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盆部孤立性纤维瘤(PSFT)的CT及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FT的CT、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6例中3例位于直肠膀胱间隙,直肠右旁间隙、骶骨前间隙、右侧腹股沟区各1例.3例病灶单发,3例多发.5例边界清楚,1例不清.肿块呈分叶状3例,圆形/椭圆形2例,不规则形1例.平均最大径约14.7 cm(4.9~35 cm).CT平扫密度不均匀伴有斑片状低密度区,未见钙化、出血.MRI T1WI呈等信号,2例T2WI呈稍高信号,1例呈高信号,2例散在长T1、长T2信号区,病灶内及周围见点线状血管流空信号.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瘤内及周围见增粗血管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呈进行性或持续强化,且强化范围扩大,内有斑片状无强化区.结论 当盆部病变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肿块,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不均匀,特别是增强后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持续强化时,应考虑到PSFT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R-四氢噻唑-2-硫酮-4-羧酸合成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通过抗氧化方法优化合成工艺。方法以L-半胱氨酸和二硫化碳为起始原料,在硫酸铜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目的化合物,比较不同抗氧化方法的结果,并对亚硫酸钠的抗氧化进行了优化。结果产品收率提高到75%,比旋度高达[α]2D0-102.1,均比原来提高了约10%,产物的化学结构经IR和1HNMR确定证。结论优化后的方法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薄壁空洞性和囊性肺癌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对 14例主要表现为薄壁空洞和 9例表现为完全或绝大部分囊变的肺癌病例的不典型CT表现进行分析 ,并与其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该 2 3例具有不典型CT表现的肺癌均有其一定的病理基础。其中 10例CT表现为薄壁空洞和 5例CT表现为完全或绝大部分囊变的肺癌中 ,病理光镜下表现均可见有大片坏死区 ;4例薄壁空洞性和 3例完全囊变的肺癌病理光镜下表现可见大量癌细胞合并多处小片坏死区。结论 ①肺癌瘤体内坏死液化是肺癌形成空洞或囊性改变等不典型CT表现的主要成因。②肺癌瘤体内大量间质纤维化并玻璃样变性是肺癌CT表现为囊性改变的另一成因。③不典型CT表现给鉴别诊断造成一定困难 ,尤其是薄壁空洞性肺癌。对于内壁不甚规则之薄壁空洞性病变 ,应警惕肺癌  相似文献   
4.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青少年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X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RT)青少年脑动静脉畸形 (AVM)的远期疗效、并发症及影响因素。方法  6 6例青少年脑AVM采用X射线SRT治疗 ,病灶体积 0 .32~ 4 2 .88cm3 ,周边剂量 18~ 2 3Gy。结果 随访 3~ 5年 ,AVM闭塞率 6 5 .2 % ,疗后 2年再出血率 4 .6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周边剂量在 18~ 2 3Gy范围时 ,病灶体积大小是影响AVM闭塞率的唯一因素 ,而周边剂量和年龄与其无关。AVM体积 <10cm3 的闭塞率 (87.1% )明显高于体积 >10cm3 的 (45 .7% )(χ2 =10 .6 4 4 ,P <0 .0 1)。平均闭塞恢复期与治疗体积及周边剂量均有关 ,体积 <10cm3 的 1.4 4 4年短于体积 >10cm3 的 1.813年 (t =2 .0 6 6 ,P <0 .0 5 ) ;周边剂量 >2 0Gy的 1.4 4 8年短于剂量 <2 0Gy的1.85 7年 (t=2 .2 4 7,P <0 .0 5 ) ;而与年龄无关 ,少年组与青年组的恢复期分别为 1.4 74年与 1.6 6 7年 (t=1.0 73,P >0 .0 5 )。结论 X射线SRT治疗体积 <10cm3 的脑AVM ,当周边剂量 >2 0Gy时 ,有较高的闭塞率且完全闭塞所需时间较短 ,是外科手术及血管内栓塞的补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成像检查肿瘤病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背景抑制弥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suppression,DWIBS)技术在肿瘤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别利用SPIR及STIR 2种脂肪抑制技术对10例正常志愿者及临床、病理证实的20例肿瘤病变患者行DWIBS弥散成像检查,比较2组脂肪抑制技术对背景的抑制效果,观察正常人组DWIBS弥散成像表现及肿瘤病变DWIBS弥散信号特点,并计算病变的ADC值. 结果 STIR技术在颈部、胸部、脊柱、四肢等部位抑制背景效果较佳,SPIR在胸部、腹部、盆腔等部位抑制背景效果较佳,而在颈部、脊柱、四肢等部位背景抑制较差,图像信噪比(SNR)高于STIR.正常志愿组DWIBS弥散成像可清楚显示各类腺体、脾脏、外周神经(如臂丛结构等)以及淋巴结等结构.病变组20例中17例(85%)肿瘤病变显示清晰,DWIBS弥散呈高信号,反转类PET图呈低信号,3例肿瘤病变显示不满意,包括1例胰腺癌、1例直肠癌和1例前列腺癌.3例患者同时做了PET检查,2例对应良好,1例PET显示前列腺癌而弥散影像未显示.恶性肿瘤在b值=600 s/mm2时,ADC值最高为(1.58±2.06)×10-3mm2/s,最低为(0.88±0.74)×10-3mm2/s,平均ADC值(1.34±0.79)×10-3mm2/s.结论 背景抑制弥散成像技术对肿瘤疾病的发现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门控技术对相位对比脉冲序列扫描的影响。方法应用飞利浦公司产GyroscanNT1.5T磁共振成像仪,对21例正常健康志愿者的左肺动脉进行流动补偿相位对比脉冲序列扫描。其中15例采用心电图(ECG)门控技术,6例采用周围(PPU)门控技术。结果两种扫描方式均可重建出3种图像,即快速梯度回波解剖图(FFE/M)、相位模数图(PCA/M)和相位速度图(PCA/P),并由相位速度图获得左肺动脉的时间-速度模式图。采用PPU门控技术扫描测得左肺动脉的最大血流速度为80.6cm/s±17.3cm/s,左肺动脉平均速度为45.4cm/s±7.2cm/s;采用ECG门控技术获得的左肺动脉最大血流速度为82.0cm/s±12.8cm/s,平均速度为46.0cm/s±6.0cm/s。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相位对比脉冲序列,加心电图门控方式获得的图像与心脏的心动周期相一致,而加周围门控方式获得图像的时相与前者相比有一段时间的延迟,但获得的左肺动脉血流速度最大值和平均值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7.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CT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CSOM49例、52耳行高分辨CT扫描,并与手术结果作对照性研究。结果:单纯型、骨疡型化脓性中耳炎多表现为中耳腔内斑片状、条索状阴影或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相对较轻,有时可见较有特征性的气液平征象;胆脂瘤多表现为上鼓室、鼓窦及乳突区的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严重,手术病理结果支持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5%和86.4%.结论:高分辨CT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断价值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肺结节检测的应用.方法 采用不同扫描参数对TM164A型性能模体和TM320D躯干CT剂量检测模体进行常规剂量及低剂量螺旋CT扫描,记录不同扫描条件下模体辐射剂量及采集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噪声水平和均匀度结果,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确定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最佳参数;依据优化的低剂量扫描技术参数对肺结节检测进行图像视觉评价.结果 ① TM320D躯干模体CT剂量检测结果:160 mA常规剂量之CT剂量指数(CTDI)与低剂量各组(30 mA、50 mA、70 mA、90 mA)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放射剂量随着管电流的增大而增加,尤其当管电流超过 90 mA时,放射剂量增大的更为显著;②10 mA与30 mA、50 mA、70 mA、90 mA、160 mA各组之间图像噪声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1 mm与3 mm、5 mm、7 mm、10 mm各组之间图像噪声也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图像均匀性与管电流及层厚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③空间分辨率和低对比分辨率随着管电流的增加而提高,当管电流降低至30 mA时,低对比分辨率显著降低.结论 通过对体模的研究,30~50 mA以及3~5 mm重建是低剂量CT肺部扫描的较佳参数组合,既可以有效地减少辐射剂量,又可以较好地保证图像的质量,较适合于早期肺癌筛查.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3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先行平扫,后行CTA扫描,并用减影法进行后处理,重建得到VR、MIP、MPR及CPR图像,综合分析多种图像评价脑血管病变.结果 动脉瘤患者11例,其中颈内动脉至大脑中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小脑上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1例,所有瘤体及瘤颈均得到清晰显示.动静脉畸形2例,均能显示畸形血管团,其中1例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另1例仅能显示引流静脉,供血动脉显示不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40例,均显示脑血管不同程度节段性、局限性狭窄或闭塞.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运用减影技术并综合多种重建方法能快速、准确诊断脑血管病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一站式血管造影检查在心胸部血管性病变所致急重症胸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临床高度怀疑血管性病变所致急重症胸痛行一站式血管造影检查,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分别观察胸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从而找出引起急重症胸痛的病因.结果 急性主动脉夹层1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6例,胸膜炎2例,自发性气胸1例,肋骨病理性骨折1例,1例未发现明显异常,所有病例最终经过临床证实.结论 64层螺旋CT一站式血管造影检查在血管性病变引起的急重症胸痛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可以明确引起急重症胸痛的责任血管,可以作为急重症胸痛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