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肛管腺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65年1月至2002年3月间收治的肛管腺癌共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女比例1.3:1,平均年龄52岁,中位年龄56岁。肛门出血、便条变细和肛门肿物是最常见的症状。36.7%伴有慢性肛周疾病史。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66个月。局部复发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各7例,肺转移2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和纵隔转移各1例。单纯手术组、单纯放化疗组、综合治疗组(腹会阴联合切除加术后辅助放化疗)和无局部治疗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41,3%、20.0%、56.3%和15.0%,5年总生存率分别是34.4%、0、37.5%和0。结论 早期诊断是改善肛管腺癌预后的最基本保证,综合治疗是目前疗效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方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5-FU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IC50;建立小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YH-16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3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YH-16加5-FU),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瘤数目、原发灶大小和毒性反应。并检测肝转移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YH-16对结肠癌细胞的IC50是血管内皮细胞的3.38倍,而5-Fu对两种细胞的IC50差别不大。高剂量YH-16组、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又低于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均P〈0.05)。YH-16各剂量组的脾原发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5-FU组和联合治疗组则小于对照组(均P〈0.05)。YH-16的毒性明显低于5-FU(P〈0.05),且两者联合使用其毒性与单用5-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中、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的MVD计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明显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YH-16与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19例结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3月首次治疗的19例结直肠GIST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加以随访,分析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0.0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9.3%和69.4%.非扩大切除术者(即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与扩大切除术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核分裂和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和复发转移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  相似文献   
4.
Dukes'B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Dukes’B期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术后选择性辅助化疗。方法 收集1990~1999年416例根治性切除的Dukes'B期结直肠癌病例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B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活动程度、肠壁侵袭层次、术中输血及术中化疗,与预后有关。Cox比例危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仪活动程度、肠壁侵袭层次及术中输血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活动程度、肠壁侵袭层次及术中输血是Dukes'B期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Dukes'B期患者选择性进行辅助化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雌孕激素受体分布及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114例大肠癌患者的术后肿瘤石蜡标本进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并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肿瘤部位、大小、病理大体类型、组织类型、病理分级、肠壁浸润、有无淋巴、远处转移及Dukes'分期等临床病理因素相结合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e回归分析。结果①本组大肠癌ER的表达率9.4%,PR的表达率是15.4%。②ER和PR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③ER和PR的表达率和病理分级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ER和PR的表达率和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肿瘤部位、大小、病理大体类型、组织类型、肠壁浸润、有无淋巴远处转移及Dukes'分期无关(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对判断病理分级有意义。某些大肠癌是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可为制定内分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影响Ⅱa(T3N0M0)期结肠癌根治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影响Ⅱa(T3N0M0)期结肠癌患者预后因素,为评估Ⅱa期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及指导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 收集243例根治性切除的Ⅱa期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Ⅱa期结肠癌患者预后因素.结果 Cox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围手术期输血、病理分级、送检淋巴结数目是影响Ⅱa期结肠癌患者肿瘤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围手术期输血、病理分级、送检淋巴结数目是影响Ⅱa期结肠癌患者肿瘤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性别、年龄、血型、围手术期输血量、病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肿瘤大体类型、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转移淋巴结数目、肠壁浸润深度、远处转移、Dukes分期等14项临床病理指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对1 126例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围手术期输血量、病程、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肿瘤大体类型、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转移淋巴结数目、肠壁浸润深度、远处转移、Dukes分期为影响预后的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仅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Dukes分期为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Dukes分期为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小鼠肝枯否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BALB/c鼠肝枯否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选用健康雌性8—10w龄鼠,麻醉无菌取肝,D—Hank’s液注射冲洗去血并剪去部分结缔组织,剪碎肝组织,加入链霉蛋白酶E和Ⅰ型胶原酶,水浴振荡消化,再加入DNase Ⅰ,共同消化。不锈钢筛网滤过,用0.005%DNase Ⅰ的1640液清洗细胞液,加Tris—NH4CL溶解红细胞。50%-70%Percoll梯度离心,用含10%FCS的RPMI-1640贴壁培养4—6h洗去非贴壁细胞。通过吞噬墨水实验鉴定枯否细胞。结果枯否细胞的数量为(1.07±0.87)×10^7/g,贴壁率40.3%,用0.4%台盼蓝染色鉴定,细胞存活率在95%以上,吞噬实验发现90%的贴壁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即KC的纯度可达90%。贴壁的枯否细胞的形态多样,已经完全伸出了伪足并且伸展贴壁,呈多边形、多角形或者梭形等不规则形状,并且胞浆内可见吞噬的微粒状物质。结论酶消化水浴振荡法结合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是分离BALB/c鼠枯否细胞的可靠方法,为进一步实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青年人结直肠癌283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人(年龄≤30岁)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年龄≤30岁的结直肠癌患者共283例,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283例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中,临床表现以黏液血便(71.4%)、大便习惯改变(63.6%)最为常见,全组误诊率31.7%,肿瘤部位以直肠(57.2%)最多,其次是乙状结肠(15.8%),恶性度高的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共占50.4%,TNM分期:Ⅰ期11.0%,Ⅱ期23.2%,Ⅲ期29.5%,Ⅳ期36.3%,5年生存率:Ⅰ期79%,Ⅱ期71%,Ⅲ期44%,Ⅳ期6%,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38%和35%。结论青年人结直肠癌误诊率高,恶性度高的病理类型比例高,分期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数目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156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免疫表型,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3+、CD4+、CD4+/CD8+、NK细胞均明显下降(p<0.01),CD8+则明显升高(p<0.05), 随着结直肠癌患者TNM分期进展, CD3+、CD4+均明显下降(p<0.05), CD4+/CD8+、NK细胞亦下降,CD8+则明显升高 。结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术及姑息切除术后与术前相比,患者CD3+、CD4+、CD4+/CD8+ 、NK细胞均回升,CD8+则降低。未能切除肿瘤仅行改道术或者探查术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患者CD3+、NK细胞则继续下降, CD8+稍上升,但是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而CD4+及CD4+/CD8+则略高于术前。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与肿瘤分期有关,分期越晚,免疫功能越低。根治术和姑息切除术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