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整合近5年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收录发表的针灸干预肿瘤治疗相关文献,SCI收录针灸干预肿瘤治疗研究共82篇,现阶段研究重点在于证明针灸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研究方向集中于针灸缓解肿瘤放化疗引发的不良反应和癌症相关症状,针刺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针灸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是可接受且有效的一种支持疗法,对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潮热、周围神经病变,以及癌性疼痛、疲劳、上肢淋巴水肿等症状疗效确切。今后应更多地设计符合针灸作用特点、合理对照的高质量研究,针灸抑瘤作用、增加化疗靶向性作用的研究可能是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针灸是中医学特色疗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腧穴是针灸发挥治疗作用的直接靶点,不同的腧穴其治疗作用各有差异,不同腧穴配合使用可有效增强针灸治疗的效果,提高临床疗效。胃肠道疾病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通过对近年来有关针灸治疗常见胃肠道疾病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其中的腧穴配伍规律,对丰富和发展针灸腧穴配伍的理论和应用,促进针灸学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经过不同阶段治疗会引发一系列症状集群,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已有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有效缓解乳腺癌患者相关不良反应。近几年随着症状群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症状管理领域逐渐由单一症状向症状群转变。因此,文章从不同分期对乳腺癌患者症状群进行了分析、总结,共包括4组症状群:肢体及肌肉骨骼症状群、精神心理症状群、激素相关症状群及胃肠道相关症状群,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团队前期开展的针灸干预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后不良的临床研究思路,参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2017年发布的《针灸的科学机制、临床研究证据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的会议共识,提出针灸可以分别从以上4组症状群的角度对乳腺癌患者进行管理,以经络辨证为主,在局部腧穴的基础上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选穴、配穴原则,制定针灸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4.
探索转化医学理念在循证针灸学中的应用与针灸临床证据转化的模式和路径。通过简述转化医学的理念及分型,结合中医学的特点及二者关联性,分析针灸临床证据转化的自身特点。从丰富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社区推广和产品转化四个方面阐述了针灸临床证据转化思路及相关范例。总结了一条基于中医理论的从循证针灸学角度出发,多路径综合链接的针灸临床证据转化路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针刺治疗带状疱疹腧穴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数据库中收录的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建立数据库,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针灸治疗带状疱疹腧穴配伍规律。结果纳入51篇文献,提取出75条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处方,复杂网络分析拓扑结构发现以阿是穴、夹脊穴、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外关、三阴交、曲池、支沟、合谷穴为核心穴位。其中主穴多选取阿是穴、夹脊穴,肝胆湿热证多配太冲、阳陵泉、外关、支沟穴,脾虚湿盛证多配足三里、三阴交穴,实热证多配合谷、曲池穴。且腧穴多选用特定穴中的五输穴。结论针刺治疗带状疱疹腧穴配伍规律为以局远配穴、辨证配穴为主要的配穴方法,主穴多选取阿是穴、夹脊穴,辨证选取四肢穴位作为常用腧穴。腧穴多选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  相似文献   
6.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针刺治疗呃逆腧穴配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基于复杂网络分析针刺治疗呃逆不同处方中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PubMed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择合格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建立针刺治疗呃逆处方数据库,利用复杂网络分析研究针刺治疗呃逆的核心腧穴及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606篇文献,提取出634个针刺治疗呃逆的处方,单穴处方有133条(20. 98%),明显低于多穴处方(501条,79. 02%)。多穴处方中均存在主要配穴法,以远近配穴为主(326条);存在次要配穴法的处方有447条,以上下配穴为主(370条)。共涉及163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2 969次,其中,内关穴使用频次最高(400次,13. 47%),其次为足三里、中脘、太冲、膻中等穴。从腧穴归经来看,任脉腧穴应用频次最高(666次,22. 43%),其次为胃经、心包经、膀胱经以及肝经。特定穴共计67个,使用频次为2 555次,占总频次的86. 05%,其中以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875次,29. 47%),其次为络穴与八脉交会穴。复杂网络分析核心节点腧穴为足三里、内关、中脘、膻中、太冲。结论:针刺治疗呃逆的临床常用核心腧穴为足三里、内关、中脘、膻中太冲,常用四肢部与胸腹部的远近配穴法、上下配穴法,符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7.
摘要:在针灸临床治疗呕吐方面,内关穴是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在以往临床研究中,恶心呕吐经常合并评价,然而高质量临床研究及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癌症补充与替代医学办公室发布的专家共识中均显示内关可有效控制呕吐,但控制恶心无效,故本文将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临床效应及机制研究就内关穴治疗呕吐的优效作用做一探析,为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医上市后经典名方虽然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但缺乏高质量的循证证据支撑,影响其走出国门。设计良好的基于前瞻性队列的登记研究可更加真实地反映上市后经典名方在现实医疗环境下治疗与结局的因果效应关系。本文以安宫牛黄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例,从控制选择性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的角度,在临床设计、统计学考量和质量控制3个方面对基于前瞻性队列的登记研究设计要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针灸防治乳腺癌患者潮热症状的临床应用方案,为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全面收集针灸疗法治疗乳腺癌患者潮热症状的现代文献证据;通过人工检索49本古代医籍,收集关于针灸疗法治疗潮热的古代文献证据;通过制定发放《针灸干预乳腺癌患者潮热症状调查问卷》,收集临床专家经验。整合3方面证据形成针灸防治乳腺癌患者潮热症状的临床推荐方案。结果:共检索到现代文献205篇,其中中文文献60篇,英文文献145篇,通过对文献进行纳排,最终纳入13篇现代文献,古代医籍文献与之相关的条目共6项,临床专家问卷共收回52份。综合3方面研究结果发现针灸治疗肿瘤患者潮热常用电针、针刺、耳穴按压等疗法;针刺推荐使用穴位:三阴交、太溪、太冲、风池、足三里、关元、肾俞、阴郄、神门、大椎;耳穴贴压推荐使用穴位:肾、肝、脾、心、神门、身心点。结论:综合3方面证据,形成针灸防治乳腺癌患者潮热症状的临床推荐应用方案,强烈推荐使用针刺、电针疗法,弱推荐使用耳穴按压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针刺治疗乳腺增生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 Med英文数据库等,对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合格文献,提取相关信息并建立数据库。利用频数统计及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的取穴配穴方法及腧穴配伍规律。结果经筛选,共纳入中文文献99篇,英文文献0篇,提取出101条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的针灸处方,其中7条采用单穴处方,94条采用配穴处方。配穴方法治疗中局部配穴有13条,远部配穴有2条,远近配穴有79条。复杂网络分析拓扑结构后发现膻中、屋翳、足三里、肩井是针刺治疗乳腺增生核心腧穴,局远配穴、上下配穴方法为其主要配穴方法。结论针刺治疗乳腺增生配穴多用于单穴,配穴方法以局远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