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8篇
  免费   478篇
  国内免费   278篇
医药卫生   8934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242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310篇
  2019年   366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342篇
  2016年   331篇
  2015年   402篇
  2014年   637篇
  2013年   586篇
  2012年   696篇
  2011年   689篇
  2010年   573篇
  2009年   501篇
  2008年   622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381篇
  2005年   399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管活性物质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关系,对105例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病变的不同情况分为正常组(30例),增厚组(30例),硬斑块组(30例)和软斑块组(15例),对上述患者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内皮素,神经肽-Y,低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发现,颈动脉软斑块组与正常组比较,神经肽-Y,低密度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生成增加,一氧化氮生成减少(P<0.05),颈动脉硬斑块组与正常组比较上述指标也有差异(P<0.05),提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引起的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对人体颈动脉内不同回声强度的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声学密度定量。方法 应用以背向散射积分(IBS)为基础的声学密度定量(AD)技术,对98个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回声强度进行测定,并与自身血液、管壁外膜的声学密度值进行比较。结果 富含脂质的1、2级软斑内AD值<30dB,分别为血液AD值的2倍和5倍,与管壁外膜AD之比小于0.5;3级硬斑AD达103.44±38.71dB,是血液的22倍,接近于管壁外膜的回声强度。结论 对人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声学密度定量,可为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清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主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被认为是大多数ACS发病的主要原因。此外 ,许多心源性猝死的病例也与AS斑块破裂及其急性合并症有关。目前对ACS的诊断和危险分层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上心肌缺血的变化。但临床上有近 1/3的患者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 (如胸痛等 ) ,特别在糖尿病和老年人中居多。心电图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重…  相似文献   
994.
雷米普利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雷米普利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的影响。方法:81例服用雷米普利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测量颈动脉管腔内径和内-中膜厚度并观察斑块发生情况。结果:老年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明显增厚,经治疗后情况有所改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雷米普利可以明显改善颈动脉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通心络治疗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其能否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及其能否降低脑梗死复发.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通心络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0.78g)3次/d,疗程均为6月.两组每3月后复查色多普勒颈动脉和椎动脉超声,记录斑块性质、大小和数目,并检查血糖和血脂,同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及斑块数目体积等各危险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在软斑块消退、软斑转为硬斑、软斑体积数目减少、无变化和恶化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6个月后至1年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和再住院情况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通心络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和降低脑血管疾病事件复发.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中医证候变化的关系。方法将48例中风病患者根据Hs-CRP水平、中医证候、发病时间、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否进行分组,分别统计并处理其相关指标数据,比较差异并寻找相关性。结果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Hs—CRP,风、火热、痰证存在显著差异.气虚证存在差异:急性期NIHSS,恢复期血瘀证Hs—CRP正常组与异常组存在差异。急性期阴虚证、恢复期痰证正常组与异常组Hs—CRP存在差异。Hs—CRP与痰证在恢复期显著相关。急性期、恢复期Hs—CRP与NIHSS存在统计学相关性、急性期Hs—CRP与恢复期阴虚证及NIHSS存在统计学相关性。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否对血Hs—CRP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恢复期Hs—CRP异常组血瘀证重于正常组。急性期阴虚证、恢复期痰证患者Hs—CRP高于诊断未成立者。恢复期Hs—CRP与痰证明显相关。急性期Hs—CRP高的患者往往恢复期阴虚证及神经功能缺损较重。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龙心素对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156例颈动脉斑块和血脂异常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给予龙心素和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对照组78例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脂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平均斑块数、斑块面积、CRP、FIB、D-二聚体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并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龙心素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及减小斑块的作用,还能调控血脂,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98.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超声评价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iosclerotic heartdisease,CAD)的关系。方法将65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与冠心痛组。并测量这些患者的IMT及斑块的形态。结果CAD各组颈动脉的IMT、斑决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多支病变组颈动脉的IMT、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颈动脉IMT值与CAD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在CAD患者及具有其危险因素人群中,进行颈动脉的IMT高频超声检查,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情况,并且有助于对冠脉狭窄程度作出判断,可成为早期诊断CAD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999.
薛琴 《海军医学杂志》2009,30(2):177-180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致的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许多心源性猝死都与斑块破裂及其合并症有关[1].所以,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在这方面研究的新领域是血压波动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PV)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以此来寻找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本文就血压波动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CHD)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145例疑诊CHD先后作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和观察粥样斑块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非CHD 44例,CHD 101例,IMT为(0.75±0.10)mm和(0.99±0.29)mm;颈部斑块发生率25%(11/44)和77.22%(78/1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硬斑块组发生CHD最高96.55%,软斑块组次之83.33%,无斑块组最低41.07%,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以IMT≥0.85mm或出现斑块来预测CHD,敏感性77.22%,特异性81.81%,阳性预测值83.72%.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内中膜厚度增加与CHD密切相关,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预测CHD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