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研究脂滴包被蛋白PUN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从河南省信阳市选取代谢综合征及对照共2068例,病例组1021例,对照组1047例。所有研究对象记录其病史、体检等临床资料及吸烟、饮酒等流行病学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各组PLIN基因rs8179078和rs6496589两个SNPs位点的多态基因型并统计各组的多态性频率。结果rs6496589在女性中CC基因型的频率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代谢综合征组rs6496589cc基因型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代谢综合征组:rs6496589CC为56.6%;对照组rs6496589CC为48.8%;P=0.002)。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高脂血症史等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rs8179078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PUN基因rs6496589多态性中CC基因型是中国汉族人群代谢综合征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rs8179078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的代谢综合征发病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OX40配体蛋白基因(TNFSF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从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选取冠心病患者369例和匹配的对照组360例。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史、体格检查等临床资料及其它流行病学资料,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检测各组TNFSF4基因rs3850641位点A/G的基因型并统计各组的基因型频率。结果冠心病组rs3850641G等位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等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后,这种相关性依然存在(P=0.039)。结论TNFSF4基因rs3850641位点A/G多态性中G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尿微量清蛋白的水平,探讨其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了来自全国7个临床中心病例对照的尿微量清蛋白水平。1890例脑卒中患者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证实(其中缺血性脑梗死854例,腔隙性脑梗死528例,脑出血508例),1595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组经严格检查排除脑卒中。结果:缺血性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的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分别为(13.26±17.28)和(14.14±15.93)mg/L,明显高于对照组(10.34±11.33)mg/L(P<0.01);腔隙性脑梗死组的尿微量清蛋白水平(10.25±11.18)m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后,尿微量清蛋白330 mg L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OR=1.6,95%的可信区间1.073-2.268,P< 0.05)和脑出血(OR=1.7,95%的可信区间1.054-2.650,P<0.05)的危险性增加;尿微量清蛋白异常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微量清蛋白水平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密切,是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中国正常人群血浆Lp(a)的分布情况及特点,分析血浆Lp(a)水平的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的关系,进一步证实血浆Lp(a)致动脉硬化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了9540正常人群的血浆Lp(a),分析了年龄、性别与L(a)水平之间的关系。检测了530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证实)及229例对照(冠脉造影阴性)和1386例脑梗死患者(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证实)及1910例对照的血浆Lp(a),分析了血浆Lp(a)变化与疾病危险性的关系。结果 (1)正常人群血浆Lp(a)呈偏态分布(P〈0.01),中位数为19.6mg/dl,全距为209.7mg/dl。不同年龄、性别血浆Lp(a)水平分布情况,除大于50岁的女性以外,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正常人的Lp(a)水平主要分布在11~20mg/dl的范围;(2)疾病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Lp(a)〉30mg/dl者,心肌梗死组占43.4%,脑梗死组占68.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随着Lp(a)浓度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有上升的趋势;(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a)〉30%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OR值为2.2,95%CI:1.498—3.167,P〈0.001)和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OR值为2.1,95%CI:1.767~2.489,P〈0.001)。结论 Lp(a)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随着浓度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它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人FL(human flt3 ligand,hFL)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系统,分离纯化重组hFL为其功能和应用研究打下基础。根据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人工合成hFL基因膜外DNA片段,由PCR方法获得的hFL基因膜外区DNA片段,经测序证明序列正确。构建表达载体pET30a-Trx-hFL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hFL融合蛋白的表达占菌体总蛋白的60%以上,并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融合蛋白经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纯化,并用FXa切割,切割效率>80%。切割产物经亲和层析纯化。纯化产物进行Western blot鉴定。纯化的rhFL(recombinant hFL)与GM-CSF及TNFα联合作用,具有良好的刺激DC增殖活性,其增殖能力是GM-CSF+TNFα的2.5倍左右。本文以大肠杆菌为宿主,成功地表达了融合蛋白Trx-hFL。经纯化的rhFL在体外与GM-CSF及TNFα联合使用能有效地刺激人DC的增殖。  相似文献   
6.
蛋白酶体α6亚单位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蛋白酶体d6亚单位基因PSMA6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从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选取冠心病患者369例和匹配的对照组360例。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史、体格检查等临床资料及其它流行病学资料,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CLP)检测各组PSMA6基因rs1048990位点C/G的基因型并统计各组的基因型频率。结果冠心病组rsl048990G等位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8.0%VS57.8%,P=0.011,OR值=0.674)。将冠心病组进行疾病分层后发现,冠心病亚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42.4%VS57.8%,P=0.001,OR值=0.669),而在心肌梗死亚组中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SMA6基因rs1048990位点C/G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其中G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人冠心病的保护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在8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及120例正常对照中进行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基因扫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对阳性结果进行家系调查,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型。结果 在3个家系及1例散发患中发现β-MHC基因第3号外显子的Ala26Val错义突变,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置未见异常,3个家系临床表型不同。结论 β-MHC基因Ala26Val突变是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的热点突变,其临床表型的异质性,提示多因素参与了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C反应蛋白与肥胖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重和肥胖对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对2000年山东省青岛港务局1900份职工体检资料进行分析(40-54岁),观察在不同体重指数(BMI)和腰臀围比值(WHR)的人群中平均血浆CRP水平和异常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血浆CRP的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CRP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结果随着BMI的增加,人群血浆CRP水平和异常率呈显著增加(P<0.001),体重正常组(BMI<24kg/m2)血浆CRP水平和异常率分别为(2.37±2.21)ms/L和26.7%,超重(BMI24-27.9kg/m2)和肥胖(BMI≥28ks/m2)血浆CRP水平和异常率分别为(3.04±2.338)mg/L、39.4%和(3.98±2.59)mg/L、56.0%。影响血浆CRP水平的因素有:甘油三酯、BMI、性别、WHR和吸烟。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排除其它危险因素后CRP水平仍是超重(OR=1.2,95%可信区问1.114*1.210,P<0.001)及肥胖(OR=1.5,95%可信区间1.187-1.332,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CRP水平与超重和肥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国农村高血压患者高血尿酸增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通过阶段性随机整群抽样入选河南信阳7个社区4 163例40~75岁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体检、生化检查等确定合并危险因素及血尿酸和血肌酐水平,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明确左心室肥厚情况.结果:男性血肌酐升高者(>115 μmol/L)显著高于女性(>107 μmol/L)(5.2%vs.1.5%,P<0.001),左心室肥厚者显著低于女性(33.8%vs.41.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血肌酐升高者较血肌酐正常者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均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左心室肥厚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无左心室肥厚者[(264.5±70.1)vs. (250.6±66.5)μmol/L,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男性中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多个危险因素后发现与血尿酸水平Ⅰ分位组比较,血尿酸水平Ⅳ分位组显著增加男性血肌酐升高危险(OR,15.8,95%CI:3.3~77.2),而在女性未治疗高血压患者中显著增加左心室肥厚危险(OR,1.51,95%CI:1.13~2.03).结论:高血尿酸增加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存在性别差异,在女性中显著增加左心室肥厚危险,在男性中增加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