E.coli DH5α,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及测序.将阳性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E.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对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法鉴定和Ni-NTA层析纯化.结果:构建了带有TCS突变体基因(TCSFYY163- 165CSA)的重组表达质粒,使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可溶性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后,得到均一的TCS突变体蛋白.结论:成功地构建了TCS突变体基因TCSFYY163 - 165CSA,并获得高效表达,为基因工程方法改造TCS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从笔者发现的4例HIV-1耐药感染者分离获得的HIV-1毒株是否为耐药毒株。方法用RT-PCR法连续检测13例HIV-1感染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浆病毒载量的变化情况;用HIV-1感染者淋巴细胞与健康人淋巴细胞共培养的方法从13例HIV-1感染者分离获得HIV-1毒株;从4例耐药感染者分离获得4株HIV-1毒株,在其培养液中加入逆转录酶抑制剂,检测毒株逆转录酶活性。结果13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中的9例从治疗开始第1个月到第15个月中,病毒载量明显下降,感染者对于治疗药物敏感;其余4例从治疗开始第1个月到第10个月,病毒载量明显下降,从第11个月到第13个月病毒载量维持在此水平,但从第14个月到第19个月,病毒载量明显上升,持续在此水平并有上升趋势,确认为耐药感染者。病毒分离培养发现13例血样从第2周开始均出现HIV特有的细胞病变,逆转录酶的活性检测和P24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成功分离获得HIV-1毒株13株。4例耐药HIV-1感染者分离获得的4株HIV-1毒株体外培养中加入逆转录酶抑制剂,发现HIV-1感染特有细胞病变持续存在,逆转录酶的活性检测和P24抗原检测结果也始终为阳性,说明此4株HIV-1毒株为耐药毒株。结论从耐药HIV感染者成功分离获得耐药HIV毒株,流行病学检测发现4例HIV-1感染者来自同一地区,有耐药毒株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