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滑膜软骨瘤病为两种不同疾病 ,临床上时有报道。但双膝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滑膜软骨瘤病文献尚未见报道。我院曾收治一例。患者 :女性 ,44岁。因双膝、双肘、双手 :中、环、小指对称性肿胀、疼痛 ,双膝关节积液伴弹响 ,绞锁 10年入院。入院后查体 :一般情况及全身情况尚可。双膝、双肘对称性肿胀、压痛 ,局部皮肤温度稍增高。双膝屈曲畸形 ,伸屈功能受限 ,双膝关节活动弹响及绞锁 ,双侧股四头肌萎缩 ,浮髌试验 :阳性。双肘屈曲畸形 ,伸屈功能受限 ,旋转功能受限 ,双侧肱二、三头肌萎缩。双手中、环小指近指间关节对称性肿胀 …  相似文献   
2.
后循环活体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对后循环形态结构进行活体解剖学观察。 方法 对108名受试者接受MRA及常规MR检查,男58名,女50名,年龄4~63岁。观察指标:基底动脉形态;两侧大脑后动脉P1段及后交通动脉粗细;两侧小脑上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发出的位置、数量、与基底动脉的角度及信号;源图像与MIP重组图像对小脑前下动脉的显示情况;两侧颅内段椎动脉的形态及信号特点。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基底动脉走行依次为弯曲、直行、斜行三种。大脑后动脉P1段大多数较粗,亦有未显影者。后交通动脉大部分未显影,其余有的较粗或稍细。绝大部分小脑上动脉均发自基底动脉,且信号强,数量可以为1条或2条。两侧小脑上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的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23)。大约3/4的小脑前下动脉显影,信号较强者占多数,但是部分信号稍弱或较弱,数量为1条或2条。两侧小脑前下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的角度亦无差别(t=-1.13,P=0.26)。右椎动脉优势16例,左椎动脉优势33例,两侧椎动脉均势59例。 结论 MRA可以对后循环正常解剖及变异进行无创性在体观察,为解剖学、医学影像学及外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应用MRA评价后交通动脉开放与后循环形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探讨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与双侧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08名受试者行MRA及常规MRI.观察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粗细及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测量基底动脉直线长度及内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脑后动脉P1段粗细与其同侧后交通动脉粗细相关(Kendall等级相关,右侧:相关系数rk=0.44,P<0.01;左侧:相关系数rk=0.50,P<0.01).双侧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者基底动脉长度比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者长(P<0.05).双侧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者基底动脉管腔平均直径比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者宽(P<0.01).结论 大脑后动脉P1段粗细及基底动脉长度、直径与后交通动脉是否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i artery, PTA)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MRA检查中诊断为PTA者20例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颅脑MRA,部分患者行颅脑MRI平扫,颅脑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2WI、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技术(FLAIR)和矢状位T1WI.由两位高年资医师盲法观察颅脑MRA及MRI图像.结果 20例中,12例左侧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吻合,8例右侧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吻合.Sahzman分型:Ⅰ型11例,Ⅱ型9例.后交通动脉开放者9例.椎动脉发育不良较常见.结论 MRA能清楚显示PTA的形态、走行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对外科手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有孔型基底动脉的MRA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3.0T 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探讨有孔型基底动脉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6年10月-2007年8月间行MRA检查的500例患者,全部图像均应用3.0T MR扫描仪扫描,使用三维时间飞跃法行颅脑血管成像,通过最大密度投影重组技术得到立体的血管图像.MRA图像观察以最大密度投影重组后图像为主,辅以MRA源图像.观察有孔型基底动脉的分布、形状.结果 共发现有孔型基底动脉9例,其中位于基底动脉近端7例(中间孔很小呈裂缝样形状4例、相对较大,呈凸透镜状3例);位于基底动脉中段1例,呈凸透镜状;另1例小的有孔型基底动脉位于基底动脉远端.结论 应用先进的3.0T MRA能够清楚地显示有孔型基底动脉这一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3.0TMR探讨基底动脉形态学变化(主要是基底动脉弯曲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8例受试者行MRA及常规MRI检查,男58例,女50例,年龄4~63岁,平均39.86±14.57岁。观察颅内段基底动脉及椎动脉形态,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底动脉走行笔直者37例,弯曲者52例,斜行者14例。不同年龄组间基底动脉是否弯曲无差别(wilcoxon秩和检验,χ2=6.1288,P=0.1897>0.05)。右侧椎动脉优势者基底动脉常向左侧弯,左侧椎动脉优势者基底动脉常向右侧弯(χ2=6.5625,P=0.0104<0.05)。左椎动脉优势者基底动脉常向右弯曲,两侧椎动脉均势者基底动脉多无弯曲(χ2=5.0258,P=0.0250<0.05)。结论基底动脉弯曲非常常见,其形成与动脉硬化、椎动脉粗细等有关,在临床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