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8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胎脾LAK细胞联合rIL—2治疗癌性胸水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胎脾淋巴细胞体外rIL-2存在下诱导成LAK细胞并与rIL-2联合胸内注入,治疗7例癌性胸水患者。其中1例胸水完全消失,其余患者胸水明显减少,出现胸膜肥厚,连续观察8个月胸水未见进一步增多;胸水内肿瘤细胞也明显减少。7例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果提示:胎脾LAK细胞与rIL-2胸腔内联合应用治疗癌性胸水有效,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对高浓度游离脂肪酸损伤的小鼠胰岛β细胞(NIT—1细胞)的保护作用,并观察同时应用胆囊收缩素受体非特异性拮抗剂丙谷胺对此作用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3/12在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将体外培养良好的NIT—1细胞分为对照组、游离脂肪酸组(加入0.25mmol/L软脂酸)、八肽胆囊收缩素组(加入游离脂肪酸同时加入10pmol/L八肽胆囊收缩素)、丙谷胺组(八肽胆囊收缩素组同时加丙谷胺,终浓度32mg/L)。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分别培养48h和72h,放免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胰岛素水平;MTT法检测NIT—1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方法测定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的表达。 结果:①培养上清中胰岛素水平:游离脂肪酸组48h和72h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八肽胆囊收缩素组显著高于游离脂肪酸处理组(P〈0.01);丙谷胺组与游离脂肪酸组无显著差异。②细胞增殖反应:游离脂肪酸组48h和72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八肽胆囊收缩素组则显著高于游离脂肪酸组(P〈0.01),丙谷胺组与游离脂肪酸组结果相仿。③细胞凋亡率:游离脂肪酸组48h和72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八肽胆囊收缩素组则显著低于游离脂肪酸组(P〈0.01),丙谷胺组与游离脂肪酸组结果相仿。④bcl-2阳性表达水平:游离脂肪酸处理不同时间后其表达明显减少;八肽胆囊收缩素处理后表达增加,丙谷胺组较八肽胆囊收缩素组表达略少。 结论:①游离脂肪酸可导致胰岛β细胞明显损伤,表现在胰岛素分泌的减少、细胞增殖能力的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以及bcl-2基因表达减少。②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游离脂肪酸损伤的胰岛β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③非特异性胆囊收缩素受体拮抗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八肽胆囊收缩素的保护作用;提示其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与胆囊收缩素受体结合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yrroli dinedithiocarbamate,PDTC)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和高脂饮食组。喂养8w后,高脂组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27mg/kg)制造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两组:糖尿病模型组和PDTC治疗组。治疗1w后断头处死大鼠,测定血脂,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形态学变化,RT-PCR检测iN-OSmRNA的表达。结果糖尿病模型组较正常组血脂明显升高(P0.01),PDTC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糖尿病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较肝脏明显脂肪变性,肝细胞损害,PDTC治疗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损害明显减轻。糖尿病模型组iNOS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经PDTC治疗后表达较糖尿病模型组降低(P0.01)。结论 PDTC可以减少iNOSmRNA的表达,减少肝细胞脂肪变性及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的数量和功能变化。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20例初发Graves’病人、20例初发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促甲状腺素(TS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的水平;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T细胞及CD4+CD25+Tregs的数量;采用磁珠分选技术分选5例HT病人和5例健康体检者PBMC中CD4+CD25+Tregs和CD4+CD25-T细胞,采用MTT法检测CD4+CD25+Tregs对自身CD4+CD25-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提取各组PBMC的总RNA,经Real time-PCR检测TGFβ-1、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初发Graves’病人、初发HT患者外周血PBMC中CD4+T细胞数量与正常人比较无差异(P<0.05);初发HT患者外周血PBMC中CD4+CD25+Tregs占CD4+T细胞的比率为(1.55%±0.49%),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86%±1.04%)(P<0.05);初发Graves’病人外周血PBMC中CD4+CD25+Tregs占CD4+T细胞的比率为(3.25%±0.97%),与正常对照组(2.86%±1.04%)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MTT结果显示,初发HT患者CD4+CD25+Tregs对自身CD4+CD25-T细胞增殖的抑制百分率为15.7%±5.36%,与正常组(41.7%±9.87%)相比显著降低(P<0.05)。Real time-PCR结果显示,初发Graves’病人、初发HT患者PBMC的TGFβ-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7±0.10)和(0.43±0.09),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02±0.04)(P<0.05);初发Graves’病人、初发HT患者PBMC的Foxp3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62±0.09和0.42±0.29,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99±0.17)(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HT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s的数量和功能明显降低。Graves’病和HT患者外周血PBMC中TGFβ-1、Foxp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过氧亚硝基阴离子(peroxynitrite,ONOO-)对大鼠气道上皮(rat tracheal epithelial,RTE)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RTE细胞,外源性给予不同浓度ONOO-(0.25、0.50、1.00 mmol/L),培养1、6、12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ONOO-对RTE细胞凋亡百分率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NA裂解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ONOO-均以时间依赖方式引起RTE 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到染色质浓缩并凝集成块,核固缩以及凋亡小体形成等;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典型的DNA梯状条带出现.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抑制剂Ac-DEVD-CHO可明显抑制ONOO-诱导的RTE细胞凋亡.结论 ONOO-以时间依赖方式引起培养的RTE 细胞发生凋亡.caspase-3活化在ONOO-诱导RTE细胞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吉非替尼单药治疗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 30例肺腺癌脑转移患者中,接受过全脑放疗者17例,接受过化疗者18例,均在入组前1个月结束治疗。入组者口服吉非替尼250 mg,1次/d,直到病变进展或其他原因停药。服药后定期复查。结果经吉非替尼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30%,总的疾病控制率为90%。接受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9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4个月。颅内病灶客观缓解率为20%,颅内病灶的疾病控制率为86.7%。既往接受全脑放疗的疾病控制率为94.1%,未接受全脑放疗的患者疾病控制率为8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吉非替尼对肺腺癌脑转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盐酸贝那普利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VE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盐酸贝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长期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制作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光镜及电镜行肾脏形态学检查;RT-PCR测定VEGF mRNA表达,VE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VEGF蛋白水平变化。结果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VEGF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同时大鼠肾脏出现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变化;ACEI盐酸贝那普利干预后,对照组肾组织VEGF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同时肾脏病理变化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盐酸贝那普利可能通过抑制肾脏VEGF表达,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浸润与肺癌预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 (TIDC)在肺癌组织中的数量 ,以及与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和对预后的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39例肺癌组织S_10 0蛋白表达水平 ,流式细胞仪检测S_10 0 +TIDC的数量及DNA倍体。结果  39例标本中S_10 0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10 0 % ,S_10 0 +细胞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学特征。异倍体肿瘤组织中S_10 0 +TIDC百分率为 2 1.81%± 8.18% ,明显高于二倍体肿瘤组织 ( 16 .0 3%±4.75 % )。有淋巴结转移组S_10 0 +TIDC百分率为 2 0 .43%± 7.74% ,无淋巴结转移组为 19.41%± 7.76 % ;肿瘤大于或等于 3cm组S_10 0 +TIDC百分率为 2 0 .90 %± 8.6 5 % ,小于 3cm组为 19.70 %± 7.6 1% ;非小细胞肺癌组S_10 0 +TIDC百分率为 19.48%± 7.98% ,小细胞肺癌组为 2 1.74%± 6 .17% ;存活期小于 1年组S_10 0 +TIDC百分率为 2 1.96 %± 8.0 5 % ,1~ 3年组为 19.47%± 6 .18% ,大于 3年组为 19.14 %± 8.76 %。经统计学分析 ,S_10 0 +TIDC数量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患者生存期之间均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 TIDC数量在人类肺癌中不宜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T2DM)及其一级亲属(FDRs)血浆胆囊收缩素(CCK)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2003-062003-10将河北省人民医院的观察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21例)、FDRs组(35例)、T2DM组(32例),检测受试者体重、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及血浆CCK水平变化,对比各组之间生化指标变化。以体重指数(BMI)=25kg/m~2为界限重新分组后进一步分析CCK与BMI的关系。结果血糖、BMI在对照组、FDRs组、T2DM组有逐渐升高趋势,但只在T2DM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K、胰岛素在对照组、FDRs组、T2DM组逐渐增高,且差异显著(均P<0·01)。以BMI为据分组后,FDRs组、T2DM组BMI>25kg/m~2的受试者胰岛素、CCK水平均明显高于同组BMI<25kg/m~2,血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2DM及FDRs血浆CCK水平明显增高,其变化与胰岛素水平变化相似。肥胖可能与CCK、胰岛素水平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