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3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麻醉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患者多为伴有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老年人,麻醉和手术风险较大,这就要求麻醉医师必须对脑生理、术式及其术中可能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有深入的了解和应对,才能确保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选择性上肢神经阻滞和静脉局部麻醉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实践中,尽管臂丛神经阻滞可采用多种人路以满足上肢区域麻醉的需要,但有时仍需应用一些不常见的技术,如选择性上肢神经阻滞和静脉局部麻醉(IVRA),来阻滞非源自臂丛的神经或弥补臂丛神经阻滞不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普鲁泊福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颈椎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4组:地氟烷/瑞芬太尼(DR)组:地氟烷1~2 MAC 瑞芬太尼0.15~0.40μg·kg-1·min-1;地氟烷/芬太尼(DF)组:地氟烷1~2 MAC 芬太尼0.05 mg间断静推;普鲁泊福/瑞芬太尼(PR)组:普鲁泊福50~100μg·kg-1·min-1 瑞芬太尼0.15~0.40 μg·kg-1·min-1;普鲁泊福/芬太尼(PF)组:普鲁泊福50~100 μg·kg-1·min-1 芬太尼0.05 mg间断静推.记录术中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拔管时间、指令性活动恢复时间.术后90 min、24 h由专人应用简化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inventory,STA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疼痛程度,并记录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应用瑞芬太尼的两组(DR组和PR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拔管时间、指令性活动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应用芬太尼的两组(DF组和PF组)(P<0.05);术后90 min,全凭静脉麻醉的两组(PR组和PF组)STAI评分显著低于吸入麻醉的两组(DR组和DF组)(P<0.05),但24 h后差异不显著;术后90 min、24 h,全凭静脉麻醉的两组恶心呕吐率显著低于吸入麻醉的两组(P<0.05),且VAS评分较低,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普鲁泊福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颈椎手术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速完全、术后精神状态好、恶心呕吐率低等优点,可广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应用加巴喷丁与羟考酮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加巴喷丁、羟考酮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9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加巴喷丁组34例单纯口服加巴喷丁胶囊;羟考酮组31例单纯口服盐酸羟考酮治疗;联合治疗组33例同时服用加巴喷丁胶囊、羟考酮治疗。治疗1d、3d、7d、14d和28d后由专人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分别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下降,QS评分显著升高,尤其是联合治疗组患者,其减轻疼痛、改善睡眠的程度和速度均显著优于加巴喷丁组和羟考酮组,其显效率、有效率分别达88.3%和100%。结论加巴喷丁、羟考酮均能显著改善PHN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二者联合使用则能更迅速、更有效地控制PHN患者的疼痛,显著改善睡眠,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较为理想的方法,尤其适用于严重的PHN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病情发展不同阶段[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期、MODS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与MODS病情演进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10例具有明显SIRS、MODS分期患者的外周血PMN进行趋化、吞噬、呼吸爆发功能检测,观察分析其功能变化,比色法检测血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活性,血细胞分析仪分类计数白细胞并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ELISA法检测TNF-α、IL-8水平,硝酸还原比色法检测NO水平,并进行危重度评分.同时以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IRS期患者外周血PMN趋化、吞噬、呼吸爆发功能明显增强(P<0.01),而MODS期PMN的趋化、吞噬功能障碍(P<0.01),呼吸爆发功能显著增强(P<0.01).白细胞计数、NE活性、MPO活性以及TNF-α、IL-8、NO水平变化及APACHEⅢ评分为MODS期>SIRS期>健康对照组(P<0.01).PMN趋化功能变化与血浆NO水平呈负相关(r=-0.86,P<0.01).结论:MODS期患者外周血PMN趋化、吞噬功能障碍,即参与先天免疫反应功能下降,但其呼吸爆发功能显著增强,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增多,加重自身组织的损伤,病情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基于核磁共振波谱仪(NMR)的代谢组学技术预测大鼠脓毒症预后的准确性.方法 实验一取48只雄性SD大鼠,周龄6~8周,体重220~250 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n=8)、假手术组(S I组,n=8)和脓毒症组(CLP I组,n=32).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C组和S Ⅰ组于术后12 h时,CLP组于术后6、12、18、24 h时各取8只大鼠,采集颈内动脉血样3 ml,进行血气分析,并测定肝、肾功能;然后放血处死大鼠,取左下肺组织和左肾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实验二另取65只雄性SD大鼠,周龄6~8周,体重220~250 g,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Ⅱ组,n=20)和CLPⅡ组(n=45).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术后12 h经尾静脉采血样1.2 ml,取血清待行1H NMR分析.根据6 d内生存状况,将CLPⅡ组大鼠分为3个亚组:生存组(存活期6 d)、死亡组(存活期24 h~6 d)和废弃组(存活期<24 h).采用κ-最近邻算法(κ-NN)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算法(RBFNN)预测脓毒症预后.结果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可完全区分3组大鼠的生理特征.与脓毒症预后有关的6个标志物为β-羟丁酸、乳酸、丙氨酸、醋酸和乙酰乙酸和甲酸.采用κ-NN和RBFNN均可早期预测脓毒症大鼠预后,RBFNN预测效能优于κ-NN(P<0.05).结论 脓毒症后在各器官发生轻微损伤时,机体糖、蛋白质、脂肪和核酸代谢异常,利用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可早期、有效地预测脓毒症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是中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组织激肽释放酶相关肽酶8(kallikrein-related peptidase 8,KLK8)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其异常表达对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鲜有报道。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细胞凋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探讨KLK8通过调节EGF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GEO芯片数据集GSE21815、GSE37182和GSE71187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KLK8的表达水平。采用KLK8质粒和KLK8 siRNA构建结直肠癌细胞系RKO和SW480细胞的KLK8过表达稳定转染细胞株和KLK8敲低细胞株,采用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前后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以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法(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下的“GO”基因集对KLK8高表达和低表达的结直肠癌组织进行基因表达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过表达KLK8对EGF蛋白水平的影响。利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siRNA检测EGFR敲低前后对RKO和SW480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采用GEO芯片数据集GSE21815、GSE37182和GSE71187分析发现,KLK8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升高。采用Annexin Ⅴ-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发现,过表达KLK8的RKO和SW480细胞凋亡减少,敲低KLK8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增多。采用GSEA分析发现,KLK8高表达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分解、表皮发育密切相关。采用ELISA法检测显示,在过表达KLK8的RKO和SW480细胞上清液中,EGF的表达明显升高。随后在过表达KLK8的RKO和SW480细胞中敲低EGFR,发现细胞凋亡明显增多。结论:KLK8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其可能通过促进EGF蛋白的表达调节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围术期的麻醉管理对游离皮瓣乳房重建术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该研究拟探讨游离腹壁下深血管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flap,DIEP)乳房重建术中的补液、血流动力学以及体温管理。方法:收集自2011年6月—2015年12月共126例接受DIEP乳房重建术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术中补液速度、以下时点的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P)和中心体温:麻醉诱导前(T0)、皮瓣切取完毕移植前(T1)、皮瓣血管吻合完毕后15 min(T2),手术结束(T3)。结果:9例患者发生皮瓣危象,其中7例解救成功,2例失败。术中平均补液速度为(5.44±1.66)(mL·kg-1)/h。T0、T1、T2和T3的MAP分别为(87.45±8.90)、(74.19±8.63)、(74.60±8.71)和(79.62±7.88) mmHg。T0、T1、T2和T3的中心体温分别为(36.69±0.14)、(36.36±0.18)、(36.27±0.14)和(36.21±0.15)℃。结论:研究者应该针对游离皮瓣乳房重建术中的补液、血流动力学以及体温管理建立规范化标准,以优化皮瓣转归。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部分拟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术前可能存在明显的通气功能障碍,术中单肺通气时如采用容量控制(volume-controlled,VC)通气模式可能会诱发肺损伤。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essure-regulated volume controlled,PRVC)通气模式是一新型通气模式,可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本研究拟探讨肺叶切除术中单肺通气时应用PRVC模式对患者气道压、氧合指数、肺内炎症指标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ASA Ⅱ~Ⅲ、术前检查提示肺功能中-重度障碍、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VC组和PRVC组,每组20例。单肺通气期间,VC组先采用PRVC模式通气5 min,而后转为VC模式通气;而PRVC组则先采用VC模式通气5 min,然后再转为PRVC模式通气,直至手术结束。更改模式时不改变呼吸机参数。记录两组患者在不同通气模式下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肺静态顺应性、血气分析结果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单肺通气结束时,收集患者通气侧肺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以及血清学标本,分别测量TNF-α、IL-1β、IL-6和IL-8,记录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与VC模式相比,应用PRVC模式后气道压明显降低(P<0.01),肺静态顺应性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间术中血气分析结果、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VC组患者BALF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VC组(P<0.05),但两组患者血清学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肺功能不佳的拟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术中单肺通气期间采用PRVC通气模式可有效降低气道压、减少肺内炎症因子的分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护性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许多患者在单纯全麻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会出现急性疼痛。该研究旨在探讨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是否可减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急性疼痛的程度。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9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 和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组(C组)。G组直接行全身麻醉;C组则在麻醉诱导前在超声辅助下经腋中线入路行肋间神经阻滞,当神经阻滞起效后再行全身麻醉。两组患者全麻诱导用药相同,当术中血压或心率大于基础值20%时追加舒芬太尼10 μg。苏醒期追加舒芬太尼直至VAS评分为0。记录术中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和患者术后2(T1)、12(T2)和24 h(T3)静息时痛觉VAS评分以及术后2和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及术后C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25.2±3.5)和(3.3±1.2)μg,G组分别为(40.5±4.3)和(8.4±2.2) μg,两组比较,C组均明显少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T2和T3各时点C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0.45±0.15)、(1.75±0.08)和(2.05±0.12)分,G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4.32±0.21)、(4.88±0.13)和(4.78±0.16)分,两组比较,C组均明显低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和24 h各时点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6.25%和16.66%,G组分别为20.8%和41.66%,两组比较,C组均明显低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患者无1例出现肋间神经阻滞并发症。结论:与单纯全麻相比,全麻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可显著减少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减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程度,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超声辅助下进行肋间神经阻滞可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