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本研究通过携带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UC-MSC),探讨CAT对人UC-MSC增殖以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空载体质粒pMSCV-GFP和携带CAT基因的pMSCV-GFP-CAT逆转录病毒载体分别转染体外培养的人UC-MSC,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并分选获得MSC-GFP、MSC-GFP-CAT两种细胞株;用过氧化氢酶检测试剂盒检测上述细胞株和UC-MSC中过氧化氢酶活力;用cell counting kit-8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用von Kossa和油红O染色观察成骨和成脂定向诱导分化。结果表明:转染48小时后即可观察到UC-MSC发出绿色荧光,3天后达到稳定状态,随着细胞的传代荧光强度不会减弱。流式细胞仪检测GFP+转染率显示,MSC-GFP为(25.54±8.65)%,MSC-GFP-CAT为(35.4±18.57)%;体外传代培养后检测UC-MSC、MSC-GFP、MSC-GFP-CAT细胞CAT活性分别为:19.5、20.3、67.2U;MSC-GFP-CAT能被诱导分化为成骨和脂肪细胞;携带CAT基因载体转染对UC-MSC的增殖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成功获得高表达CAT的UC-MSC,其CAT的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3.4倍,转染对UC-MSC的增殖和分化能力无显著影响,基因转移使UC-MSC保留了成骨和成脂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血管新生在肿瘤的生长和侵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肿瘤血管新生机制研究的深入及以肿瘤血管为靶点的药物在临床治疗肿瘤时取得较好的疗效,证实了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来抑制肿瘤生长的理念.目前,抗血管新生药物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详细了解肿瘤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和抗血管新生药物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肿瘤的治疗,并为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计算机虚拟筛选和实物活性筛选,寻找新的TNF-α的小分子抑制剂,并完成对其生物学活性的测定。方法基于TNF-α受体蛋白的晶体结构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用docking方法对含有约9万个小分子三维数据库进行筛选;选择对接结果较好的50个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抑制TNF-α细胞毒活性实验;MTT法进一步分析筛选出的小分子化合物的细胞毒性,以及其在不同剂量时抑制TNF-α对L929细胞毒性的作用;采用AnnexinV-FITC检测上述小分子对TNF-α诱导的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结果确定受体p55蛋白第二结构域的第二loop环中7肽(RKEMGQV)作为docking的配体模板;经计算机虚拟筛选后得到965种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综合分析后最终选择并购买了50个代表性化合物做进一步生活性测定;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有3个小分子化合物(C-12、C-34、C-35)能抑制TNF-α的细胞毒活性;对其中抑制活性较好的C-12进行了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和较强的抑制TNF-α(1μg.L-1)对L929细胞毒性的作用,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0μmol.L-1;该化合物能抑制TNF-α诱导的L929细胞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通过计算机虚拟筛选并结合生物活性分析,筛选到一种能直接靶向TNF-α,并能中和TNF-α的细胞毒活性的全新的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小鼠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Flt-1)的单克隆抗体(mAb),并鉴定其免疫学特性。方法:以重组人Flt-1胞外Ⅲ区蛋白为抗原,通过经典的杂交瘤制备和活性筛选方法建立能稳定分泌抗Flt-1蛋白的mAb杂交瘤细胞株。结果:经传统的小鼠腹水型抗体的制备和纯化方法获得了高纯度的抗人Flt-1胞外Ⅲ区蛋白的mAb。ELISA方法测定出该抗体的免疫球蛋白亚型为IgG1,轻链为κ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抗体能特异性地识别重组人Flt-1胞外Ⅲ区蛋白,FACS结果表明该抗体能结合到Flt-1阳性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和K562/A02细胞表面,并呈现出抗体浓度依赖性。结论:成功建立了1株能够稳定分泌抗重组人Flt-1胞外Ⅲ区蛋白的mAb细胞株XA12,为今后进一步开展Flt-1及其胞外Ⅲ区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以及基因工程抗体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和筛选拮抗型人肿瘤坏死因子-α(hTNF-α)单克隆抗体(McAb)并检测其活性,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经典免疫方法获得抗hTNF-α McAb,经接种于小鼠腹腔后获得腹水,采用硫酸铵沉淀和蛋白G亲和层析法纯化得到纯度〉95%的抗hTNF-α McAb,采用ELISA方法测定效价、抗体亚型和亲和力,MTT法测定抗体阻断hTNF-α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和筛选拮抗型抗hTNF-α McAb,流式细胞仪法测定抗体阻断hTNF-α诱导L929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 获得1株能稳定分泌抗hTNF-α 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XB10,分泌的抗体亚型为IgG2b;该抗体能高亲和性与hTNF-α结合,特异性阻断hTNF-α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和抑制细胞凋亡,并呈一定剂量依赖性.结论 成功制备能稳定分泌拮抗型抗hTNF-α的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其分泌的抗体对hTNF-α有特异性拮抗作用,为今后研制临床治疗型抗hTNF-α的基因工程抗体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背景: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的发生过程极其相似,而且具有的干细胞特性极其接近人胚胎干细胞。因此,研究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并了解人类发育以及肿瘤的发生过程。 目的:掌握建立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系的技术,以便为特异性疾病细胞的重编程建立技术平台,从而利用重编程技术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 方法:将含有Oct4、Sox2、Klf-4和c-Myc 4个转录因子的反转录病毒感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27细胞),在人胚胎干细胞培养条件下诱导产生人胚胎干细胞样的克隆。挑取并进一步扩增,通过克隆形态、碱性磷酸酶活性、免疫荧光检测是否有人胚胎干细胞标记物Oct4、Sox2、c-Myc、Klf-4的表达,悬滴法检测HS27细胞来源的克隆形成畸胎瘤的能力和验证向3个胚层的分化能力。 结果与结论:经病毒感染诱导产生的胚胎干细胞样克隆呈绿色荧光蛋白阴性,克隆在细胞形态方面与人胚胎干细胞克隆相似,进一步扩增经碱性磷酸酶检测克隆呈阳性,免疫荧光检测克隆表达Oct4、Sox2、c-Myc、Klf-4,并且HS27细胞来源的克隆注入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可以形成畸胎瘤并经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具有向三胚层分化能力。实验成功构建了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系,为下一步开展疾病细胞特异性重编程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ERGIC-53基因表达与肿瘤细胞耐药的关系,寻找肿瘤耐药逆转可能的新靶点。方法:采用Northern Blot检测ERGIC-53基因在K562和K562/A02中的表达差异;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1种肿瘤敏感及耐药细胞系中ERGIC-53基因的表达;设计合成针对ERGIC-53基因的siRNAs,用脂质体法转染K562和K562/A02细胞,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干扰耐药细胞中ERGIC-53基因表达后的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结果:ERGIC-53在K562/A02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亲代K562细胞(P<0.05);6种耐药细胞株中ERGIC-53基因表达的平均值约为亲代敏感细胞的2倍。siRNA转染组与对照组相比,K562/A02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在转染后72h时细胞内阿霉素积累接近其亲代敏感细胞水平。结论:ERGIC-53基因与肿瘤细胞耐药相关,明确该基因参与耐药肿瘤细胞表型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背景: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的发生过程极其相似,而且具有的干细胞特性极其接近人胚胎干细胞。因此,研究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并了解人类发育以及肿瘤的发生过程。目的:掌握建立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系的技术,以便为特异性疾病细胞的重编程建立技术平台,从而利用重编程技术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将含有Oct4、Sox2、Klf-4和c-Myc 4个转录因子的反转录病毒感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27细胞),在人胚胎干细胞培养条件下诱导产生人胚胎干细胞样的克隆。挑取并进一步扩增,通过克隆形态、碱性磷酸酶活性、免疫荧光检测是否有人胚胎干细胞标记物Oct4、Sox2、c-Myc、Klf-4的表达,悬滴法检测HS27细胞来源的克隆形成畸胎瘤的能力和验证向3个胚层的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经病毒感染诱导产生的胚胎干细胞样克隆呈绿色荧光蛋白阴性,克隆在细胞形态方面与人胚胎干细胞克隆相似,进一步扩增经碱性磷酸酶检测克隆呈阳性,免疫荧光检测克隆表达Oct4、Sox2、c-Myc、Klf-4,并且HS27细胞来源的克隆注入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可以形成畸胎瘤并经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具有向三胚层分化能力。实验成功构建了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系,为下一步开展疾病细胞特异性重编程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