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 6 0、K5 6 2同时有p16、p5 3抑癌基因的缺失[1,2 ] 。已有研究将正常的p5 3或p16基因单独导入这两种细胞 ,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1,2 ] 。如果同时将缺失的p16、p5 3两种基因导入HL 6 0及K5 6 2细胞中 ,可能有更好的抑制作用。材料和方法1 质粒与试剂 含野生型p16cDNA的质粒pBluescript p16由GordonPeters教授 (ImperialCancerResearchFund .London)惠赠 ,含野生型p5 3cDNA的质粒pC5 3 SN3及真核表达载体pCNe…  相似文献   
2.
我国福建汉族人HSP70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建省汉族人HSP70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而为探讨HSP70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相关性提供遗传背景资料。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检测了127名福建汉族正常人的HSP70基因3个多态性位点,并比较了部分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福建汉族人HSP70-1基因型(GG,GC和CC)分布频率分别是55.1%、40.2%和4.7%;HSP70-2基因型(从,AG和GG)分布频率分别是44.1%、铝.8%和6.9%;HSP70-hom基因型(Tr,TC和CC)分布频率分别是59.8%、37.0%和3.2%;HSP70-1等位基因频率G和C分别是75.2%和24.8%;HSP70-2等位基因频率A和G分别是68.5%和31.5%;HSP70-hom等位基因频率T和C分别是78.3%和21.7%。福建汉族人HSP70-1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日本、墨西哥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美国和西班牙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福建汉族人HSP70-1的GG纯合型(55.1%)显著高于美国(42.6%)和西班牙(33.0%)人群;福建汉族人HSP70-2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日本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墨西哥、美国和西班牙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福建汉族人HSP70-2的AA纯合型(44.1%)高于墨西哥(23.O%)、美国(38.8%)和西班牙(20.O%)人群;福建汉族人群的HSP70-hom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同日本、墨西哥、美国和西班牙人群的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福建汉族人群的HSP70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同中国台湾汉族人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武汉地区汉族人某些位点存在差异。结论福建汉族人HSP70基因多态性分布不同于某些地区的人群,具有种族和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生物钟相关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从美国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下载肝癌数据424例,包括374例肝癌患者样本及50例正常对照样本。运用DECenter软件对51个生物钟相关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比较生物钟基因在肝癌患者及正常样本之间的表达情况。运用DAVID在线工具分析差异基因的GO及KEGG功能富集通路,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基因之间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了解生物钟基因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结果:在374例肝癌患者样本的51个生物钟相关基因中,有21个基因在肝癌样本中表达上调(P<0.05),3个基因表达下调(P<0.05)。生物钟基因高表达样本主要富集于Wnt信号通路、Hedgehog信号通路及Hippo信号通路(P<0.001)。参与调节昼夜节律和细胞代谢的10个生物钟基因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相关性最为紧密(P<0.001)。GO分析差异基因集中作用于调节昼夜节律、细胞代谢过程、基因表达等通路(P<0.001)。结论:生物钟相关基...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在类风湿性关节炎 (RA)中的临床意义 ,笔者观察 2 1例 RA患者血清 TNFα水平 ,并与退行性关节炎 (OA)、强直性脊柱炎 (AS)患者血清 TNFα水平做一比较 ,同时对 RA综合治疗患者血清 TNFα水平变化做初步观察。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1.1.1 对照组  14例均为女性健康献血员 ,年龄 2 9.4±5 .2岁 (2 2~ 38岁 )。1.1.2 类风湿性关节炎组  2 1例 ,男性 9例 ,女性 12例 ,年龄 40 .2± 8.7岁 (2 0~ 6 2岁 )。9例次采用 RA的综合治疗 ,包括一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 (NSA1DS)或 /和小剂量激素 ,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转染p53和血管生成抑素(AS)基因对人胃癌细胞系SG7901生长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转染法分别将p53、AS基因、p53和AS基因转染人胃癌细胞系SG7901。以RT-PCR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通过细胞集落形成实验、MTT生长曲线、细胞周期检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变化。结果p53或AS基因均能抑制转染细胞的生长,而联合转染两种基因的细胞生长抑制更明显。结论p53和AS基因具有协同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生长作用,提示联合多种基因可能有利于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Hep G2细胞为实验材料,用油酸诱导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油酸培养Hep G2细胞,采用MTT法确定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油酸的最佳浓度,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形成情况,并检测细胞内TG的含量和培养液的ALT、AST的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CPT-1、FAS、IL-6m RNA的表达。结果:用含0.25m M浓度的油酸的培养基培养Hep G2细胞24h,光镜下可见Hep G2细胞内有脂滴形成,模型组中细胞内TG含量及培养液中AST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较对照组CPT-1m RNA表达增高,FASm RNA表达降低,IL-6m RNA表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油酸建立的体外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人脂肪肝的主要特征,为脂肪肝的研究提供了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肝癌发病率高,术后复发与转移严重制约了肝癌的治疗效果。现已发现许多生物标记物如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等与肝癌复发与转移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相关标记物进行联合检测,可在早期预测肝癌复发和转移,从而及时进行再治疗,可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一例吉尔伯特综合征患儿自幼反复出现巩膜黄染,无其他自觉症状;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排除胆道梗阻、溶血等其他引起黄疸的因素;基因检测发现患儿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存在UGT1A1*28和c.211G>A杂合突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P)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建立肝纤维化分级无创模型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确认的CHB患者148例,同步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血清CP及生物化学指标检查.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CP水平与肝脏病理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相关指标的诊断意义.构建肝脏纤维化诊断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法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148例CHB患者炎症活动度分级G1、G2、G3、G4的血清CP平均值分别为(212.5±34.9)、(205.5±32.0)、(201.4±37.7)和(172.8±20.4) mg/L,ANOVA分析提示4组炎症活动度分级间C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09,P<0.01);纤维化分期S1、S2、S3、S4的血清CP平均水平分别为(217.4±32.3)、(206.0±37.7)、(194.2±29.8)和(179.7±30.4)mg/L,ANOVA分析提示纤维化分期间C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08,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提示,CP与炎症活动度分级(r=-0.316,P<0.01)以及纤维化分期(r=-0.404,P<0.01)均呈负相关关系.应用ROC分别建立CP水平对S≥2、S≥3、S=4的诊断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0.70和0.72.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模型-1(S≥2)、模型-2(S≥3)、模型-3(S=4)组包括CP、甲胎蛋白、胆碱酯酶、PLT、年龄的肝纤维化独立预测因子,最终构建数学模型并计算肝纤维化评分,模型-1、模型-2、模型-3的AUC分别为0.84、0.83和0.87,准确率分别为71.8%、80.3%和79.2%.结论 CHB患者的血清CP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关系,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呈阶梯状降低.CP水平可作为无创性判断肝脏纤维化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CP而构建的肝纤维化预测模型对CHB肝纤维化肝硬化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已建立的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预测模型(REACH—B评分模型)。方法收集2004年10月1日至2014年5月1日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初次入院、HBsAg阳性超过半年的患者,分为HCC组和对照组(非HCC组),回顾性收集相关指标,进行评分评估。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判断各模型预测价值。结果预测3年HBV相关性HCC发生,共纳入627例患者,其中HCC组151例,对照组476例。REACHB评分模型预测3年HCC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5%CI:0.74~0.82),敏感度为73.00%,特异度为78.70%。联合甲胎蛋白(AFP)建立R—AFP评分模型,对3年HCC发生的AUC升至0.80(95%CI:0.76~0.83,Z=2.50,P=0.01),敏感度为71.03%,特异度为79.13%。联合甲胎蛋白异质体3与AFP之比(AFP—L3%)建立R—AFP—L3%评分模型,对3年HCC发生的AUC进一步升至0.83(95%CI:0.80~0.87,Z=2.45,P=0.01),敏感度为75.01%,特异度为79.32%。预测5年HBV相关性HCC发生,共纳人159例患者,其中HCC组65例,对照组94例。REACH—B评分模型预测5年HCC发生的AUC为0.79(95%CI:0.72~0.87),敏感度为73.60%,特异度为75.43%。R-AFP评分模型对5年HCC发生的预测价值AUC升至0.84(95%CI:0.77~0.90,Z=2.70,P=0.006),敏感度为83.12%,特异度为77.89%。结论联合AFP及AFP—L3%能优化REACHB评分模型对3年和5年HBV相关性HCC发生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