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361篇
  免费   6898篇
  国内免费   7395篇
医药卫生   181654篇
  2024年   658篇
  2023年   2212篇
  2022年   2429篇
  2021年   2814篇
  2020年   3310篇
  2019年   3214篇
  2018年   1616篇
  2017年   2855篇
  2016年   3268篇
  2015年   4017篇
  2014年   6582篇
  2013年   7002篇
  2012年   9229篇
  2011年   10542篇
  2010年   10241篇
  2009年   10531篇
  2008年   11928篇
  2007年   10795篇
  2006年   9993篇
  2005年   10826篇
  2004年   8812篇
  2003年   8056篇
  2002年   6506篇
  2001年   5906篇
  2000年   4682篇
  1999年   4109篇
  1998年   3642篇
  1997年   3103篇
  1996年   2730篇
  1995年   2532篇
  1994年   1953篇
  1993年   1483篇
  1992年   1204篇
  1991年   948篇
  1990年   752篇
  1989年   646篇
  1988年   186篇
  1987年   168篇
  1986年   87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医源性输尿管损伤4例,女3例,男1例;年龄31~55岁。其中子宫全切术后2~5周出现腹胀、腰痛,阴道流尿3例;直肠癌根治术,术中发现输尿管裂断伤1例。4例均有明确手术史,且手术部位与输尿管走行区段密切相关。1.2诊断与手术治疗3例妇科手术患者经超声或CT证实  相似文献   
992.
背景:干细胞是动物和人的一种特殊功能的细胞,存在于多种组织之中,其大部分分化成各种特定组织器官,一部分保持干细胞状态,以备组织修复之用。有研究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烧伤创面,用以诱导皮肤干细胞的增生和活化,以达到治疗烧伤的目的。目的:观察采用体外培养干细胞培养液滴注于豚鼠皮肤重度缺损局部对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情况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空白对照实验。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研室。材料:成年健康豚鼠14只,体质量300~350g,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2003-03/09在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取10豚鼠,经颈部放血处死,提取骨髓,经过培养制成单细胞悬液备用。将14只豚鼠制成两侧重度皮肤损伤模型。随机选取10只豚鼠,其中一侧滴加干细胞培养物(干细胞组),而另一侧滴加培养液(培养液组);剩余4只动物不做任何治疗,作为空白对照组。3d后,每两天用透明有机玻璃置创面上方,描画其形状,观察创面情况,并将其图形复制到透明玻璃纸上,在直角坐标纸上精确查出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速度。主要观察指标:大体观察各组豚鼠创面愈合情况及平均愈合时间和速度。结果:14只豚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豚鼠创面愈合情况:3d时,干细胞组创面干燥,无明显渗出,在创面底部有一层膜状物质,与纱布粘贴比较牢固,敷料不易脱离;培养液组创面情况与干细胞组基本一致,但无膜状物质形成,敷料易脱离;空白对照组动物创面炎症明显。②各组豚鼠创面愈合时间:干细胞组明显少于培养液组和空白对照组[(12.45&;#177;2.18)d比(26.29&;#177;1.38)d和〉30d,P〈0.05]。③各组豚鼠创面愈合速度:干细胞组明显快于培养液组和空白对照组[(40.42&;#177;2.14)mm^2/d比(15.53&;#177;5.22)mm^2/d和(10.27&;#177;4.57)mm^2/d.P〈0.051。结论:利用同种异体动物干细胞培养物进行皮肤表面滴注修复其损伤创面,干细胞能够在创面上生长,并向皮肤细胞转化,促进创面皮肤修复,用于皮肤重度缺损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3.
当深部体温〈35℃时称作亚低温,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并降低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保护血一脑脊液屏障,减轻脑缺氧、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2004年5月~2005年6月我科使用亚低温治疗15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应用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4.
王梅  刘凡  王秉臣 《临床荟萃》2004,19(23):1321-1323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术 (RFCA)患者术前、术后心率变异性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的变化 ,探讨RFCA对心脏自主神经的影响以及与心肌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 80例接受RFCA治疗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于术前、术后测定心率变异性 (HRV)及cTnI及CK MB水平。结果 RFCA后R R间期差值均方根 (rMSSD)、R R间期差值 >5 0ms百分率 (PNN50 )、极低频功率谱密度 (VLF)、低频功率谱密度 (LF)、和高频功率谱密度 (HF)明显降低 (P <0 .0 5 )。房室结双径路、间隔旁道及左侧旁道HF较术前有显著性下降 (P <0 .0 5 )。右侧旁道HF、VLF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V各参数变化与消融能量、消融时间、消融次数及cTnI、CK MB的升高倍数均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射频消融术后心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迷走神经损伤较交感神经损伤严重 ,右侧旁道迷走神经受损不明显 ,心脏自主神经损伤与心肌细胞损伤无关。  相似文献   
995.
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视网膜光损伤与视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以探讨视网膜光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所有SD大鼠经循环光环境适应7 d,实验前暗适应36 h,分别于光照3,6,9,12,15和18 h,灌流固定,摘除眼球.光镜标本在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后,行苏木精-伊红(HE)、TUNEL法染色,光镜观察;电镜标本在树脂包埋、超薄切片、醋酸-柠檬酸铅双重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应用CIAS-1 000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可见视网膜出现光损伤和视细胞凋亡现象,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视网膜光损伤逐渐加重,视细胞凋亡逐渐增多.在外核层,透射电镜观察见核染色质浓集,而无炎性反应.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作相关性分析有显著意义.结论视细胞凋亡是视网膜光损伤的重要机制;光损伤启动了视细胞凋亡的发生,外核层细胞核的丢失是视细胞凋亡的结果;视网膜光损伤与视细胞凋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96.
近年来,随着对颅脑损伤的治疗研究进展,镁离子作为神经元保护剂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镁离子对脑挫裂伤的治疗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者自2000年6月~2003年3月将60例脑挫裂伤病人,随机分为硫化极化液(GISK)治疗组和对照组,现将治疗结果对比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人都经CT证实确诊,GCS>12分.其中男52例,女8例;年龄10~6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GCS=14.2)和GISK组(GCS=14.3),每组各30例.两组的GCS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别和年龄构成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  相似文献   
997.
心肌钙蛋白T在各种心肌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98.
沈文省  孙钦英 《护理研究》2004,18(4):720-721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我科自2001年2月-2001年8月对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用套管针输液治疗,经临床应用,操作简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1年收治的17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术前得到确诊或疑诊。16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上腹部外伤时重视十二指肠损伤的可能可减少漏诊。反复腹腔穿刺和B超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EGF)对肠黏膜通透性和肠、肝、肾功能改变的影响 .方法80只3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C)组、肠缺血(I)组、肠缺血再灌注(IR)组和EGF治疗组.IR组和EGF治疗组均用微血管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分钟,之后放松血管夹形成再灌注.在再灌注即刻经颈静脉分别注入EGF 100 μg/kg或生理盐水,分别于伤后2、6、12和24小时将动物活杀.C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根部而不夹闭,I组在缺血45分钟后即刻活杀.取血检测肝、肾功能, 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D乳酸浓度;取小肠、肝和肾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 .结果①与C组相比,各组动物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 和尿素氮(BUN)均明显升高,但EGF治疗组升高的幅度显著低于IR组(P <0.05).②EGF治疗组的血浆D乳酸浓度和DAO活性在伤后升高的幅度均明显低于IR组(P<0.01).③EGF治疗组肝、肾和小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及局灶性坏死的程度较IR组显著减轻 .结论伤后给予外源性EGF显著减轻了缺血再灌注所致肠、肝、肾功能的损伤,其主要作用环节是促进了EGF与受体的结合及随之发生的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