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结合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以及扩散张力成像(DTI)技术及磁共振影像(MRI)对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进行对照研究,评价MRSI、DTI、MRI在AL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RSI、DTI及MRI技术对ALS患者及对照组进行扫描,观察沿皮质脊髓束(CST)走行区域包括中央前回皮层下(SWM)、半卵圆中心(CS)、侧脑室旁白质(PV)、内囊后肢(PIC)、大脑脚(CP)的各向异性比(FA)以及平均扩散率(MD),以及SWM、PV、PIC平面氮乙酰门冬胺酸(NAA)与肌酸(Cr)比值在对照组及ALS患者的改变,并比较不同扫描序列在ALS诊断的作用。结果ALS的总F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在CST走行区的SWM、CS、PV和PIC平面,ALS组的F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MD在ALS组有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ALS组的NAA/Cr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在SWM和PV平面ALS组的NAA/Cr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对T1WI、T2WI与FLAIR序列判断结果显示,对照组与ALS组间MRI的表现无明显差异。结论MRSI与DTI结合能够早期定量探测ALS患者CST的轴索损伤,SWM、CS、PV和PIC平面的FA,在SWM和PV的NAA/Cr为有效的指标。ALS与对照组MRI的表现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重组技术分析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良恶性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更好的管理SPN患者提供有力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手术切除并有病理结果的97例SPN患者,搜集可能影响SPN良恶性判断的因素资料。①一般临床情况及病史: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肿瘤史、家族肿瘤史、COPD病史、结核病史;②采用CT后处理重组技术获取肺结节的影像信息:位置、大小、瘤-肺界面、钙化、磨玻璃影(GGO)、分叶征、毛刺征、胸膜牵拉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及空气支气管征。将上述18项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如有统计学意义,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7例SPN患者中,恶性SPN 77例(79.4%),良性SPN 20例(20.6%)。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癌症史、家族肿瘤史、COPD病史、结核病史等一般资料间无统计学差异。相比良性SPN,恶性SPN多位于肺上叶(χ2=18.853,P=0.000)、直径较大(χ2=11.959,P=0.003)、瘤-肺界面较粗糙(χ2=14.151,P=0.000)。此外,恶性SPN的GGO、分叶征、胸膜牵拉征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良性SPN(所有P<0.05),而恶性SPN的钙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良性SPN(χ2=19.532,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PN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结节大小(χ2=18.853,P=0.000)和GGO(χ2=18.853,P=0.000)。结论:SPN定性诊断时应重点观察结节位置、大小、瘤-肺界面、钙化、GGO、分叶征、胸膜牵拉征等影像特点。结节大小、GGO为SP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SCH)幻听患者的全脑白质微细结构的改变.方法 分别对25例首发SCH幻听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者行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BSS)方法分析2组全脑各向异性(FA)图,使用非参数的随机排列检验(random permutation test)对2组全脑DTI的FA值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得出有差异的脑区.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首发SCH幻听组左侧额眶回与顶下小叶的白质FA值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SS方法能较全面、准确地分析首发SCH幻听患者早期脑白质细微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29岁.近7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双下肢疼痛,以右侧为著,走路自觉无力,大小便不畅.体格检查: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肌力Ⅴ级,右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 MRI检查示:T12~L2椎体水平脊髓圆锥髓内可见一囊性扩张性占位性病变,T1 WI呈低信号(图1),T2 WI以高信号为主(图2),其内信号欠均匀,轴位T2WI上可见分层现象(图3),大小约2.1cm×1.7 cm×6.5 cm,边界尚清,相应节段马尾及终丝向前推压移位,增强扫描MRI示椎管内病灶无明显强化(图4).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层间编码金属伪影校正(SEMAC)技术在脊柱金属植入物磁共振成像(MR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行脊柱内固定术后的患者分别用常规TSE序列和SEMAC技术进行MRI,分别计算二者在轴位T2WI图像上金属伪影导致信号缺失区域的面积和矢状位T2WI、T1WI图像上脊髓被金属伪影所遮蔽的长度;另外对假体周围解剖结构(包括椎弓根、椎体、硬膜囊和椎间神经孔)的显示进行5分制评分.结果 运用SEMAC技术的图像上金属伪影导致信号缺失区域的面积明显低于常规TSE序列(t值为15.9,P值<0.001),脊髓被遮蔽的长度也明显减小(t值分别为13.5、12.4,P值均<0.001).假体周围各项解剖结构显示的评分,运用SEMAC技术的图像均高于常规TSE图像.结论 SEMAC技术可明显减少脊柱内固定术后MRI的金属伪影,为术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印弘  张艰 《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606-608
介绍了放射诊断科学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如何培养放射诊断科医生的科研能力,包括再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如何在科研中应用循证医学方法提高科研水平,以及加强团队意识在科研协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印弘  王小仲 《医学争鸣》2000,21(10):1249
磁共振波谱是一种新兴的无创性在体观察组织代谢的方法 ,1HMRS及相关的 1HMRSI及 1HMRDS技术具有无创性、连续性、准确性的特点 .本文重点综述了 1HMRS在脑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手术及放疗效果的观察及预后、生物因子及栓塞治疗后疗效的评价 ,以及术前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脑肿瘤研究中现状@印弘 @王小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脑部运动区 (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 )和感觉区 (丘脑腹后外侧核 )的MRI影像表现 ,评价上述区域的DTI图像特点。方法 对 2 0例正常成人运动区和感觉区的MRI及DTI图像进行观察分析 ,并对上述区域进行DTI定量测量比较。结果 在T2加权像上 ,内囊后肢的皮质脊髓束呈略高信号 (与皮层信号相等 ) ,丘脑腹后外侧核呈等信号。运动区及感觉区左右侧之间DTI定量测量无差异 (P >0 .0 5 ) ,但运动区测量值大于感觉区测量值 (P <0 .0 1)。结论 皮质脊髓束在特定部位呈T2加权像略高信号 ,DTI可对白质束进行直观显示及定量测量。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师肿瘤杂志》(CA Cancer J Clin)是肿瘤:专科医师除《肿瘤诊疗指南》外必读的杂志。2009年第4期上关于转移性肿瘤治疗的文章让我们受益不浅。同时,我们也针对其中转移瘤的评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撰写的Letter被《CA Cancer J Clin》接纳并在线发表。  相似文献   
10.
骨肉瘤的MRI及DW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肉瘤的MRI及DWI表现.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完整并经病理证实的骨肉瘤患者26例(年龄8~40岁,平均16.7岁),均行X线及常规MRI检查,其中16例应用msh-DWI序列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参照常规MRI图,在ADC图测定骨肉瘤实质部分、坏死部分及肿瘤骨区域的平均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灶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低~等或等~高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瘤骨在各序列上均呈低信号,瘤骨成分越多,信号越低.在DWI图中,16例骨肉瘤实质部分显示较高信号,肿瘤内坏死部分显示较低信号,病灶内肿瘤骨成分显示低信号.骨肉瘤实质部分的平均ADC值为(1.34±0.12)×10-3mm2/s,坏死部分的平均ADC值为(2.23±0.16)×10-3mm2/s,瘤骨成分的平均ADC值为(0.32±0.06)×10-3mm2/s.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常规扫描结合扩散加权图像,可对骨肉瘤的组织构成进行初步推测,并能指导穿刺活检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