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321篇
  免费   11669篇
  国内免费   11228篇
医药卫生   189218篇
  2024年   699篇
  2023年   2968篇
  2022年   3323篇
  2021年   3724篇
  2020年   3864篇
  2019年   4160篇
  2018年   2459篇
  2017年   3453篇
  2016年   4190篇
  2015年   4401篇
  2014年   6533篇
  2013年   6787篇
  2012年   9197篇
  2011年   10588篇
  2010年   10196篇
  2009年   10511篇
  2008年   11898篇
  2007年   11109篇
  2006年   10592篇
  2005年   11313篇
  2004年   9889篇
  2003年   8940篇
  2002年   7391篇
  2001年   6589篇
  2000年   5382篇
  1999年   4413篇
  1998年   3709篇
  1997年   3015篇
  1996年   2274篇
  1995年   1814篇
  1994年   1221篇
  1993年   685篇
  1992年   559篇
  1991年   432篇
  1990年   339篇
  1989年   357篇
  1988年   79篇
  1987年   78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朱海星  何新阳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11):1403-1409,1414
目的:探讨ZNF139通过抑制miR-181a-5p表达增加胃癌细胞耐药性的机制.方法:检测ZNF139和miR-181a-5p在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ZNF139-siRNA、miR-181a-5p模拟物或pcDNA-ZNF139转染MKN45、MKN45/ADR细胞系.MTT法测定细胞活性,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ZNF139、miR-181a-5p和P-gp、GST-π、MRP-1、Bcl-2、TS和Bax等耐药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hIP和双荧光素酶活性试验验证ZNF139、miR-181a-5p之间的调控作用.结果:ZNF139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在胃癌组织和细胞系较癌旁组织升高(P<0.05),miR-181a-5p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转染ZNF139-siRNA后,MKN45/ADR细胞中miR-181a-5p mRNA表达升高,化疗药物阿霉素(ADR)、5-氟尿嘧啶(5-FU)、奥沙利铂(L-OHP)处理后,MKN45/ADR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MKN45细胞系转染pcDNA-ZNF139后,ZNF13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miR-181a-5p mRNA表达水平下降,同时细胞对ADR、5-FU、L-OHP的耐药性增强(P<0.05).双荧光素酶活性试验表明,ZNF139抑制了miR-181a-5p启动子的转录活性(P<0.05).抑制ZNF139可降低MKN45/ADR细胞中P-gp、MRP-1、Bcl-2的表达(P<0.05);miR-181a-5p模拟物转染MKN45/ADR细胞后,P-gp、LRP和Bcl-2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ZNF139通过抑制-miR-181a-5p诱导胃癌中P-gp、MRP-1和Bcl-2的表达来增加细胞的耐药特性,有望成为防治胃癌细胞耐药的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992.
癫痫是最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基因异常是儿童癫痫最多见的病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基因性儿童癫痫的外科治疗均取得了快速进步。该文就基因性儿童癫痫的手术适应证、基因异常与癫痫的关系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切除性手术方式、神经调控手术方式及其他手术方式进行总结和述评。基因异常不会成为基因性儿童癫痫外科治疗的禁忌证,只是癫痫术前评估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切除性手术和迷走神经刺激术是当前基因性儿童癫痫最常用的手术方案。正确选择的难治性基因性儿童癫痫患者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沉默人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MDA-MB-231中beclin 1(BECN1)基因后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设计3组沉默BECN1基因的慢病毒(干扰组1、干扰组2和干扰组3)以及阴性对照慢病毒(NC组)分别转染MDA-MB-231维胞,空白组不做处理.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BECN1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B)实验检测各组细胞BECN1蛋白与自噬标志蛋白LC3B的表达,筛选出抑制率最高的一组用于后续实验.细胞计数试剂8(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与周期分布情况.结果:慢病毒感染细胞后,干扰组2中BECN1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与蛋白的表达量最低(P<0.05),WB结果显示干扰组2的LC3B蛋白中LC3-Ⅱ/LC31-Ⅰ的比值明显低于空白组和NC组(均P<0.05),选取干扰组2用于后续实验.沉默BECN1基因后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均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干扰组2、NC组与空白组的凋亡率没有明显差异;相比于空白组与NC组,干扰组2处于G0/G1期的比例升高(P<0.05).结论:BECN1基因沉默可以降低细胞的自噬水平,抑制TNBC 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994.
昼夜节律,又称生物节律或生物钟,是生命以约24 h为周期的节律性活动.西医学以基因、蛋白质等阐释生物节律的分子机制,中医自古以阴阳转化、卫气入阴出阳等理论阐述睡眠-觉醒机制.通过对太极图、重阴转阳、重阳转阴、卫气昼夜调节运行理论的还原与重构,阐释新的昼夜节律的阴阳机制,发现两种机制的阴阳消长与基因振荡、对立统一与负反馈调节、卫气运行与生物钟定位等有互通互用之处.深入探索昼夜节律对了解生命的原理、解决健康问题意义重大,具有未知的神秘和广阔的前景,学习与研究中医药数千年的智慧可为今人指点迷津,带来灵感与启发.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利用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挖掘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基因表达数据,通过差异分析为临床监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寻找新的分子标志物。方法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以"肝癌""肝移植"和"miRNA"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寻找目标数据集,利用GEO2R分析目标数据集中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和未复发患者组织样本中的差异微RNA(miRNA);通过miRTar Base和DIANA-TarBase v7.0数据库预测差异miRNA的靶基因,然后与GEPIA数据库中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的基因取交集即共表达靶基因;利用Enrichr数据库对共表达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共表达差异靶基因的蛋白互作(PPI)网络图,通过Cytoscape软件筛选符合要求的关键基因并构建互作网络图,应用GEPIA数据库对共表达靶基因进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按照筛选条件最终获得GSE30297为研究的目标数据集,利用GEO2R在线分析共获得上调miRNA 612个,下调miRNA 13个。结合既往文献报道及数据支持,最终分析确定hsa-miR-335-5p为本研究的目标miRNA,通过数据库预测hsa-miR-335-5p靶基因共得到185个共表达基因,进一步分析显示hsa-miR-335-5p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CXC趋化因子配体(CXCL) 9、CC趋化因子配体(CCL) 20、分泌型焦磷酸蛋白1(SPP1)、CXCL2、低聚果糖、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CCL19、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角鲨烯环氧化酶、细胞色素P450家族7亚家族A成员1、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糖原磷酸化酶B(PYGB)、细胞色素P450家族26亚家族A成员1、神经肽Y受体Y1、γ-氨基丁酸B型受体亚单位1、果糖二磷酸醛缩酶A、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1、胞嘧啶脱氨酶、死骨片1等基因均有明显的结合位点。通过公共数据库对核心靶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发现VEGFA、SPP1、PYGB、G6PD与肝癌预后明显相关。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hsa-miR-335-5p及其调控的靶基因可为临床监测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寻求潜在分子标志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喉前淋巴结(DLN)转移与颈部其他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3例行手术治疗且有DLN检出的PTC患者,分为DLN-阳性组(139例)和DLN-阴性组(39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在533例PTC患者中,DLN的转移率为26.08%(139/533),16例仅发生DLN转移而无其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P<0.001),多灶(P=0.002),位于中上1/3(P=0.047),临近被膜(P=0.011),中央区(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P<0.001),淋巴脉管浸润(P=0.014),甲状腺外侵犯(P<0.001),高侵袭性病理亚型(P=0.013)与DLN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OR=0.466,P=0.001),位于中上1/3(OR=1.748,P=0.024),中央区(OR=0.180,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OR=0.468,P=0.003)和淋巴脉管浸润(OR=0.294,P=0.005)是D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DLN阳性患者同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且有更多的淋巴结转移数目(P<0.05)。结论:PTC术中应规范清扫喉前及锥状叶周围的淋巴及软组织,对于DLN转移,尤其高侵袭亚型者,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时选择性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根据所调查检测的来自包头地区2637名受检女性人员的HPV基因分型结果分析,初步了解包头地区适龄受检女性HPV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技术进行HPV基因分型的检测,并对所得结果做出分析探讨.结果:在所有受检女性中发现有723名感染人员,阳性率达27.42%;发现单一基因型别感染最多,占所有感染人员的69.02%;双重基因型别和多重基因型别分别占23.24%和7.74%;本次实验可查23种HPV基因型,于受检人群中共发现21种亚型,即检出高危型别16种,低危型别5种,2种高危型别HR-73和HR-83未检出;检出感染率最高的前3位分别是HR-52(6.22%)、HR-16(6.07%)和HR-58(3.15%);HPV在各年龄组女性中均可检出,其中35~44岁HPV的感染率最高,感染率为32.04%,HPV女性感染率在年龄上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PV双重型别感染率上不同年龄受检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包头地区受检女性人员的HPV感染以单一高危基因型别为主,同时存在双重基因型别和多重基因型别.且感染率与年龄有关,35~44岁年龄组的HPV感染率最高,有必要对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加强防癌的宣教和HPV的筛查.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建立用于RHD c.1227G>A基因检测的熔解曲线分析方法。方法:根据RHD c.1227G>A基因位点设计并合成序列特异性引物,在荧光定量PCR反应后对产物进行熔解曲线分析,根据熔解曲线峰值的差异进行基因检测结果判断,并与常规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RHD c.1227G>A基因分型方法进行比较;对与血清学结果不一致的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87例血清学初筛为RhD阴性表型的标本中,采用熔解曲线分析法,检测出16例含有RHD c.1227G>A,占比18.4%;与常规PCR?SSP分型结果一致。对1例与血清学吸收放散结果不一致的标本进行RHD exon 9测序分析,证实均为1227A纯合子。熔解曲线分析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总符合率均为100%,约登指数为1.0。结论:成功建立用于红细胞RHD c.1227G>A基因分型的熔解曲线分析方法,可以高效、快速地进行RHD c.1227G>A基因检测研究。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对甲状腺可疑恶性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后获得常规病理结果的101个甲状腺结节,术前超声诊断为可疑恶性结节,并同时行FNAB及BRAF?V600E基因检测,以术后常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两种不同方法单独和联合运用对甲状腺可疑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获得术后病理结果的100例患者101个甲状腺可疑恶性结节中,良性21例,恶性80例。BRAF?V600E基因突变型结节75个,其中FNAB诊断阳性结节70个,阴性结节5个。BRAF?V600E基因野生型结节26个,其中FNAB诊断阳性结节9个,阴性结节17个。FNAB对甲状腺可疑恶性结节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3.70%、80.95%,BRAF?V600E基因检测对甲状腺可疑恶性结节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50%、95.24%,FNAB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对甲状腺可疑恶性结节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59%、100.00%。结论:FNAB联合BRAF?V600E基因检测能够提高对甲状腺可疑恶性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效能,尤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特异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构建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icotine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 nAChR)基因敲除小鼠牙髓炎模型,为研究α7 nAChR在牙髓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取16只α7 nAChR基因敲除(knock out,KO)小鼠和16只野生型(wide type,WT)C57BL/6鼠的上颌第一磨牙的牙髓暴露法建立牙髓炎模型,分别在牙髓暴露后1、3、7 d处死小鼠,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牙髓组织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牙髓暴露后1 d,α7 nAChR KO鼠及WT鼠的穿髓孔周围血管充血、组织水肿;牙髓暴露后3 d,炎症细胞聚集,α7 nAChR KO鼠炎症细胞聚集已达冠髓底部,WT鼠的炎症细胞主要聚集在穿髓孔周围的牙髓组织中;牙髓暴露后7 d,α7 nAChR KO鼠的牙髓炎症细胞浸润至根部牙髓,而 WT鼠的牙髓炎症细胞仍然主要聚集于冠髓底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牙髓暴露后,α7 nAChR KO鼠牙髓NLRP3表达高于WT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成功建立了α7 nAChR基因敲除鼠的牙髓炎模型,而且α7 nAChR基因敲除鼠牙髓炎症浸润明显快于WT小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