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15篇
  免费   2013篇
  国内免费   808篇
医药卫生   63736篇
  2024年   270篇
  2023年   852篇
  2022年   1066篇
  2021年   1641篇
  2020年   1913篇
  2019年   2329篇
  2018年   915篇
  2017年   2192篇
  2016年   2178篇
  2015年   2506篇
  2014年   4152篇
  2013年   3873篇
  2012年   4765篇
  2011年   4943篇
  2010年   4546篇
  2009年   3957篇
  2008年   3705篇
  2007年   3331篇
  2006年   2769篇
  2005年   2743篇
  2004年   2409篇
  2003年   2126篇
  2002年   1741篇
  2001年   1474篇
  2000年   733篇
  1999年   388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目的: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建立小鼠(25—30g)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确定最佳线栓头端直径。方法:将140只健康雄性C57BL/6J、体重25—30g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再根据线栓头端直径大小分为0.24mm组,0.25mm组,0.26mm组,0.27mm组,0.28mm组及0.29mm组,每组各20只小鼠。采用头端直径不同大小的线栓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缺血1h后,进行脑多普勒血流检测、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及T2加权成像(T2WI),恢复血流灌注24h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及TTC染色,明确最佳线栓头端直径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体重25—30g小鼠,线栓头端直径在0.25mm—0.28mm之间都可以形成梗死灶。与其他组相比,线栓头端直径为0.26mm,Longa评分在1—3分最多、梗死面积最大(0.26mm vs 0.24mm、0.25mm、0.28mm、0.29mm P0.0001);线栓头端直径小于0.24mm或大于0.29mm,都不能形成梗死。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及T2加权成像(T2WI)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0.26mm组线栓头端能够完全堵塞大脑中动脉血流,损伤侧血运与对侧相比,血运降至0,成功建立脑梗死模型。结论: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成功率与线栓头端直径大小密切相关,体重为25—30g小鼠用直径为0.26mm的线栓成功率最高。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d后,24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结果 患者中AR发生率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AR或ASR患者中女性敏感者居多;如有吸烟者较AR或ASR者居多(11.53% vs 5.05%)。结论 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它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因阿司匹林需要长期应用,今后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未来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3.
994.
破瘀抗栓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破瘀抗栓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属血瘀证者88人随机分为2组,2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及丹参注射液。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加用破血化瘀抗栓药物,疗程均为3周。结果:2组在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血液粘稠度、血小板聚集率、D二聚体、血小板膜蛋白颗粒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破瘀抗栓颗粒可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属血瘀证者的血液粘、浓、凝、聚状态,可做为急性脑梗死的重要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995.
高血压是脑梗死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脑梗死急性期常伴有继发性血压升高,高血压的监控及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脑梗死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特点,设计不同时期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干预,观察不同时期进行血压干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急性卒中何时开始血压控制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患者焦虑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依据焦虑、抑郁情况分为A组(焦虑抑郁患者)和B组(非焦虑抑郁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分别为(27.46±4.38)分、(26.05±3.86)分,B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分别为(8.23±3.92)分、(7.46±3.71)分;A组患者的MMSE、NIHSS评分分别为(17.69±3.21)分、(14.86±3.15)分,B组患者的MMSE、NIHSS评分分别为(27.58±4.07)分、(9.07±2.3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患者MMSE评分与HAMA、HAMD评分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592、-0.669,P0.05),NIHSS评分与HAMA、HAMD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741、0.712,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呈明显相关性,医护人员应加强心理干预,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发生率。  相似文献   
997.
任西娟  许松 《临床医学》2016,(12):59-6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曲克芦丁治疗对其凝血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曲克芦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纤维原蛋白、D-二聚体和治疗后NIHS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纤维原蛋白、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3、5、7 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曲克芦丁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凝血和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8.
近年临床实践发现,应用生脉注射液及维脑路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血压偏低、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的患者预后较好。为探讨该疗法的效果,我院于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应用生脉注射液联合维脑路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疗效满意,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9.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45岁.患者于1小时余前饮酒后出现眼前发黑,胸痛(为心前区),向左后背放射,伴出汗,皮肤发绀,左上下肢乏力,伴恶心、胸闷、能平卧,无呕吐,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于2008年2月17日15:00以"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收入急诊监护室.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心脏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不同年龄人群隐源性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的关系.方法 从238例中青年(<55岁)和373例老年(≥55岁)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筛查出181例隐源性卒中患者,为隐源性卒中组,根据年龄分为两亚组:中青年CS组(<55岁)和老年CS组(≥55岁),并分别设立同年龄段的非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隐源性卒中组及对照组均进行发泡实验明确是否存在PFO.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来检验PFO和隐源性卒中间的关系.结果 PFO在中青年CS患者及老年CS患者中都明显高于其对照组相,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和0.023);校正年龄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中青年(P<0.01)还是老年(P<0.05),PFO都是隐源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FO在CS两亚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论中青年及老年,PFO都是C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不是影响PFO与CS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