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9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皮下埋藏灌注器治疗肝癌导管所致的并发症。方法 收集我院1990~2004年用该方法治疗肝癌患者共313例,其中肝动脉栓塞化疗234例,门静脉化疗33例,肝动脉栓塞化疗加门静脉化疗40例,腹腔置管化疗6例。结果 发生导管并发症共43例,发生率为13.7%,其中导管堵塞16例,导管移动、松脱7例,肝动脉胆管漏8例,灌注器皮下感染,皮瓣坏死12例,肝动脉插管与门静脉插管导管并发症的比率为2.6:1。结论 采用皮下埋藏灌注器治疗由肝癌导管所致的并发症,为数不少,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21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SPL)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975-2000年收治的21例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均行手术治疗,14例行COP或CHOP方案化疗,7例未行化疗,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5.7%和28.6%。21例均为术后病理确诊,其中B细胞源性20例,T细胞源性1例。按Ahman脾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Ⅰ期9例,Ⅱ期7例,Ⅲ期5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55.6%、42.9%、20%。结论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和CT,病期的早晚影响其预后,手术治疗联合化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4.
不同术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术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方法收集1997~2004年CNK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章,依据三种不同治疗方式分成三组,分析并比较其临床资料。结果Rutknow组在术后异物感的发生率上明显高于其它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在术后总体复发率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复发疝的治疗中,PHS组明显优于其它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种治疗方式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复发疝的治疗中PHS装置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参附注射液对肝胆外科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肝胆外科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15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参附注射液组(SF组)各75例,观察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情况、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组织修复相关因子、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指标的变化。结果:SF组患者平均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手术前后SF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肝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术后SF组全血黏度(1·s-1,22·s-1,200·s-1),血液还原黏度,纤维蛋白浓度较对照组降低。术后SF组IgG,IgA较对照组升高;对照组术后IgG,CD4+/CD8+较术前降低;术后所有病例SOD明显降低,SF组降幅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MDA明显升高(P<0.05)。术后对照组血液还原黏度,纤维蛋白浓度,全血黏度较术前升高;SF组术前术后血液流变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提高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减少组织的损伤,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采用肝去动脉化加5—FU肝动脉灌注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以下称为肝癌)14例,经治疗后其中3例AFP火箭电泳法转阴。现报告如下。例1.男,45岁。1984年3月在体检时发现AFP阳性收入院。自觉一月前右上腹不适。无明显消瘦,曾有肝炎病史。查体:营养中等,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大右肋下3cm,质软。有轻度压痛,脾未扪及。腹水(一)。肝核素γ照像,见左内叶和右叶内侧近肝顶部放射性物质分布不均匀。B型超声提示肝左叶占位性病变。AFP对流法强阳性,AFP火箭电泳法5000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肺转移能成功手术切除者不多见,国内未见有专题报告。我们近30年来收治原发性肝癌肺转移并行手术治疗的共有4例,现报告如下。 例一:男,58岁,26年前因左外叶巨块型肝癌行左半肝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肝细胞癌。术后近5年胸部照片检查时发现左上肺一2 cm圆型病灶,作左上肺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肝细胞癌肺转移。肺手术后一年内先后2次再发现脑有单个转移性肿  相似文献   
8.
1 病历资料患者女,73岁.因突发性下腹剧痛并右腹股沟下方肿物8小时急诊入院.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无向它处放射.无畏寒发热,无呕吐,大小便正常.患者20年前因同样病史在我院诊为右股疝嵌顿入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其催化亚单位(hTRT)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端粒重复扩增法(TPAP)和RT-PCR扩增法检测胃癌组织、胃溃疡组织、正常胃黏膜中端粒酶活性和hTRT基因表达.[结果]58例胃癌组织中51例(88%)有hTRT基因表达,50例(86%)检测到端粒酶活性,58例非胃癌组织中,3例有hTRT基因表达,无l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结论]hTRT基因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5Aza-dC对肝癌细胞A431侵袭运动能力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5Aza-dC处理培养的A431细胞,观察其形态变化,并采用肿瘤细胞-基质黏附实验和细胞体外侵袭及运动实验检测癌细胞的黏附及侵袭能力变化。结果各不同浓度处理组细胞形态虽无显著变化,但其细胞-基质黏附能力、侵袭和运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5Aza-dC对肝细胞癌A431细胞的黏附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可起到抑制作用,可能为HCC的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