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胜利  沈洁  濮先明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1):1580-158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中山小榄人民医院336例诊断T2DM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脂肪肝组178例,不合并脂肪肝组158例.结果 脂肪肝组与对照组比较,脂肪肝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收缩压(DBP)、舒张压(SBP)、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C)、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空腹C肽(FCP)和空腹血糖(FBG)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谷草转氨酶(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脂肪肝组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CP、BMI和WHR对脂肪肝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FCP、体重指数、腰臀比为其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基础方(糖周方)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13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中西药组)和对照组(西药组),在西药控制血糖达标的同时,对照组肌肉注射甲钴胺500ug憎;治疗组肌肉注射甲钴胺500ug/d,同时加用糖周方内服,1剂,d,治疗2周。结果:疗效和治疗后肌电图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中药糖周方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优于单用甲钴胺治疗,说明糖周方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剂,值得临床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克林澳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感及脑干听觉诱电位影响.方法:将56例2型糖尿痛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克林澳+基础治疗组,对照组:基出治疗组,1个疗程后检测体感及脑干听觉诱电位.结果:治疗组:克林澳可缩短2型糖尿病患者体感诱发电位N13及N20峰潜伏期,可缩短脑干听觉诱电位的部分峰间潜伏期,明显缩短中枢传导时间.结论:克林澳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枢神经机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道佩  濮先明 《中国药房》2010,(48):4538-4542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联用或者单一药物加倍剂量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早期尿微量白蛋白(MAU)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单一药物加倍剂量对照研究方法,将34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10mg·d-1,n=114)、厄贝沙坦组(300mg·d-1,n=112)和联合用药组(氨氯地平5mg·d-1+厄贝沙坦150mg·d-1,n=114)。入选患者均分别于研究开始,治疗4、8周后测定MAU及血压。结果:治疗4、8周后,与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组比较,联合用药组的MAU降低幅度显著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血压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的不良反应与2个单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氨氯地平可以协同厄贝沙坦将降低MAU的起效时间提前,并使厄贝沙坦降MAU的作用增强,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 (DN)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及尿白蛋白的影响 .方法 将 70例DN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 4 0mg/d ,疗程 8周 ,治疗前后均检查TC、TG、LDL、HDL、尿白蛋白排泄率、血液流变学 .结果 治疗组在使用氟伐他汀 8周后 ,TC、TG均明显下降 (p<0 .0 1) ,LDL下降 (p <0 .0 5 ) ,HDL上升 (p <0 .0 5 ) ,尿白蛋白排泄率明显下降 (p <0 .0 1) ,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较明显下降 (p<0 .0 5 ) .结论 氟伐他汀不但能降低DN患者的血脂水平 ,部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而且能减少尿白蛋白的排出 ,从而延缓DN的进展 .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合并重症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甲亢合并重症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功能指标将其分为单纯转氨酶升高组(A组)40例、单纯黄疸组(B组)22例及转氨酶升高合并黄疸组(C组)14例,比较三组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临床转归及其预后.结果经抗甲状腺药物(ATD)或[3]Ⅰ治疗,70例肝功能改善,2例黄疸加重,2例放弃治疗,2例治疗无效改手术治疗.结论ATD或[3]Ⅰ治疗可显著改善甲亢患者的肝功能,控制甲亢仍是甲亢合并重症肝损害的首要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多因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通过前瞻性开放研究,将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收集的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普通治疗和多因素强化治疗,经t检验,比较分析颈总动脉内膜的厚度、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体质量指数(BMI)等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高密度脂蛋白和收缩压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舒张压、BMI、HbA1c、CCAIT减小值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多因素强化干预能延缓CCAIT增厚的进展,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普通治疗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口服降糖药(OADs)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国T2DM患者中,了解起始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OADs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国T2DM患者按临床常规起始胰岛素治疗,于基线和治疗16周后分别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主要安全性指标有低血糖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主要疗效指标包括HbA1c的变化和达标率、平均FBG和2hBG的变化。结果共观察4847例T2DM患者,女性患者有2327例(48.0%)。完成研究的患者共4364例(90.0%)。基线年龄(59.7±12.2)岁,HbA1c(9.65±2.12)%,糖尿病病程(7.94士6.13)年。起始胰岛素使用比例最高为预混人胰岛素(38.1%),其次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31.3%)。重度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事件/人年)在基础人胰岛素和类似物组最低(均为o.02)。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在基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最低(0.27)。治疗后HbA1c降幅为2.3%(P〈O.001),基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降幅最大(3.02±1.94)%,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组次之(2.61±1.97)%。HbA1c〈7.0%的达标率为43.2%。胰岛素治疗后平均FBG和2hBG的降幅分别为3.21mmol/L和5.21mmol/L(P<0.001),均在基础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降幅最大。结论起始胰岛素治疗后T2DM患者整体血糖控制均有显著的改善。基础胰岛素的安全性较好;基础一餐时胰岛素HbA1c、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改善情况最佳;预混胰岛素是目前我国T2DM人群最常用的起始治疗胰岛素,其疗效和安全性介于上述两种治疗方案之间,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无低血糖事件达标率优于其他的常用胰岛素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肺部感染及心功能衰竭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肺部感染及心功能衰竭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和抗感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巯咪唑10mg口服,1次/d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肺部感染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左房前后径(LA)、左室内径(LA)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房颤复发和房颤新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SH、FT3和FT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研究组TSH较治疗前显著升高,FT3和FT4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后研究组TSH显著高于对照组,FT3和FT4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肺部感染与心功能衰竭的人数在治疗后比对照组要少。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肺部感染及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在抗心衰与抗感染基础上加用抗甲状腺药物进行治疗,不能有效降低房颤的新发率、复发率,并有效的控制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及注射装置对1型糖尿病( T1DM)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横断面调查在中山市登记的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的血、尿标本;比较胰岛素泵组、胰岛素笔式注射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组和混合胰岛素皮下注射组)、注射器组的HbA1c水平。结果:共调查168例T1DM患者,其中43例(25.6%)达到相应年龄的血糖控制目标。胰岛素泵组、胰岛素笔式注射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组和混合胰岛素皮下注射组)、注射器组患者的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与胰岛素用量呈正相关,与体质指数(BMI)、就诊次数、自我血糖监测(SMBG)频率、病程、年龄呈负相关( P<0.05)。结论:参与调查的T1DM患者血糖控制差;选择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及注射装置对血糖控制无影响;适当增加患者体质量、增加就诊次数及血糖监测频率有助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