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1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皮肤点刺试验了解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主要过敏原, 为其预防、 诊断、 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于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鼻炎的2252例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检测过敏原,并对其性别、 疾病种类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252例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 1390例阳性, 阳性率61.7%。男女比例1.75∶1, 男性阳性率(925/1433, 64.5%)高于女性阳性率(465/819, 5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患儿阳性率为65.3%(607/929), 过敏性鼻炎患儿阳性率为58.8%(664/1129), 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儿阳性率61.3%(119/194)。支气管哮喘阳性率高于过敏性鼻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原以粉尘螨(60.3%)、 屋尘螨(43.4%)最常见, 其次是草花粉、 猫毛。结论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患儿最常见过敏原为螨类; 皮肤点刺试验可为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佐治儿童急性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效果.方法 对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的患儿1 373例,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分泌物RSV及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分泌物MP DNA,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MP IgG、IgM抗体.其中确诊RSV肺炎168例,MP肺炎143例,RSV试验组、RSV对照组各84例.MP肺炎患儿143例,年龄(4.75±2.36)岁;男78例,女65例;MP试验组72例,MP对照组7 1例.试验组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分析各组患儿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MP试验组和MP对照组发热、过敏原阳性、血生化异常发生率及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高于RSV试验组和RSV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P试验组和MP对照组喘息、肺部哕音、影像学阳性发生率分别低于RSV试验组和RSV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咳嗽、神经系统症状、肝和/或脾脏肿大、呼吸衰竭、血培养阳性发生率及白细胞(WBC)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P试验组与MP对照组、RSV试验组与RSV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V试验组治疗后咳嗽、喘息、肺部啰音缓解率明显高于RSV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缓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试验组治疗后咳嗽、喘息缓解率明显高于MP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0.05),余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缓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V试验组影像学阳性缓解率高于MP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V、MP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治疗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呼吸道定植菌对人类偏肺病毒(hMPV)感染患儿喘息的影响。方法收集531例hMPV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RT-PCR检测hMPV,普通痰培养法检测细菌,观察肺炎链球菌(SP)、流感嗜血杆菌(HI)、卡他莫拉菌(MC)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定植情况。分析四种定植菌与hMPV感染患儿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hMPV感染患儿中,SP、HI、MC和SA定植主要见于3岁以下患儿,无明显性别差异。定植菌阳性组喘息发生率高于定植菌阴性组(73.6%vs.49.1%)(P<0.05)。细菌(主要是SP、HI和MC)定植与hMPV感染患儿喘息症状相关(OR=3.27,P<0.01)。结论鼻咽部定植菌,尤其是SP、HI、MC,对hMPV感染患儿的喘息症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住院患儿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的病原学特点,为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儿合理诊疗提供病原学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361例肺炎合并胸腔积液住院患儿的病历资料及痰标本。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及博卡病毒(HBoV)、结核杆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鼻病毒(HRV)及偏肺病毒(hMPV),并进行细菌培养。入院24 h内及治疗7~10 d采集患儿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MP抗体IgG、IgM。结果:361例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儿总病原学检出率为82.83%,其中MP检出率67.59%,病毒检出率15.51%,细菌检出率19.39%,混合感染检出率20.50%,结核杆菌检出率2.22%。病毒检出以hBoV、HRV为主,细菌检出以肺炎链球菌(SP)、流感嗜血杆菌(HI)为主,混合感染以细菌+MP、病毒+MP混合感染为主。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患儿病毒在1~3岁组检出率最高,>6岁组患儿病毒检出率最低(P<0.05),MP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升高(P<0.05)。1~3岁组、>3~6岁组患儿细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6岁组(P<0.05),1~3岁组患儿混合感染率最高(P<0.05)。MP夏季检出率最高,春季检出率最低(P<0.05),病毒夏季检出率相对较低,而细菌秋冬季节检出率相对较高。结论:MP为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最重要的病原体,尤其在夏秋季节,其次为SP,随着年龄增大MP检出率越高,混合感染及结核感染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判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干预措施。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并确诊为RMPP的63例患儿(RMPP组)以及采用抽签法抽取同期住院治疗的32例普通MPP患儿(MPP组)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结果:RMPP组患儿平均年龄高于MPP组(P<0.01),热程(16.17±4.60)d长于MPP组的(6.97±1.77)d(P<0.01);RMPP组患儿大叶性肺炎、呼吸音减低及肺部叩诊浊音、胸腔积液、肝脏损伤的发生率均高于MPP组(P均<0.05);RMPP组MP鄄DNA拷贝数高于MPP组(P<0.01);RMPP组外周血中WBC、中性粒细胞计数及 LDH、IgG、IgA、IgM水平均高于MPP组(P均<0.05);RMPP组CRP>40 mg/L及ALT升高发生率均高于MPP组(P均<0.05);RMPP组使用支气管镜冲洗治疗的比例高于MPP组,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个疗程后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长于MPP组(P均<0.01)。结论:RMPP易发生于大年龄儿童,更易出现大叶性肺部炎症,MP鄄DNA 拷贝数高,热程长,CRP>40 mg/L的比例高,胸腔积液、肝脏受损发生率高,需要支气管镜冲洗治疗的比例高,住院时间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肠梗阻急诊病例的诊疗过程,评估MDCT在肠梗阻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80例肠梗阻病例,以及MDCT三维重建影像学资料。结果急诊病例因CT检查而改变治疗方案的比例为18.7%,并且能够为肿瘤性肠梗阻提供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为肠梗阻手术指征提供判断依据,MDCT判断肠绞窄的敏感性100%,特异性58.3%。结论 MDCT是诊断不明或存在并发症的肠梗阻必须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7.
siRNA抑制胃腺癌VEGF-C表达和淋巴管生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瘤内注射VEGF-C siRNA抑制胃癌移植瘤VEGF-C表达和肿瘤淋巴管生成的有效性.方法 建立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VEGF-C sLRNA脂质体混合液组、单脂质体组、单siRNA组和PBS组,对肿瘤进行原位注射干预,记录各实验组肿瘤体积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实验组肿瘤组织VEGF-C的表达,并通过抗人CD31和抗人LYVE-1单克隆抗体检测瘤体内血管和淋巴管生成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干扰组肿瘤细胞VEGF-C染色减弱,和对照组相比VEGF-C表达下调68.3%(P<0.01),而胃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值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1.3、9.8±2.7,VEGF-C siRNA干预组LVD值下降至对照组的32.7%(P<0.01),而MVD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瘤内注射VEGF-C siRNA能显著下调肿瘤组织内VEGF-C的表达,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瘤内淋巴管生成,而对肿瘤血管生成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偏肺病毒感染的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偏肺病毒(hMPV)是从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中新发现的一种病毒,本研究探讨苏州地区hMPV感染的流行特征. 1对象与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间193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男1196例(61.9%)、女736例(38.1%).<6月龄590例、6月龄~1岁399例、1~3岁527例、3~5岁213例、>5岁203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方法对急性肺炎患儿行多病原联合检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新鲜痰液中RSV抗原,细菌培养检测细菌,并采用潮气呼吸分析法测定肺炎患儿的流速容量环及其各项指标。选取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24例为研究对象,20名同龄健康儿童作对照。结果治疗后TBFVL呼气降枝趋于圆润,t-PTEFt、-PTEF/t-E、25/PF较治疗前增高,PTEF、PTEF/t-PTEF、RR、PTEF/Ve较治疗前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但只有PTEF和RR同健康婴幼儿比较无差异性,t-PTEF、t-PTEF/t-E、25/PF、PTEF/t-PTEF、PTEF/Ve仍然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治疗后肺炎患儿肺功能,主要是小气道功能,仍然存在异常。VT/kg、ME、MI、ME/MI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没有显著意义,表明RSV肺炎主要表现为小气道的阻塞,对于大气道影响不大。结论RSV肺炎短期内肺功能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潮气呼吸分析法对于评价RSV肺炎患儿病情轻重、疗效判断、预后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喘息表现和无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23例有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和14例无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有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与无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 、CD8 无明显差异(P>0.05),CD4 /CD8 比值喘息组明显高于非喘息组(P<0.03)。结论有喘息表现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存在与哮喘相似的T细胞亚群变化的免疫功能紊乱,提示两者存在相类似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