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09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1988年Gluckman报道首例脐血移植(UCBT)成功以来,迄今已有超过6000例儿童和成人患者接受了同胞或无血缘关系UCBT。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初先后在北京、广州、济南、天津等城市建立了脐血库,目前库存脐血总量约3万份,估计全国开展UCBT已超过200例,主要为无血缘关系UCBT。目前UCBT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的地位尤其在成人移植中的地位还存在争议,UCBT植人率低、造血恢复延迟以及免疫重建缓慢而增加患者感染、早期移植相关死亡为其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用血浆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多聚酶链反应(p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结果指导抗CMV干预性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1999年8月至2001年7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的所有患者自预处理开始,常规用PCR法检测血浆的CMV-DNA(采用华美公司生产的巨细胞病毒4℃ PCR检测试剂盒),每周1次。其中尚无CMV病的临床表现而检测到血浆CMV阳性的患者89例。随机选取52例阳性患者给予干预性治疗。将上述89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停止治疗时血浆CMV-PCR转阴组、停止治疗时未转阴组、血浆CMV阳性未治疗组)比较各组CMV病的发生率。CMV病的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曲线表示,曲线间的比较用Log-Rank(曲线无交叉)或Breslow(曲线交叉)检验,某时点率的比较采用RXC列联表或χ^2检验。结果:100d内CMV病的发生率,在治疗后血浆CMV-PCR由阳性转为阴性组为10.26%,治疗结束时血浆CMV-PCR仍为阳性组为66.67%,血浆CMV-PCR阳性未治疗组为36.24%(P=0.0000)。上述3组中任两组移植后100d CMV病的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移植后1年时上述3例CMV病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0.65%、75.00%、42.95%(P=0.0009),治疗未转阴组与治疗转阴组和阳性未治疗组相比,CMV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血浆CMV-PCR检测结果用来指导干预性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干预性治疗后血浆CMV-DNA仍未转阴者,应考虑换药或联合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白血病复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发生率达10%~36%.在疾病晚期和采用去T细胞移植的患者中复发率可高达70%以上[1],对于此类患者联合化疗效果差,而二次移植则只在晚期复发的患者中效果较好[2,3].一些研究者曾采用供者免疫活性细胞输注或使用人重组白细胞介素2来刺激供者造血或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graft-versus-leukemia,GVL)[4-6].我们报告了20例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复发的白血病患者,对他们分别进行了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供者淋巴细胞(donor-derived lymphocyte,DDL)输注或G-CSF刺激后采集的供者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progenitor cell,PBPC)输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细胞HB-1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HB-1基因在监测ALL微小残留病(MRD)方面的意义。方法: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Taqman探针),检测HB-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其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进行检测。应用此方法检测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3例次,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0例,血液系统非恶性疾病52例和造血干细胞健康供者24例的骨髓细胞HB-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分析33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HB-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疾病诊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构建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达10-4水平,批间变异系数为6.79%,批内变异系数为4.80%。检测到HB-1基因特异性表达于B-ALL细胞:初发/复发B-ALL中HB-1基因表达的中位水平明显高于ALL完全缓解组、初发T-ALL、初发AML、血液系统非恶性病及健康骨髓供者(33.0%vs 0.68%、0.07%、0.02%、0.58%、0,P0.01),而初发TALL、初发AM L、血液系统非恶性疾病和健康供者HB-1基因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B-ALL患者血液学缓解时HB-1基因水平明显下降至0.68%(0-7.99%),疾病复发时HB-1表达水平再次升高(共3例,HB-1分别为7.69%、8.08%和484.0%),其检测结果与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变化一致。结论:HB-1基因特异性表达于B-ALL细胞,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在检测骨髓细胞HB-1基因的表达水平方面具有很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HB-1基因可作为B-ALL患者的临床检测、监测MRD和早期预测复发的分子学标志。  相似文献   
5.
病历摘要患者男,55岁,教员。因“皮肤黏膜出血3年,胸闷、水肿1年,加重1个月”于2005年4月12日入院。患者3年来无诱因出现皮肤、黏膜淤点及淤斑,首发于双眼睑,渐至头面部、颊黏膜、齿龈、颈、胸、腹及背部。皮损部位容易抓破出血,但能自行压迫止血。一年前胸闷、憋气、活动后加重,夜间不能平卧,伴间断下肢水肿,曾按“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治疗好转。半年前症状加重,诊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性胸腔积液”,给予强心、扩冠、利尿、抗感染、胸腔穿刺抽液10余次,腔内注射丝裂霉素1次,治疗后一度好转。胸水未找到抗酸菌及肿瘤细胞,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4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4例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34例骨淋巴瘤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 43∶1。原发性骨髓瘤(PBL) 8例,继发性骨髓瘤(SBL) 26例,PBL与SBL之比为0. 31∶1。PBL患者常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多因骨痛或病理性骨折起病。病理类型以DLBCL最多,占55. 88%。目前骨淋巴瘤的治疗方法为化疗,或化疗辅以放疗或手术,有条件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本研究中骨淋巴瘤患者平均生存期为3. 49年,中位生存期为3年,3年生存率为82. 14%。影响生存期的因素有PBL和SBL分类、病理类型、血LDH水平和治疗方法。结论:骨淋巴瘤起病隐匿,选择足量、充分的联合治疗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原发性骨淋巴瘤少见且预后较好,继发性骨淋巴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由于诱导分化剂维甲酸、凋亡诱导剂砷剂以及缓解后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应用,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提高化  相似文献   
8.
1概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肿瘤、骨髓衰竭、某些遗传病和自身免疫病的有效手段,但仅30%患者能找到HLA相合的同胞或无关供者.脐血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来源.自1988年首例脐血移植成功以来,迄今为止已有超过6000例儿童及成人接受了同胞或无关脐血移植(CBT).  相似文献   
9.
脐血移植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因同胞间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相合供者的不足,近十余年来已将供者扩展到HLA基因相合的无血缘关系人群。由于无血缘关系骨髓移植HLA因基相合程度要求很高,虽然国家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建立了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仍然只有部分人群能受益于无关供者骨髓移植。1988年Gluckman报道首例脐血移植(UCB transplantation,UCBT)成功,证明了脐血移植临床应用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B细胞淋巴瘤的靶向作用特点和其人源Fc段结合人树突状细胞(DC)的特点,探讨抗CD20单克隆抗体激发人DC呈递肿瘤抗原从而诱导抗淋巴瘤的细胞免疫效应。用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体外诱导Dc生成。对高表达CD20的人淋巴瘤细胞株(Raji)分别进行抗CD20单克隆抗体单独作用(R组)、加热诱导凋亡(A组)、诱导凋亡同时加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作用(R+A组)。经上述处理的肿瘤抗原分别负载于DC,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DC对肿瘤抗原的吞噬作用,用抗原处理的DC进行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应用ELISPOT分析效应细胞一干扰素产生和用MTT法分析效应细胞对Raji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R组处理的DC无明显吞噬现象,A组中易见DC吞噬凋亡小体,而R+A组中DC吞噬较多的细胞碎片。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3个实验组DC上的CD80、CD86、HLA.DR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别显著(P〈0.05),其中R+A组的CD86表达阳性率明显大于R组和A组(P〈0.05)。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实验组CD8^+细胞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应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的实验组(R组和R+A组)CD56^+细胞数均有所增加,与不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组比较差别显著(P〈0.05)。ELISPOT方法证明,各实验组产生γ-干扰素的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且当效靶比为1:10时,R+A组斑点数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MTT法测定杀伤实验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对Raji细胞的杀伤率均较对照组增加,其中R+A组的杀伤率高于R组和A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CD20单克隆抗体能够介导DC产生抗淋巴瘤效应,即激活并扩增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抗CD20单克隆抗体同时加凋亡诱导处理肿瘤细胞作为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能进一步增强抗淋巴瘤的细胞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