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9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为研究人类新月体抗肾炎的发病机制,建立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BGM)肾炎的动物模型,方法:提取S-D大鼠GBM抗原,将此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抗血清,再将此抗血清从尾静脉一次性注射给S-D大鼠。实验分2组:肾炎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定期于第4天、第14天第第21天检测大鼠24h尿蛋白,血肌酐及血尿素的含量和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大鼠肾炎模型组:大鼠注射抗血清后于第4天出现大量蛋白尿,第14天血肌酐,血尿素显著升高,并持续上升,肾组织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内细胞数明显增加,大量新月体形成及蛋白管型,GBM呈不规则增厚,足突融合,内皮细胞脱落,坏死,免疫荧光检查见IgG、鼠IgG沿GBM线形分布,大鼠正常对照组以上指标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通过动态观察大鼠抗GBM肾炎的病变变化,证实该模型病变与人类新月体性肾炎的病变较为一致,该模型可用于探讨人类新月体体肾炎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胸腺细胞血清性肾炎(ATSN)大鼠肾小球内C5b-9复合物的沉积与某些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如: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情况。 方法: 大鼠一次性静脉注射抗胸腺细胞抗血清(ATS)建立ATSN模型,定期对ATSN大鼠肾小球中的补体C5b-9复合物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定位、显微图像扫描半定量分析;并对有C5b-9包绕的肾小球系膜细胞(MC)进行计数。测定ATSN大鼠肾中诱生型NO合酶(iNOS) mRNA的表达、尿液中NO的代谢产物(NO-2/NO-3)及TNFα的排泄量。 结果: ATSN模型大鼠肾小球MC先溶解坏死后继发增生,病变早期(溶解时相)补体C5b-9复合物主要定位于肾小球系膜区及MC表面;随着病程的进展,被C5b-9包绕的MC逐渐减少, 病程初期ATSN大鼠肾小球MC有明显的 iNOS mRNA表达, 尿液中NO-2/NO-3 和TNFα的排泄量也明显增加。在ATSN病变的增生阶段(一般7 d后),上述指标的变化逐渐趋缓。 结论: ATSN模型大鼠肾小球中MC逐渐溶解与补体C5b-9沉积及NO和TNFα的合成与释放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核心蛋白(hepatitis B virus C protein,HBC)对唾液酸酶1(neuraminidase 1,NEU1)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将pcDNA3.1和pcDNA3.1-HBC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和Huh7细胞,采用Quantitative real-time-PCR(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NEU1的表达;PCR扩增NEU1基因并与pcDNA3.1载体质粒连接,构建NEU1过表达质粒pcDNA3.1-NEU1;将pcDNA3.1-NEU1和对照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收集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差异表达基因,用q-PCR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将pcDNA3.1-HBC和对照质粒转入肝癌细胞,q-PCR检测HBC对NEU1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影响;在HBC阳性肝癌细胞,利用NEU1的小干扰质粒抑制其表达,q-PCR检测HBC是否通过NEU1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肝癌细胞相比,转染HBC质粒的肝癌细胞NEU1表达显著上调;PCR鉴定pcDNA3.1-NEU1插入片段正确,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转录组测序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NEU1的HepG2细胞有8个基因表达显著不同,其中6种基因表达上调,2种基因表达下调;q-PCR检测转录组测序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与转录组测序的结果一致;与对照肝癌细胞相比,NEU1相关的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在HBC阳性肝癌细胞中高表达,且干扰NEU1表达后以上基因在HBC阳性肝癌细胞中表达下调;与NEU1相关的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在HBC基因组中低表达,且干扰NEU1表达后相关基因在HBC阳性肝癌细胞中表达上调。结论HBC能够通过NEU1调控肝癌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快速建立抗大鼠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肾炎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30只正常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肾炎模型A、B组和正常对照组。肾炎模型A、B组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兔抗GBM血清;正常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量正常兔血清。肾炎模型A组大鼠尾静脉注射兔抗大鼠GBM血清前一周,通过足垫皮内注射正常兔血清进行预免疫。上述三组大鼠于尾静脉注射兔血清后第2、7、14和21天,检测24h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含量;第21天处死大鼠取肾组织观察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病理变化。结果肾炎模型A、B组,尾静脉注射兔抗大鼠GBM血清后,24h尿蛋白,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A组升高程度均较B组明显(P〈0.05)。光镜检测A组新月体形成率较B组明显升高,肾小管内蛋白管型较B组多,部分肾小球不完全纤维化,B组肾小球未见纤维化。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注射兔抗GBM血清之前,进行正常兔血清预免疫,可以更快诱导大鼠产生抗GBM肾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品系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G、IsGI/IgG2a的动态变化。方法NaOH消化法粪检虫卵,ELISA法测定不同品系小鼠感染后4、8和12w血清中抗体IsG、IsGI/IgG2a的动态变化。结果三个品系小鼠血清IsG均于感染后第4~8w升高,约在第10w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并维持至观察结束的第12w;IgGI/IgG2a比值感染后逐渐增高,并持续至第12w。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免疫应答发生了由Th1免疫应答向Th2免疫应答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Fas/FasL诱导细胞凋亡在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CBM)肾炎中的作用.方法 复制大鼠抗GBM肾炎模型,在实验室的2、7、14、21和28 d,行以下处理:收集24 h尿、血清样本检测大鼠24 h尿蛋白、血肌酐及血尿素氮含量;取肾组织经光镜、电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采用K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Fas、FasL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肾组织中Caspase-3活性;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肾炎模型组大鼠24h尿蛋白、血肌酐及血尿素氮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肾组织中Fas、FasLmRNA及其蛋白和Caspase-3mRNA及其蛋白活性均明显增加(P<0.01);肾组织中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且与Fas、FasL及Caspase-3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Fas/FasL诱导的细胞凋亡在大鼠抗GBM肾炎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探讨HBx基因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构建HBx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应用pAdEasyTM腺病毒载体系统,首先从质粒pCDNA3.1-HBx中酶切得到HBx基因,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得到pAdTrack—CMV—HBx,将其PmeI酶切线性化后,转到含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的BJ5183感受态细菌中,通过同源重组得到重组腺病毒质粒载体pAd—HBx,经PacⅠ酶切线性化后转染人胚肾293细胞,产生重组腺病毒颗粒Ad—HBx。结果、PCR和酶切鉴定证明重组腺病毒Ad—HBx构建成功,在转染的293细胞中可以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GFP。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HBx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X基因(hepatitis B virus,HBX)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HBX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X转人人肝癌细胞HepG2中,建立表达HBX的HepG2/HBX细胞模型;以转染空载体pcDNA3.1的HepG2/pcDNA3.1细胞为对照,于转染后24、48、72、96 h收集细胞标本,行流式细胞术分析肝细胞凋亡率变化情况,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癌细胞内HBX和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表达以及JNK、c-Jun蛋白磷酸化水平情况.结果 转染24 h后HepG2/HBX细胞中即检测出HBX表达,且其表达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P<0.05);对照组细胞中各时间点均无HBX的表达.转染后各时间点,HepG2/HBX细胞与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凋亡率均升高(P<0.05),Fas、FasL表达量和JNK、c-Jan蛋白磷酸化水平亦均增高(P<0.05);且HBX mRNA表达量与细胞凋亡率、Fas和FasL表达量以及JNK、c-Jun的磷酸化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x可通过上调JNK、c-Jun蛋白磷酸化水平而促进FasL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HepG2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JNK磷酸化Bad在大鼠缺血性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20只大鼠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复灌组、溶剂对照组和SP600125组。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复灌1 d海马CA1区神经元Bad与14-3-3及Bad与Bcl-Xl的结合、Bad丝氨酸128位磷酸化[p-Bad(S128)]水平、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缺血复灌组相比,SP600125组海马CA1区神经元Bad与14-3-3的结合明显增高,Bad与Bcl-Xl的结合、p-Bad(S128)、Caspase-3表达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 JNK介导的Bad(S128)磷酸化在大鼠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华支睾吸虫感染小鼠肝脏中Nrf2和Trx1编码基因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Nrf2及Trx1在华支睾吸虫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Balb/c小鼠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模型,分别在实验第0、3、5、7、10、14、21、28和35d摘除小鼠眼球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肝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脏中Nrf2和Trx1的m RNA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小鼠在感染第5、7、10、14、21和35d血清ALT活性显著升高(P0.05);分别为(19.9332±1.98180)U/L、(64.3699±14.53874)U/L、(46.7455±6.27572)U/L、(99.0038±25.34329)U/L、(46.7590±8.85478)U/L和(50.3374±14.19886)U/L。感染组小鼠抗氧化应激通路上游基因Nrf2和下游Trx1的m RNA表达升高;其中Nrf2在感染第5天升高显著(P0.05);Trx1在感染第21d升高显著(P0.05)。结论 Nrf2和Trx1 m RNA在华支睾吸虫感染过程中表达升高,提示Nrf2/Trx1通路可能在华支睾吸虫致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