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SARS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ARS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方法 :对 2 0 0 3年 3月至 2 0 0 3年 5月收治的 2 9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血常规及影像学检查特点。结果 :本组 2 9例全部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有明确接触史者 2 5例 (占 86 .2 % ) ,第一次血常规白细胞降低者有 8例 (占 2 7.6 % ) ,淋巴细胞计数 <0 .9× 10 9 L者 19例 (占 6 5 .5 % ) ,白细胞计数出现进行性下降者 2 2例 (占 75 .9% )。所有患者胸片显示肺部阴影 ,其中迅速进展者 18例 (占 6 2 .1% )。治疗采用抗病毒、抗感染、支持等综合治疗 ,重症患者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和无创机械通气。结论 :流行病学史、临床特点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治疗采取综合方法 ,对重症患者使用大剂量激素、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及其与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对149例心脏原发性肿瘤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学改变和病理学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在原发性心脏肿瘤中,79.2%(118/149)为良性肿瘤,20.8%(31/149)为恶性肿瘤。黏液瘤组织学类型,约占原发性心脏肿瘤的50.3%(75/149);其次为脂肪瘤,约占14.8%(22/149)。(2)在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中,未分类肉瘤、血管性肉瘤和横纹肌肉瘤是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分别占22.6%(7/31)、19.4%(6/31)和19.4%(6/31)。(3)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累及心包者(25.8%,8/31)明显高于良性心脏肿瘤累及心包者(3.4%,4/118)。(4)心脏超声心动图对原发性心脏肿瘤异常的检出率为95.3%(142/149)。结论:超声心动图是检出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较敏感方法,并对肿瘤病理类型的判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后血压控制情况及其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控制情况及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在我院门诊就诊的955例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情况及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者使用较多的降压药物是硝苯地平控释片(伲福达)、硝苯地平片剂(心痛定)和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分别占所有被调查患者的69.8%、30.8%和27.5%。其次是吲达帕胺(寿比山)、依那普利(怡那林)、特拉唑嗪(高特灵)、贝那普利(洛汀新)和卡托普利。日常血压收缩压控制理想者(<140mmHg)约占患者的50%,舒张压控制理想者多于收缩压控制理想者。服药后不良反应中,钙离子拮抗剂以踝部水肿、利尿剂以低血钾多见,ACEI类药物主要表现为干咳,β受体阻滞剂以心动过缓为主要不良反应,α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直立性低血压。治疗依从性的调查还表明约半数高血压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存在不正确现象。结论:门诊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多,且总体血压控制良好率不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诊溶栓后心电图抬高ST段的回降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中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35例AMI急诊溶栓后ST段的回降幅度进行分级分组 (平均回降幅度A组≤ 30 %,B组 31 %~ 6 9%,C组≥ 70 %) ,比较各组发病后第 2周和第 3个月心绞痛发作和心功能情况。结果 溶栓后 2h心电图ST段回降幅度越大 ,患者发病第 2周和第 3个月的心绞痛发生率越低。心肌梗死后 2周和 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 ,C组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均明显高于A组 (P <0 .0 5 ) ,B组第 3个月射血分数也高于A组 (P <0 .0 5 )。结论 对AMI溶栓后心电图ST段回降的幅度进行分级 ,可能有益于急诊溶栓患者中远期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关于急诊医学概念与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本文对急诊医学的一些现代概念进行了探讨,提出了:①急诊医学是一个时间维度的概念;②其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平行;③快速诊断是急诊工作的要点;④相对专业化是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⑤急诊人群具有低流行率和高病死率的特征。了解这些新的理念对提高急诊管理水平和改善急诊服务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驻京部队离退休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状况及其与慢性病的相关性进行调查,旨在为以后的健康教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134个驻京部队干休所或部队大院的1 513例老年人进行全面查体,测量体重指数,调查常见慢性疾病.结果该群体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48.9%和12.8%,仅有36.5%的人体重正常.慢性病顺位统计前10位疾病是:前列腺肥大、高脂血症、白内障、高血压病、脂肪肝、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高尿酸血症和脑血管病.超重和肥胖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者(P<0.05).结论驻京部队离退休老年人超重和肥胖情况严重,并且与多种慢性病的发病有明显关系,防治肥胖应是老年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7.
多肌炎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系统性结缔组织疾病,但其临床表现形式各异,常常会导致误诊。本例多肌炎患者由于多种酶学升高,在外院2次被误诊为"肝功能异常"、"心肌炎",然后送我院,经肌电图和自身抗体检查后确诊,提示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诊断,不能过多依赖生化检测,而需要充分结合病史及查体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经环甲膜穿刺气管内给药法及设备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医院外心脏停搏的药物复苏方法和经环甲膜穿刺快速气管内给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心脏停搏常见药物复苏的利弊,寻找医院外心脏停搏心肺复苏(CPR)时药物复苏的最佳途径,并设计相应的使用装置。结果 临床给药方法主要有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气管内和心内注射给药。经气管给药的效果是可靠的,也是医院外进行CPR的最佳给药途径。本设计经环甲膜穿刺快速气管内给药复苏针配备有高压空气舱,适用于医院外的任何紧急场合进行气管内给药。目击者只需取出装有所需药物的复苏针,从环甲膜处刺入气管,按下注射启动钮即可。结论 医院外药物复苏技术的进步是有效改善复苏效果的关键,经环甲膜穿刺气管内给药复苏针适用于医院外进行药物复苏。  相似文献   
9.
发热门诊患者传染病相关知识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发热门诊患者对传染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探讨对发热患者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的方法。方法 采用问卷方式对2004年11月-2005年1月在发热门诊就诊的495例患者就传染病防治法、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合理卫生习惯、防病治病常识等方面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患者对传染病法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答对率最低;初中、高中学历、50岁以上的受调查者答题正确率较低,工人及一般城市居民答对率最低;电视广播是患者认可的传染病知识宣传方式。结论 应加强传染病法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重视对低学历、中老年人以及工人、城市居民群体的宣传教育;电视广播是目前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梗死区微血管阻塞 (microvascularobstruction ,MO)时冠状动脉血流、血清肌酸激酶 (CK)及MB同工酶改变的特点及意义。方法 对 10例核磁共振成像 (MRI)诊断为AMI合并MO患者的心肌酶学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与 12例单纯AMI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①AMI合并MO组冠状动脉再灌注的比例少于非MO组 (冠状动脉血流TIMI 3级 ;梗死后 :0 %比 4 1 7% ,P=0 0 30 ;MRI检测前 :5 0 0 %比 75 0 % ,P=0 173)。②MO组血清CK和MB峰值活力显著高于非MO组〔CK :(14 11 1± 92 8 3)U/L比 (84 5 2± 837 1)U/L ,P =0 0 5 0 ;MB :(11 7± 6 1) %比 (7 2±3 4 ) % ,P =0 0 4 3)〕。③MO组血清CK峰值大于 10 0 0U/L占 70 0 % (7/ 10 ) ,高于非MO组 (33 3% ,4 / 12 ,P =0 194 )。④合并MO患者单位梗死面积的CK峰值释放大于 5 0 0 0U/L的比例低于非MO组〔(2 0 0 % (2 / 10 )比 5 8 3% (7/ 12 ) ,P =0 0 72〕。结论 AMI患者合并MO时冠状动脉再灌注的比例较低 ,心肌酶峰值活力增高 ,但单位梗死面积的心肌酶释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