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穿刺置管系统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的可操作性及安全性。方法 12例脑积水病人采用腹腔穿刺置管系统,以"脐周四点提起法"提起腹壁经脐缘穿刺置入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3例腹腔镜手术志愿者按上述方法及部位模拟穿刺置入脑室-腹腔分流管,并借助腹腔镜观察穿刺置管全过程。计算穿刺置管时间、观察腹腔穿刺置管成功率及安全性。结果置管成功率为100%,平均穿刺置管时间4min,均未出现腹腔内出血及腹腔内脏器损伤。结论腹腔穿刺置管系统应用于脑室-腹腔分流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微创、成功率高、不遗留手术瘢痕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外侧裂血管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侧裂池的结构特点及池内血管分布,了解侧裂池及内血管与周边结构的关系。方法取12具成年人新鲜尸头,在显微镜下解剖外侧裂池并观察其血管分布。结果M1段分叉夹角度数左侧为(94.5±34.2)°,右侧(94.8±31.64)°。M2段上下干直径;左上干为(2.13±0.3)mm,左下干为(2.16±0.48)mm。右上干为(1.97±0.32)mm,右下干为(2.12±0.4)mm。脑岛表面动脉分支数左侧为(9.58±1.3)支,右侧为(9.58±1.2)支。盖段的血管分布支数左额顶盖上界为(5.8±0.9)支,下界为(3.8±0.7)支;右额顶盖上界为(6.25±0.9)支,下界为(3.75±0.7)支。结论脑岛皮质表面上的动脉成“扇形”运行,盖段动脉基本上是脑岛回环段的直接延续。熟悉大脑中动脉在脑岛分布,认清真正的分叉对手术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鞍区的显微解剖研究,进一步掌握和熟悉鞍区内重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模拟翼点入路双侧开颅,对鞍区手术常用的3个手术间隙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描述和测量了各间隙内血管和神经的毗邻、走行及直径、长度.间隙Ⅰ为视交叉间隙,垂体柄的形状呈上粗下细的近似圆锥形,与活体差异较大,翼点入路中通过间隙Ⅱ更能清楚地看见垂体柄;间隙Ⅱ为视神经、颈内动脉(ICA)和大脑前动脉(ACA)间隙,ICA床突上段分为眼段、交通段和脉络膜段;间隙Ⅲ为ICA、小脑幕游离缘间隙.AchA是视束的主要供血动脉之一.结论在鞍区显微手术中,间隙Ⅰ、Ⅱ是最常用的间隙,间隙Ⅲ、Ⅳ主要配合间隙Ⅰ、Ⅱ完成手术.间隙Ⅲ内进行手术操作时,动眼神经的识别和保护比较重要.垂体上动脉分支对视神经血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熟悉这3个间隙的显微解剖是鞍区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拥有专利技术的新型经皮气管扩张器实施经皮气管切开,论证其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根据Ciaglia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技术的原理,对Ciaglia经皮扩张器械进行改良,8例患者使用拥有专利技术的新型经皮气管扩张器在纤支镜观察下行经皮气管切开,观察扩张、造口、置管全过程,证实手术成功后,20例患者按上述方法在无纤支镜协助下完成操作。结果 28例均成功置入一次性气管套管,平均手术时间2min 15s,其中扩张、置管时间平均38s,出血约2mL,未出现气胸、大出血、气管食道瘘、喉返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新型经皮扩张器能顺利实施经皮气管切开,手术快速安全。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合并子(癎)前期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及解放军202医院2002-01-2004-12收治的GDM病例共127例,其中合并子(癎)前期者35例(Ⅱ组,余为Ⅰ组),以同期子(癎)前期35例(Ⅲ组)及正常妊娠35例(Ⅳ组)为对照,比较四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的差异,以及Ⅰ、Ⅱ组母儿并发症.结果 (1)GDM孕妇子(癎)前期的发生率(27.6%,35/127) 明显高于同期子(癎)前期的发生率(6.97%,353/5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Ⅰ组与Ⅱ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明显高于Ⅲ组及Ⅳ组(P均<0.01).(3)所有GDM病例中小于胎龄儿2例,均合并重度子(癎)前期.(4)Ⅰ组与Ⅱ组孕妇羊水过多、酮症酸中毒等的发生率及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等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Ⅱ组孕妇手术产的发生率高于Ⅰ组(P<0.05),新生儿窒息及转科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 GDM易合并子(癎)前期,且GDM合并子(癎)前期者中,孕妇早产、胎膜早破等围生期并发症增多,新生儿大于胎龄儿及低血糖等并发症亦增多.  相似文献   
6.
鞍旁及鞍上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附1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124例鞍旁及鞍上脑膜瘤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根据肿瘤主体所在部位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术中采用显微操作切除肿瘤。适当病例术前进行栓塞,残余肿瘤采取γ-刀治疗。结果 肿瘤位于鞍旁86例,鞍上38例。全切71例,大部切除30例,部分切除23例。术前栓塞13例,术后γ-刀治疗32例。术后95例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视力改善,死亡8例。随访3个月~14年,22例复发。结论 根据肿瘤大小与部位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操作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鞍旁脑膜瘤应首选翼点入路,鞍上脑膜瘤首选经额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手术方法与手术疗效。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三维上肿瘤均在髓内方可诊断为脊髓髓内肿瘤。结果:髓内肿瘤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肢体感觉麻木、疼痛,早期括约肌紊乱不明显,病情加重出现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手术全切除35例,大部切除1O例;病理报告前三位是星形细胞瘤20例,室管膜瘤13倒,脂肪瘤8例。术后运动及感觉障碍改善40例,改善不明显6例,加重8例,手术死亡4例;随访46例,4例死亡,5例肿瘤复发。结论:MRI对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特异性高,髓内肿瘤应早期诊断,掌握时机,尽早力争全切。对恶性和未全切肿瘤行放疗,疗效显,手术方法随肿瘤类型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丙泊酚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的麻醉效果与脑保护功能予以探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接收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按就诊单双数顺序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分别予以丙泊酚、咪达唑仑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与脑保护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T1、T2、T3的心率和收缩压与T0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2、T3的CjVO2、CaO2、Da-jvO2指标与T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1、T2、T3的CjVO2、CaO2、Da-jvO2指标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3的CEO2与T0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5%)低于参照组(37.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予以丙泊酚麻醉,效果显著,且可发挥脑保护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开颅血肿清除术入路和经钻孔引流入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出血性烟雾病优劣。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病例27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 A组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B组行单纯血肿腔钻孔引流术,对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操作、术后结果(梗塞发生率、病残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操作、术后梗塞发生率、术后病残率及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出血性烟雾病,经钻孔引流术创伤性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较满意,更符合微创理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颅窝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治疗的126例后颅窝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29例,近全切63例,部分切除34例,术后γ-刀87例,术后神经症状改善43例,无改善49例,加重及出现新的颅神经障碍31例,死亡10例。随访3个月~12年有11例肿瘤复发。结论后颅窝脑膜瘤全切率低,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能提高全切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人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