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JSLE)合并糖尿病(DM)的临床特征并文献复习。方法 收集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02至2008年收治的4例JSLE合并DM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结果 4例女性患儿,3例12岁,1例8岁。4例患儿风湿免疫病相关自身抗体阳性,均确诊为JSLE;4例患儿多次查血糖升高,符合DM诊断;2/4例行胰岛素刺激试验和糖耐量试验,1例提示1型糖尿病可能性大,1例2型糖尿病可能性大;3/4例DM发病急剧,出现DM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2例确诊为甲状腺功能减低。4例患儿均予糖皮质激素或添加免疫抑制剂治疗,狼疮活动均能缓解。1例患儿失访;3例患儿分别随访1、2和5年,其中2例长期应用胰岛素治疗,1例JSLE活动期予胰岛素治疗,病情稳定后通过控制饮食维持血糖正常;血糖均控制满意,生长发育正常。结论 DM可能JSLE的一种表现。糖皮质激素可能不是引起DM的主要原因。在治疗JSLE合并DM时,糖皮质激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JSLE患儿应及早预防DM的发生,除监测血糖和尿糖外,还应检测胰岛素自身抗体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总结14例婴幼儿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TA婴幼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结果14例患儿年龄为1个月23 d^28个月,男6例,女8例。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是发热[10例(71.4%)],高血压9例(64.3%),脉弱或无脉5例(35.7%)。按照病变血管部位的临床分型,广泛型11例(78.5%),头臂动脉型3例(21.4%),本组患儿无胸腹主动脉及单纯肺动脉型。14例TA患儿中,12例有颈总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及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前降支、回旋支)受累(85.7%);11例肾动脉受累(78.6%);9例腋动脉受累(64.2%);8例腹主动脉受累(57.1%);6例降主动脉受累(42.9%);6例胸主动脉受累(42.9%);6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42.9%);5例股动脉受累(35.7%);5例肺动脉受累(35.7%);4例肱动脉受累(28.6%)。14例患儿中,误诊11例,诊断不清3例,误诊时间为18 d^2个月。误诊病例中,8例误诊为不典型川崎病。14例患儿中,7例治疗后大部分病变血管范围逐渐减少,受累较轻血管甚至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血管状态。4例患儿血管影像学检查较前无明显加重或好转。9例出现高血压患儿应用降压药血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但不能停用降压药。5例查体发现脉弱或无脉患儿均未改善。14例患儿中7例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7例落后于正常同龄儿身高体质量第25百分位。14例患儿随访2~22个月,均规律治疗,未出现复发。结论3岁以内TA累及血管较多,病情严重,误诊率高,经过治疗病情很快能够控制,但容易遗留血管病变,部分患儿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
背景 葡萄膜炎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最常见的关节外表现,治疗不及时可导致严重并发症,有致盲风险.目的 探讨JIA合并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 纳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JIA合并葡萄膜炎患儿,从病历中截取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JIA分型、眼部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红斑狼疮(Neonatal lupus erythematosus NLE)的发病机制、血清学改变、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方法 确定NLE的条件:①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和新生儿或母亲的抗SSA/Ro、抗SSB/La抗体阳性;② 确定的和NLE相关的皮肤损害和新生儿或母亲的抗-Ro/SSA, 抗-La/SSB,或 抗-U1RNP抗体阳性。总结分析12例NLE患儿和母亲的临床表现,检测母亲和患儿的自身抗体,进行长期随访。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2例NLE , 男7例, 女5例, 就诊年龄1个月~5个月,起病年龄生后1d ~2个月,皮肤损害12例,血液学改变11例,肝脏受损6例,心脏受损4例,抗核抗体阳性12例,抗SSA/Ro抗 体阳性12例,抗SSB/La抗体阳性5例,抗ds-DNA抗体阳性4例,抗ENA抗体阳性4例,血沉增快6 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增高6例。12例母亲中孕前11例无症状,1例日光性皮炎;孕3~5个月时7例母亲出现日光性皮炎;2例发热、脱发、全血细胞减少;产后1个月 2例母亲出现皮疹、脱发;抗核抗体阳性12例,抗SSA/Ro抗体阳性12例,抗 SSB/La抗体阳性 5例,抗ds-DNA抗体阳性4例,抗ENA抗体阳性4例;血沉增快5例。12例NLE中11例随访18个月~12年,心电图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死亡。11例皮疹于3~11个月龄消退,自身抗体于6~12个月龄转阴,血液学改变、肝脏损害恢复正常,智力发育同正常同龄儿。1例3岁确诊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少关节炎型,1例12岁时出现反复颜面红斑皮疹,ANA阳性1:320,抗ds-DNA抗体阴性。12 例母亲中10例确诊为SLE,2例确诊为SS。结论 NLE是获得性的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短暂性皮肤狼疮损害、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血细胞减少、黄疸、肝功能损伤等,肾脏受损少见。抗Ro (特别是抗-52KD SSA/Ro) 或抗-La抗体阳性的母亲是NLE的危险因素。NLE患儿需要长期随访,这些患儿存在到儿童期发展为其他自身免疫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同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IVIG)不同方法治疗ABO溶血病的疗效。1 7例病人分 2 5gIVIG用 1天组 7例和 1 2 5gIVIG用 2天组 1 0例 ,两组均保持原有的综合治疗。结果显示 ,治疗第二天 ,2 5g组血总胆红素下降 75 2± 1 9 7μmol L ,1 2 5g组下降 2 5 5± 1 1 7μmol L ,P <0 0 0 1。治疗第四天及第七天分别下降 1 2 2 1± 7 4μmol L、81 8± 0 4μmol L及 45 5± 49μmol L、1 1 8 6± 2 1 μmol L(P <0 0 0 1和P <0 0 5)。因此 ,2 5g组 (即IVIG 70 0mg~ 1 0 0 0mg kg)只用 1次疗效优于同剂量分次应用  相似文献   
6.
成功零售店     
零售是商品流通的最终环节,以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为对象进行商品销售或服务的零售店,是现代商业最普遍的标准商业形式。随着现代商业的迅猛发展,零售商家也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零售商店的经营、管理方式与方法就变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院一确诊为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L)病例的分析,及对相关文献的复习,进一步对SPTL的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治疗进展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SPTL为儿科少见疾病.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异形淋巴细胞围绕在脂肪细胞周围,呈典型"花边样"浸润,偶见组织细胞及吞噬细胞,吞噬核碎片的组织细胞呈"豆袋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常为CD4~/CD8~+,偶可CD56~+,无论其表达何种T细胞分化抗原,均应表达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LA-1、GB和perforin)和βF,并可表达LCA和CD45RO.CHOP或类似CHOP的方案、环孢素A、fludarabine(氟达拉滨)、denileulin diftitox和bexarotene(蓓萨罗丁)在治疗SPTL中已取得一定疗效.关于本病预后的研究不多,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血管浸润可能是预后不良的信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总结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98例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8例患儿中,男20例,女78例,男女比例为1:3.90;年龄1~18岁,平均(11.52±3.47)岁;﹤5岁患儿男女比例为1:1,5~10岁男女比例为1:3.75,10~18岁男女比例为1:4.62。首发症状以皮疹最为常见,41例,占41.84%;其次为发热,40例,占40.82%;关节痛13例,占13.27%。系统损害中最常受累的是血液系统,79例,占80.61%;肾脏69例,占70.41%;神经系统占53例,54.08%。血液、肾脏、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见的表现分别为贫血63例(64.29%),蛋白尿64例(65.31%),头晕、头痛10例(10.20%);实验室检查ANA阳性率最高,占98.98%,其次为抗dsDNA抗体,占64.89%。女性抗rRNP抗体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掊2=9.00,P﹤0.005),男性多种病原学阳性率高于女性(掊2=7.45,P﹤0.01)。男女在发病年龄、首发症状、系统损害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多样,为多系统受累,不同性别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幼年皮肌炎(JDM)合并严重胃肠道受累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合并严重胃肠道受累及肠穿孔JDM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4例患儿(P1~P4),男1例,女3例,起病年龄1岁8个月至5岁,发现胃肠道症状于JDM确诊后4~10个月,胃肠道受累的首发症状均为腹痛。P1先后十二指肠及横结肠穿孔,P2十二指肠穿孔合并肝动脉破裂,P3肠穿孔部位不详,P4肠壁增厚;4例均为抗NXP2抗体强阳性,均使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环磷酰胺、IVIG冲击治疗,P1行穿孔造瘘术后治疗2年完全缓解,在修补造瘘口后猝死;P2术后死于感染及十二指肠瘘;P3死于弥漫腹壁出血;P4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完全缓解。检索PubMed数据库共检索到12例JDM合并胃肠道穿孔患儿,发生在JDM确诊后2个月至9年,穿孔时首发症状为腹痛,可伴有呕吐及发热;十二指肠穿孔8例,结肠穿孔3例,空肠穿孔1例,胃幽门部穿孔1例,食管颈部穿孔1例,1例不详;其中5例患儿多部位或多次穿孔。11例行外科手术;9例好转,3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反复肠穿孔,1例死于术后ARDS,1例死因不详。结论 难治性JDM长期不缓解可合并消化道穿孔,其消化道首发症状为腹痛;常见肠穿孔部位为十二指肠腹膜后;发生严重胃肠道受累的JDM常见肌炎特异性抗体为抗NXP2抗体;肠穿孔一旦发生病死率高,尤其是十二指肠穿孔并无有效的术式;对于难治性JDM自体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改善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病例报告患儿男,2小时,因哭声弱,反应差,面色青紫2小时就诊.患儿系第四胎第三产,足月顺产,出生史正常.出生体重3600g,无窒息史.母亲本次孕期多次保胎,孕28周曾患"感冒",并发现高血压(具体不详).第一胎为男孩,生后10天死于"心脏病";第二胎,女,现已5岁,体格及智力发育均正常;第三胎,男,孕18周不明原因死于宫内.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父母非近亲婚配.体检:反应差,刺激后哭声弱且尖直,体位呈蛙状,被动检查髋关节时病儿呈痛苦貌.呼吸浅,面色绀,未见三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