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6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赖伟坚  龚智峰 《医学文选》2003,22(3):429-43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 ,卫生保健服务“社区化”日趋强烈 ,已成为许多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但在我国广大农村由于基层卫生院的财力、物力有限 ,组织不健全农村社区的居民文化水平低 ,传统习俗势力影响使这项工作难以深入、持久 ,下面根据龙州县水口镇和响水镇开展农村卫生服务试点情况谈一些体会。1 领导重视 ,机构健全 ,措施有力  成立由主管院长牵头 ,医务科、护理部、预防保健科等主要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 ,深入试点单位考察调研 ,掌握第一手材料 ,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 ,落实分工并监督实施。2…  相似文献   
2.
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脑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滤过对尿毒症脑病的疗效,探讨尿毒症脑病的病因。方法:随机把52例尿毒症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HDF组)和对照组(HD)组,观察两组的疗效及清除血β2-MG的效果;别测定同期住院条件相似的非尿毒脑病的慢性肾衰患者的β2-MG浓度作对比。结果:HDF组尿毒症脑寅完全缓解96.1%,部分缓解3.9%,HDF后血β2-MG显著下降(P<0.001);HD组尿毒症脑病完全缓解15.4%,部分缓解19.2%,无效65.4%,HD前后血β2-MG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发现尿毒症脑病缓解程度与β2-MG清除率成正比关系,尿毒症脑病患者血β2-MG浓度明显高于非尿毒症脑病的慢性肾衰患者(P<0.001)。结论:HDF治疗尿毒症脑病疗效显著,能有效地清除血β2-MG;尿毒症脑病的病因可能与β2-MG在体内蓄积有关。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分布及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分布、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透析充分性、透析龄、贫血情况、心功能状况、血清蛋白与感染发生的关系及其感染部位、病原体、基础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有93例感染患者(41.15%),共发生感染121例次(53.54%),感染者平均发生感染1.3次。感染部位主要依次为肺部(45.45%)、上呼吸道(21.49%)、皮肤软组织(14.87%)、泌尿道(9.92%)和胃肠道(7.44%)。≥60岁组、透析不充分组、透析龄≥1年组、重度贫血组、心衰组及低清蛋白血症组的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对应的<60岁组、透析充分组、透析龄<1年组、非重度贫血组、无心衰组及清蛋白正常组(均P<0.005)。基础疾病中以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感染率高(P<0.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率很高,高龄、透析不充分、透析龄长、重度贫血、心功能不全及低清蛋白血症为其感染的高危因素;充分透析,改善贫血和营养状况,纠正和防止心功能不全是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和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选择顽固性高血压和血压正常的血液透析患者各25例,高血压者在透析的基础上每月血液灌流2次,共8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降压药使用、血肾素活性(PRA)、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TⅡ)、甲状旁腺素(PTH)、醛固酮(Ald)等血管活性物质及血肌酐(Bcr)、磷(P)的变化。结果:血透患者无论有无高血压均存在高水平的PRA、ET、ATⅡ、PTH、Ald;其中ATⅡ、ET灌流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4个月后,灌流组Bcr、Ald、P、β2-MG、PTH、ET、ATⅡ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血压及降压药使用种类下降,P<0.05。对照组Bcr、Ald、ET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PRA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灌流组对血管活性物质的清除优于普通透析,有明显降低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4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文欣  龚智峰 《广西中医药》1999,22(4):11-11,14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是目前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主要药物,但常带来较严重的副作用。近几年来我科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LN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76例均为住院病例,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定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同时均有不...  相似文献   
6.
东菱迪芙对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兔血流变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东菱迪芙(DF-521)对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兔血流变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东菱迪芙治疗组(A组)和模型对照组(B组)。A组注射肾毒血清后6 h内开始给药,B组注射肾毒血清后给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一般情况,2周后采血测定全血黏度(ηb)、血浆黏度(ηp)、红细胞比容(HCT)、血沉(ESR)、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刚性指数(TK)、纤维蛋白原含量(F ig)。结果A组与B组比较,ηb、ηP、ESR、EAI、TK(P<0.05)、F ig(P<0.01)均显著降低。结论东菱迪芙可能主要通过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抗GBM肾炎兔肾脏微循环与血流变。  相似文献   
7.
血浆置换疗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智峰  徐璧云 《广西医学》2000,22(3):536-539
血浆置换疗法(Therapeutie Plasma Exchange,TPE)作为一门新技术,已成为血液净化治疗系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外广泛地用于各种急症及已往无法治疗的顽症.本文温习近年国内外有关报道,结合作者的临床体会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相关性高血压及高黏滞状态的影响。方法4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治疗组在EPO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每日三次,连服1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血液流变学、EPO相关性高血压、透析器凝血、降压药、肝素用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6周后,两组贫血明显改善,平均Hb、Hct、RBC无明显差异;两组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升高,治疗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透析器凝血、透析相关性高血压、心绞痛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降压药使用种类及肝素用量明显增加,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指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具有减少EPO相关性高血压发生率、改善血液高黏滞状态、降低心绞痛发生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和致高血压物质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难治性高血压的维持性血压透析患者随机分为灌流组及对照组,分别在血液透析基础上进行血液灌流和透析滤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降压药使用、血肾素活性(PRA)、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TⅡ)、甲状旁腺素(PTH)、醛固酮(Ald)等致高血压物质及血肌酐(Bcr)、磷(P)的变化。结果伴难治性高血压血透患者存在高水平的PRA、ET、ATⅡ、PTH、Ald、β2-MG;16周后,两组Bcr、P、β2-MG、Ald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流组AT Ⅱ、E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PTH均有明显下降,灌流组P〈0.01,对照组P〈0.05;两组PRA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灌流组血压下降,降压药种类使用减少,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血压及降压药使用种类有下降趋势,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灌流组对致高血压物质的清除优于对照组,有明显降低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不仅具有调节钙磷代谢的作用,还可影响多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该文综述1,25(OH)2D3的免疫调节机制,为进一步开发更安全有效的类似物,并作为新兴的免疫调节剂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