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 10年来我院急性肺栓塞 ( PE)的诊断现状并寻找 PE的有效诊断策略。方法 对10年来确诊 PE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统计 ,对近 5个月在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利用临床评价联合肺通气 /灌注扫描和 (或 )螺旋 CT这一新的诊断策略来确诊或排除 PE。所有患者随访 3个月。结果 利用新诊断策略后PE的诊断率、3d确诊率、由肺扫描和 (或 )螺旋 CT确诊的比例均明显提高。应用新诊断策略后 ,需要行肺动脉造影检查的比例和 PE新发生率分别是 2 .8%和 0。结论 临床评价联合肺扫描和 (或 )螺旋 CT是诊断 PE的一项有效诊断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体内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72例MODS随机分为乌司他丁治疗(乌司他丁组,36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6例),乌司他丁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10 030 U·kg-1·d-1静脉注射,2次/d,连用7 d.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3 d、5 d、7 d取外周静脉血,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AOPP、CRP浓度,并通过软件分析两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Ⅲ评分的变化,同时记录3 d、5 d、7 d和28 d两组患者生存或死亡情况.测定36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36例)AOPP和CRP浓度作为正常值对照.结果 治疗前两组AOPP和CRP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前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患者的AOPP和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5 d、7 d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血清CRP和AOPP浓度均较治疗前逐步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乌司他丁组患者AOPP和CRP浓度下降更显著(P<0.05),APACHE Ⅲ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同时28 d病死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显著降低AOPP和CRP的浓度,减轻MODS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损伤和炎性反应,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于瓣蕊  张国梁 《华西药学杂志》1998,13(4):250-250,252
应用均匀设计选择抗真菌药3-苄基-6-氯硫色满酮的合成条件,在优化条件下收率达77%。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前后气道内炎性介质与抗炎介质水平变化,阐明COPD气道局部炎症与气流受限的关系。【方法】 检测48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时(A1组)及治疗1周后(A2组)诱导痰肿瘤坏死因子γ(TNF-γ)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55、75(sTNF-R55、sTNF-R75)的水平并进行肺功能测定。以28例健康志愿者(吸烟者,B1组;不吸烟者,B2组)为对照组进行分析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及肺功能变化。【结果】 AECOPD治疗前后诱导痰中TNF-γ和sTNF-R55、sTNFR75的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诱导痰中TNF-γ浓度较入院时明显下降[A2组(478 ± 266)pg/mL vs A1组(820 ± 343)pg/mL,P<0.001];sTNF-R55浓度明显上升[A2(4.0 ± 1.9)ng/mL vs A1(3.4 ± 1.4)ng/mL,P<0.05),sTNFR75水平亦有所升高。AECOPD患者TNF-γ浓度与FEV1、FEV1%pre呈负相关(rTNF-γ分别-0.524、-0.490,P<0.01),而sTNF-R55和sTNF-R75水平均与FEV1、FEV1%pre、FEV1/FVC呈正相关(rsTNF-R55分别为0.547、0.312、0.220,P<0.001;rsTNF-R75分别为0.626、0.436、0.273,P<0.01)。对照组吸烟者TNF-γ水平高于不吸烟者,且B1、B2组各细胞因子水平与肺功能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ECOPD患者气道内存在炎性介质与抗炎介质失衡,治疗后sTNF-R55水平上升,TNF-γ水平降低,两者重新趋于平衡。抗炎介质水平的增加可能有利于临床肺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定鼻炎康片的质量标准。方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采用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鼻炎康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结果:方中天花粉、防风、黄芩、白芷、川芎、荆芥定性检出;本品每片含菊花以绿原酸(C16H18O9)计,不得少于0.14mg。结论:方法简便快捷,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良好,可用于鼻炎康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诊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或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live atypical pneumonia,IAP)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特征。方法 统计SARS患者的年龄分布和总体发病趋势;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对照,分析SARS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组64例SARS患者中21~40岁年龄段占43.75%。在出现SARS疫情后31~50d病例数达高峰,全过程约4个月。SARS患者临床表现的前3位为发热、咳嗽和咯稀白痰,约2/3患者无肺部体征。X线胸片病变进展较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以及具有传染性为SARS的临床特点。结论 SARS患者在年龄分布、发病趋势、临床表现、X线胸片、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以及传染性等方面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有所不同,掌握这些特点有利于在急诊科对本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无创通气(NIPPV)治疗对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患者的疗效。方法1998年1月-2005年12月间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的78例肾移植术后CMV肺炎患者,根据是否接受无创通气治疗而分为非NIPPV组和NIPPV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比例、病死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对52例NIPPV组患者,比较无创通气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NIPPV组与非NIPPV组相比,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比例(30.8%比80.8%)、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32.7%比61.5%)及病死率(30.8%比57.7%)较低,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住院时间、气压伤发生率无显著差异。NIPPV组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后患者呼吸频率有所减慢,动脉血pH值逐渐降低,PaCO2水平缓慢上升,PaO2、PaO2/FiO2及SaO2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而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则无明显规律。结论NIPPV治疗能够改善肾移植术后CMV肺炎患者的低氧血症,缓解呼吸窘迫症状,降低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例及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病死率。用无创通气治疗巨细胞病毒肺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反义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寡脱氧核苷酸酵母多糖A(zymosanA)诱导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大鼠的影响。探讨MODS的发病机制。为采用反义技术降低MODS死亡率的早期临床试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静脉主射方法,使反义TNF-α寡脱氧核苷酸(ODN)作用于zymosanA诱导的MODS大鼠:(1)采用RT-PCR,ELIA检测大鼠肝TNF-α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2)观察大鼠在不同时期的死亡率;(3)在zymosanA放导大鼠MODS24小时后采集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采集外周血进行血清生化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反义TNF-αODN与对  相似文献   
9.
持续性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permanentjunctionalreciprocatingtachycardia,PJRT)是一种临床上并不常见且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既往对它的认识十分有限。近年来,随着心脏电生理研究的不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统计SARS患者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变化趋势与肺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并对其在“重症组”和“非重症组”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淋巴细胞降低幅度与肺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中性粒细胞降低幅度与肺损伤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与非重症组患者相比,重症组的“最低淋巴细胞数目”更低,“最大淋巴细胞降幅”更大,更多出现“淋巴和中性粒细胞分离”现象,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改变幅度是预测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重要指标,血淋巴细胞数量过低或降幅过大都提示病情较重、预后不良,而其数目回升则提示着疾病的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