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快速延迟整流钾通道(etller—a—go-go—relatedgene,erg)在CDI小鼠胃肠道的表达及对胃肠道电活动的影响。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erg mRNA在成年CDI小鼠胃肠道的表达;并用细胞外记录法记录和比较erg通道特异性阻滞剂E-4031干预前后离体结肠慢波电位的变化。结果在CDI小鼠胃肠道不同部位均存在着ergmRNA的表达;E-4031干预后,结肠慢波电位频率减慢(P〈0.01),时程延长(P(0.01),叠加在慢波电位上的快波电位数量增加,幅度增大,但慢波电位的幅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rg在CDI小鼠胃肠道不同部位表达,ergK^+通道在调节胃肠道平滑肌自发性电节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与分析放大内镜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食管癌的患者为观察对象,研究者为其一级亲属40岁以上经普通内镜发现食管异常病灶同时行放大内镜检查者。据疑病处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变化,判断病变性质估计侵犯深度。疑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者行ESD治疗,疑进展期食管癌者行外科手术治疗,送整体标本病理检查。结果 食管癌一级亲属40岁以上患者经普通内镜发现食管异常病灶同时行放大内镜检查者共128例,其中行ESD和外科手术取得整体病理标本102例。对比放大胃镜术前判断和术后整体病理标本,判断性质方面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病变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7.3%,诊断食管早期鳞癌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15.4%,阳性预测值88.8%,阴性预测值50%。判断浸润层次方面,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鳞癌深度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69%,B1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率为90.6%,灵敏度为70.6%,B2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为32.2%,灵敏度为76.9%,B3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为66.7%,灵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在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检查并择期行手术治疗的93例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57例)。观察组采用套扎器联合圈套器辅助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术后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抗生素、抑酸等常规治疗,并于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穿孔情况,比较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3068±574)min vs. (4279±731)min],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211±054)ml vs. (365±0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穿孔率、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观察组创面愈合良好,见白色瘢痕,对照组溃疡1例,钛夹残留2例,其余患者创面瘢痕愈合良好,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复发。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1667% vs. 3684%,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应用于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的治疗简化了手术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肿瘤完全切除率高,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判断超声内镜(EUS)在食管癌术前TN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方法回顾分析28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前EUS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电子胃镜+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将EUS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EUS T分期的灵敏度为87.76%,N分期的灵敏度为89.16%,T分期的准确率为87.76%,N分期的准确率为89.16%,T分期Kappa值为0.575,TN分期Kappa值为0.606,一致性为基本满意。N分期Kappa值为0.78,一致性为相当满意,P0.01。结论 EUS对食管癌术前T、N分期诊断准确率较高,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选择食管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三法联合序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1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共12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n=63)行组织胶内镜下注射联合皮圈套扎及硬化剂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n=60)则行内科保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评价临床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的静脉曲张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7.94%(5/63)、1.59%(1/63)、11.11%(7/6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33%(11/60)、6.67%(4/60)、25.00%(15/60);且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高达95.24%(60/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33%(47/6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三法联合序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率、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nmeosal dissection,ESD)相比较,初步探讨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nme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在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7月1日-2017年7月1日收治的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共4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方式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观察组采取内镜下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内镜下常规黏膜下剥离术。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效果: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中出血与穿孔)。结果:观察组的整块切除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4.0%(1/25),低于对照组的25.0%(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既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提升完整切除率,又能显著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咪哒唑仑静脉注射联合西甲硅油祛泡在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首次接受EVL治疗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作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按常规内镜操作下给予EVL治疗;而研究组术前30min口服10/30ml西甲硅油稀释液,术前给予咪哒唑仑静脉注射后给予EVL治疗。比较2组患者通过咽喉情况、内镜下视野清晰满意度、操作过程中反应、操作时间及手术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更容易通过咽喉,手术操作过程中视野更清晰,操作时间缩短,患者痛苦减轻,且套扎位点更准确,可以减少术中橡皮圈脱落及术中出血的发生率。结论对于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进行EVL治疗过程中,可以常规术前30min口服西甲硅油祛泡,并术前静脉注射咪哒唑仑,将减轻患者手术中的痛苦,提高内镜下序贯治疗的依从性,并减少手术时间,提高套扎准确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正>食管下段憩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通常位于食道的远端,发病率约为0.015%,通常患者无明显症状[1]。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体重下降以及憩室出血等症状,而食管憩室穿孔导致食管气管瘘在临床上罕见。对于食管憩室致食管气管瘘的治疗,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为外科手术,但手术效果不明确、死亡率高[2]。有研究应用内镜下食道覆膜支架植入、金属夹夹闭瘘口等微创治疗[3-4],由于憩室并未消除,远期效益并不明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去代偿期乙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9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接受拉夫米定联合阿德福韦治疗和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清学、病毒学、肝功能及HBV-DNA水平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的HBV-DNA转阴、HBeAg/HBeAb血清转换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的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之间差异显著;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24、48周后的肝功能、HBV-DNA水平均得到改善,且两组的的肝功能、HBV-DNA水平之间差异显著.结论 拉米夫定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可以显著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四种抗病毒方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及经济学效益。方法:选取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拉米夫定(LAM)组、阿德福韦酯(ADV)组、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LAM+ADV)组、恩替卡韦(ETV)组,观察四种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并根据药物经济学进行经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LAM+ADV)组和ETV组的肝功能复常、HBV-DNA定量、转阴率及Child-Pugh评分均较LAM组和ADV组有明显差异(P<0.05);经济成本-效果分析,LAM+ADV组明显优于其它三组(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可作为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