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总结多学科团队联合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蹲伏步态的初步经验。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诊治的29例存在蹲伏步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龄14.3岁(12~16.5岁)。患儿均行三维步态分析,由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及步态研究员共同分析步态检查报告,并商定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前予康复宣教及康复训练3~4周(其中家庭康复1~3周),包括体位摆放、体位转移、轮椅训练、肌力训练等。采取单次多平面手术,包括髋关节重建术、髌韧带推进术、股骨远端短缩伸展截骨术等,如患儿存在扁平外翻足则行Mosca术。术后2周开始院内康复训练,时间8周;予居家康复训练+线上指导10个月。术后每3个月门诊复查,12个月以后行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9例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患儿均完成多学科团队治疗方案,医院康复训练及康复指导时间0.5~2周,家庭康复训练2~3周,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经互联网完成;均行单次多平面手术,其中髌韧带推进术29例,股骨远端短缩伸展术20例,内收肌切断术10例,股直肌延长术1例,髂腰肌松解术15例,Dega骨盆截骨+股骨近端内翻去旋转截骨术3例,腘绳肌延长术14例,距舟关节复位+距下关节融合术5例,Mosca手术13例。术后复查三维步态分析时间平均为术后13.5个月(12~15个月)。结果显示,患儿术后髋关节在支撑相中末期最大伸展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12.29°,术后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屈曲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26.84°,术后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背屈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7.05°。康复评定发现,患儿髋外展、伸髋、伸膝及踝跖屈肌群的肌力均明显提升,平衡稳定性较术前增强,但步行过程中躯干横向位移问题未能改善。结论本研究已经验证了多学科团队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僵直状态,提升各关节运动肌群的肌力,明显改善异常的步态外观。儿童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骨科和康复科联合治疗模式短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量化分析全身垂直律动(whole body vibration,WBV)疗法改善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扁平外翻足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随机选取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收治的5—7岁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18例(对照组),同期与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门诊收治的72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按照相同年龄、相同性别、相同GMFCS分级进行1∶1配对(试验组),总计36例,且纳入的3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皆有扁平外翻足表现。两组患儿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试验组在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垂直律动疗法干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扁平外翻足改善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采用足底压力评估系统,应用2m足底压力测试系统(Rsscan International,比利时)对两组患儿在自然行走过程中进行测试。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足底压力参数进行差异性检验。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在全足支撑时第1趾骨、第1—2跖骨、足跟内侧与地面接触面积降低(P<0.05);第2—5趾骨、第4—5跖骨、足跟外侧与地面接触面积增加(P<0.05);中足面积未见明显变化(P>0.05),足跟面积增加(P<0.05);第1趾骨、第1—2跖骨、足跟内侧平均压力峰值降低(P<0.05),第2—5趾骨、第4—5跖骨、足跟外侧平均压力峰值增加(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组间比较,第1趾骨、第1—2跖骨、第2—5趾骨、第4—5跖骨、足跟内外侧与地面接触面积及平均压力峰值、足跟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全身垂直律动疗法可有效缓解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跖屈外翻肌群痉挛状态,缓解其足外翻及步行时异常跖屈程度。但针对扁平足情况,未见明显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Rodin 4D技术制作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矫形器与传统石膏技术制作AIS矫形器的疗效差异。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残联康复中心与苏州市残联康复服务训练中心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0例,主弯角度(25°Cobb40°),年龄10—16岁,进行佩戴AIS矫形器干预。上海市残联康复中心收治AIS患者20例,其中,通过Rodin 4D技术制作矫形器10例(本地Rodin 4D组),传统石膏技术制作矫形器10例(石膏组);苏州市残联康复服务训练中心收治AIS患者10例,通过Rodin 4D脊柱扫描远程网络传输技术,将10例AIS患者评估数据网络传输至上海市残联康复中心,由上海市残联康复中心负责矫形器制作(远程Rodin 4D组)。所有AIS患者每日佩戴矫形器时间为20—22h,总计佩戴时间为1年,并对其干预前后进行Cobb角测量,观察疗效差异。结果:3组AIS患者矫形器干预前后Cobb角度均有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本地Rodin 4D组与远程Rodin 4D组治疗后Cobb角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地及远程Rodin 4D组与石膏组治疗前后Cobb角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Rodin 4D技术制作AIS矫形器疗效优于传统石膏技术,可推广应用Rodin 4D远程制作AIS矫形器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三维运动解析系统评价全身垂直律动疗法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学参数的效果。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收治的18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试验组),按照相同年龄、相同GMFCS分级,同期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收治痉挛型脑瘫患儿(对照组)进行1∶1配对,如果配对过程中有多名患儿符合配对条件,则选用简单随机法确定配对对象,总计36例样本。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再进行全身垂直律动疗法干预。所有患儿每周均接受3次常规康复训练,包括PT、OT、ST、中医传统康复等,以及每天至少60min的居家训练,3个月为1个疗程,总计两个疗程;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全身垂直律动疗法干预,每周3次,每次25min,3个月为1个疗程,总计两个疗程。试验前后,采用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两组患儿步行时空参数(步长、步速、步频、步宽、支撑相%、摆动相%)及下肢各关节支撑相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并对两组儿童进行物理治疗评定及66项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66,GMFM-66),评估脑瘫患...  相似文献   
6.
发育性协调障碍(DCD)是一种以运动协调能力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发育性疾病,儿童期患病率较高,可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三维运动捕获以其可精确"分析"动作细微差别的优势,被欧美国家应用于DCD的诊断干预,但在国内目前该技术仅主要用于脑瘫儿童的步态分析.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三维运动捕获技术在儿童DCD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7.
8.
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传统康复方法包括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言语治疗(speech therapy,ST)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步行功能导向的"引带导气"推拿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运动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36例痉挛型双瘫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治疗组采用以收引带脉与点、按、推大腿前侧阳明经手法推拿为主,并诱导足跟蹬离运动的"引带导气"训练法,对照组采用被动推拿手法结合步行平台训练。两组治疗时间均为每次40 min,每周5次,疗程3个月;观察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走、跑、跳(E能区)百分比及三维步态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GMFM-88项走、跑、跳(E能区)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GMFM-88项走、跑、跳(E能区)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步态时空参数各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步长、膝关节伸展(支撑相)、膝关节屈曲(摆动相)、髋关节外旋外展、腘角及伸膝时踝背屈等角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带导气"推拿法较被动推拿在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功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改善下肢关节力线,提高步行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感统训练模式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平衡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65例合并感统失调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试验组33例。对照组采用一对一的感统训练模式;试验组根据患儿的感统功能障碍类别(感觉调节障碍、感觉辨别障碍、感觉性基础动作障碍)以三人为一组进行小组感统训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Tetrax平衡仪测试体重分布系数(weight distribution index,WDI)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儿平衡功能的疗效差异。结果:①基础姿势,睁眼(basic position,eyes open, NO)、②基础姿势,闭眼(basic position,eyes closed, NC)体位下WD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闭眼,头转向左侧(eyes closed,head turned left,HL)、④闭眼,头向后仰(eyes closed,head raised backwards,HB)、⑤闭眼,低头前倾至胸部(eyes closed,head lowered forwards onto chest,HF)体位下WDI和Berg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组感统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年龄4—6岁、GMFCSⅠ—Ⅲ级合并有感统失调的脑瘫患儿在HL、HB、HF 3个体位下的WDI以及Berg评分,其疗效优于一对一训练,这种训练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