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6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西血液净化基础现状。方法对广西14个地市115家具备血液净化准入资质的医院进行血液净化基础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机器、医生、护师、技师数量,2013年全年开展血液净化治疗的总例次及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连续性血液净化的例次,不良反应发生例次。结果广西拥有血液净化机器1745台,具备血液净化诊疗资质的医生348名,护士828名,技师110名。2013年开展血液净化治疗的总例次为928155例次,血液透析855154例次、血液透析滤过36959例次、血液灌流24714例次、血浆置换1306例次、连续性血液净化10022例次,不良反应发生11097例次。结论广西血液净化诊疗机器设备与医护比例匹配,治疗模式主要是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和血液灌流,需要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华南汉族人群PGC-1α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3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其父母以及366名正常糖耐量志愿者的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DNA直接测序技术鉴定PGC-1α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应用病例.对照方法和基于家庭的单倍型相对危险度分析(HRR)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方法分析相关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2型精尿病的相关性.结果 (1)病例-对照研究显示Gly482Ser(G/A)多态性G、A等位基因在2型糖尿病组和正常糖耐量组分布频率分别为0.589、0.411和0.687、0.313(x2=15.076,P<0.01).Thr394Thr(G/A)、Thr528Thr(A/G)和Thr612Met(C/T)等位基因在两组间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94A-482A-528A单倍型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P<0.05),且与2型糖尿病存在连锁不平衡(t=2.503,P<0.05).(2)基于家庭研究显示PGC-1α基因Gly482Ser变异的A等位基因由父母更多地向患者传递(x2=7.217,P=0.007,HRR=1.450),TDT-ETDT结果均显示482位点A等位基因由杂合子父母传递给患病子代的频率偏离0.5(均P<0.05),单倍型TDT分析显示394A-482A-528A.612C,394A-482A-528A-612T,394A-482A-528G-612C和394A-482A-528G-612T单倍型分布频率显著偏离0.5(P<0.05或P<0.01).结论 Gly482Ser(G/A)变异与华南汉族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密切相关,Thr394Thr(G/A)变异可能辅助了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和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选择顽固性高血压和血压正常的血液透析患者各25例,高血压者在透析的基础上每月血液灌流2次,共8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降压药使用、血肾素活性(PRA)、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TⅡ)、甲状旁腺素(PTH)、醛固酮(Ald)等血管活性物质及血肌酐(Bcr)、磷(P)的变化。结果:血透患者无论有无高血压均存在高水平的PRA、ET、ATⅡ、PTH、Ald;其中ATⅡ、ET灌流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4个月后,灌流组Bcr、Ald、P、β2-MG、PTH、ET、ATⅡ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血压及降压药使用种类下降,P<0.05。对照组Bcr、Ald、ET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PRA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灌流组对血管活性物质的清除优于普通透析,有明显降低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菱迪芙对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兔血流变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东菱迪芙(DF-521)对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兔血流变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东菱迪芙治疗组(A组)和模型对照组(B组)。A组注射肾毒血清后6 h内开始给药,B组注射肾毒血清后给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一般情况,2周后采血测定全血黏度(ηb)、血浆黏度(ηp)、红细胞比容(HCT)、血沉(ESR)、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刚性指数(TK)、纤维蛋白原含量(F ig)。结果A组与B组比较,ηb、ηP、ESR、EAI、TK(P<0.05)、F ig(P<0.01)均显著降低。结论东菱迪芙可能主要通过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抗GBM肾炎兔肾脏微循环与血流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相关性高血压及高黏滞状态的影响。方法4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治疗组在EPO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每日三次,连服1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RBC)、血液流变学、EPO相关性高血压、透析器凝血、降压药、肝素用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6周后,两组贫血明显改善,平均Hb、Hct、RBC无明显差异;两组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升高,治疗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透析器凝血、透析相关性高血压、心绞痛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降压药使用种类及肝素用量明显增加,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指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具有减少EPO相关性高血压发生率、改善血液高黏滞状态、降低心绞痛发生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和致高血压物质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难治性高血压的维持性血压透析患者随机分为灌流组及对照组,分别在血液透析基础上进行血液灌流和透析滤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降压药使用、血肾素活性(PRA)、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TⅡ)、甲状旁腺素(PTH)、醛固酮(Ald)等致高血压物质及血肌酐(Bcr)、磷(P)的变化。结果伴难治性高血压血透患者存在高水平的PRA、ET、ATⅡ、PTH、Ald、β2-MG;16周后,两组Bcr、P、β2-MG、Ald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流组AT Ⅱ、E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PTH均有明显下降,灌流组P〈0.01,对照组P〈0.05;两组PRA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灌流组血压下降,降压药种类使用减少,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血压及降压药使用种类有下降趋势,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灌流组对致高血压物质的清除优于对照组,有明显降低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建立大白兔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大白兔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模型,探讨抗GBM肾炎的发病机理。方法:动物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白兔注射羊抗免肾毒血清,对照组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定期观察一般情况,并测定尿蛋白、血肌酐的水平,2周后宰杀大白兔,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大白兔注射肾毒血清后48h内即出现大量的尿蛋白,2周后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肾组织病理改变表现为肾小球中细胞浸润增多,纤维素沉积与纤维素样坏死,新月体数明显增加;间质中可见炎细胞浸润,小管中可见较多的蛋白管型,而无明显间质纤维化或小管萎缩。免疫荧光检查见羊抗兔IgG沿肾小球基底膜线状分布。观察期间大白兔血肌酐水平有明显升高。结论:羊抗兔肾毒血清注射能引起大白兔抗GBM肾炎的肾脏病变,其主要病理变化为新月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纤维素沉积在新月体形成所占的比例,为去纤维疗法治疗新月体肾炎寻找依据。方法:用按Vasslli法改良后制作的羊抗兔肾毒血清(NTS),静脉注射于健康家兔15天后杀检家兔,取肾组织进行检查,结果:以上方法能引起纤维素样新月体形成,结论:纤维素的渗出所形成的新月体在新月体肾炎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广西城镇与农村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状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西城镇和农村居民慢性肾脏病(CKD)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为临床积极做好CKD防治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多级抽样方法,对广西18~74岁常住居民进行CKD抽样调查。被调查者均接受问卷调查,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尿(离心后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和肾脏B超,结果异常者3个月后进行复查。用国人校正的简化MDRD公式计算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同时调查CKD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城镇和农村居民白蛋白尿标化患病率(5.22%比5.47%)和血尿标化患病率(1.07%比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农村居民肾结石患病率高于城镇(10.54%比6.95%,P < 0.05)。城镇与农村居民肾功能下降患病率(3.87%比4.04%)和CKD患病率(9.58%比9.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城镇与农村白蛋白尿患病率按年龄分布趋势不同,城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农村则有两个发病高峰,年龄分别为30~40岁和60~74岁年龄段。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广西居民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是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史、慢性扁桃体炎、HBsAg阳性;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是年龄、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史。城镇居民CKD知晓率高于农村(14.45%比6.27%,P < 0.05)。 结论 广西城镇与农村居民CK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镇居民CKD知晓率高于农村,需要加强农村CKD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彭小梅  龚智峰  梁远  张文欣  唐盛  吴潮清 《内科》2009,4(2):171-173
慢性肾脏疾病(chronie kidney disease,CKD)的发病率在全球都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之后又一个威胁健康的重要疾病。在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已接近10%。由于CKD起病隐匿,大多数肾脏病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病人并不知道自己得了慢性肾脏病,患病知晓率只有十分之一,即10个病人里面只有一个知道自己得了慢性肾脏病,容易贻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