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1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类胡萝卜素是茶叶中重要的脂溶性色素成分,也是多种关键香气物质形成的前体。利用靶标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茶树鲜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绝对定量,其总含量为(859.98±60.20)μg/g,其中叶黄素含量最高为(405.06±17.71)μg/g。制作的成品红茶中类胡萝卜素总量为(406.17±32.21)μg/g,成品绿茶中为(433.95±36.21)μg/g,与鲜叶中的含量相比,下降幅度超过50%。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鲜叶后,鲜叶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利用诱导12 h后的茶鲜叶加工得到的成品红茶中的类胡萝卜素总量为(439.70±31.35)μg/g,而绿茶中类胡萝卜素总量达到(682.69±46.12)μg/g。诱导24 h后鲜叶加工制得的红茶与绿茶中14种类胡萝卜素衍生香气成分显著增加,尤其是β-大马酮,β-紫罗兰酮、香叶基丙酮以及二氢猕猴桃内酯相对含量增加>2倍。结论:利用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提高茶树鲜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研究采后茶树鲜叶中类胡萝卜素在红茶和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明确诱导12 h和24 h的鲜叶制作的成品茶香气品质显著提升,类胡萝卜素含量...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究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主要化学成分差异及其风味品质特征。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PLC-TQ-MS)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的主要水溶性成分进行定量测定,并结合感官分析和色差分析,探讨了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品种制作的扁形绿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及其与汤色、滋味特征的内在联系。结果 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扁形绿茶“酚氨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68和3.4;白叶1号扁形绿茶黄酮糖苷总量(5.88 mg/g)显著低于中黄系列扁形绿茶(7.32 mg/g),其中槲皮素糖苷和半乳糖基黄酮糖苷含量显著低于中黄系列扁形绿茶,非酯型儿茶素总量(24.83 mg/g)显著高于中黄系列扁形绿茶(15.85 mg/g),茶氨酸含量(17.95 mg/g)也显著高于中黄系列扁形绿茶(15.38 mg/g)。结论 茶氨酸、非酯型儿茶素、槲皮素糖苷和半乳糖基黄酮糖苷是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的主要水溶性差异成分,形成了白叶1号扁形绿茶较中黄系列扁形绿茶涩味更低、鲜爽度更高且汤色黄度更低的化学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系统解析冬桑复合茶(mulberry-leaf teas, MTs)关键化学成分,并通过与感官结果结合阐明其中潜在风味成分。方法 本研究采集了市售冬桑、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原料, 冬桑绿茶复合茶、冬桑乌龙茶复合茶和冬桑红茶复合茶样本。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tir bars orptive extraction, SBSE)富集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 热解析附后,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进行分析, 并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全面解析冬桑复合茶的关键香气成分及非挥发性品质成分。结果 冬桑绿茶中β-环柠檬醛、橙花醇和2-甲基丁酸顺式-3-己烯酯, 冬桑乌龙茶中2-壬烯醛、苯甲醛、香叶醛和芳樟醇, 冬桑红茶中芳樟醇、脱氢芳樟醇、4-萜品醇、α-松油醇、橙花醇和香叶醇等香气成分是构成复合茶的香气关键成分。此外, 共鉴定出73个黄酮类、36个有机酸类、21个脂类、18个萜类和苯丙烷类、15个糖类、8个生物碱类、7个氨基酸类以及5个脂溶性色素类成分, 筛选出15个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大于1的特征性成分, 包括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原花青素C1、表儿茶素-(4β-6)-表儿茶素3,3’-二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奎尼酸等茶特征性成分, 以及尿石素-3-O-糖苷、单岩藻糖、1-脱氧野基霉素、D-半乳糖酸、D-岩藻糖、四氢醛固酮-3-葡萄糖醛酸等桑叶特征性成分, 这些非挥发性成分是构成复合茶滋味的关键成分。结论 本研究系统解析了传统茶与冬桑叶拼配的复合茶关键风味物质基础及其对特征风味品质的潜在贡献, 为优化茶与冬桑复合配方提供科学依据, 拓展茶跨界组合应用提供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4.
95.
林智 《轻金属》2002,(10):3-6
本文从工程造价机构和人员素质方面以及从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造价控制方面着手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以提高投资效益和节约建设资金为目的。但是 ,要实行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需要我们共同来研究对策 ,摸索出更能适应建筑业发展需要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通过工程造价方式的改革 ,将会进一步推进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 ,早日实现改革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96.
本文详细介绍一种在长城0520-CH微型机支持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FoxBASE 中,实现简单图形环境的方法和相应的数据及程序结构。  相似文献   
97.
“紫娟”茶中的EGCG3"Me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紫娟"是云南大叶群体种中的一种稀有茶树品种,因富含花青素成分其新鲜嫩梢的芽、叶、茎均呈现紫色,从而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经济开发潜力,当今其功能化学成分的研究已成为了茶学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采用HPLC以及LC-MS技术首次报道分析了茶树特异品种"紫娟"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成分及高EGCG3"Me含量"紫娟"茶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茶树特异品种"紫娟"鲜叶中含有EGCG3"Me成分(含量为1.05%);在一芽五叶新梢不同嫩度的鲜叶中,第三叶的EGCG3"Me含量最高(含量为1.24%);采用蒸青绿茶或者晒青绿茶的加工工艺可以使成茶有效保留鲜叶中的EGCG3"Me成分。此外,还分析比较了普通炒青绿茶与"紫娟"绿茶中主要儿茶素成分的含量差异,发现较高的ECG和EC含量而较低的EGCG含量是茶树特异品种"紫娟"绿茶中儿茶素组成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98.
以铁观音茶鲜叶为材料,采用不同工艺加工成乌龙茶、红茶和绿茶,运用感官审评法评定茶样的香气品质,利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气相色谱-质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分析茶样中挥发性成分,研究铁观音茶香气品质及其主要挥发性组分的工艺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工艺铁观音茶样的香气品质得分均高于90 分且呈现花香特征。铁观音茶中检测到52 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芳樟醇类和脂肪酸酯类化合物是挥发性组分的主体。铁观音茶香气的品种特征组分有氧化芳樟醇II、氧化芳樟醇IV、芳樟醇、反-橙花叔醇、己酸-3-己烯酯、己酸-2-己烯酯、苯甲酸-3-己烯酯、苯甲酸己酯和新植二烯等。红茶工艺能促进芳樟醇及其氧化物、3-甲基丁酸-2-己烯酯、己酸-3-己烯酯、己酸-2-己烯酯、新植二烯、二氢猕猴桃内酯、β-紫罗酮和水杨酸甲酯等的形成,而乌龙茶工艺有利于脱氢芳樟醇、2,6-二甲基-3,7-辛二烯-2,6-二醇、反-橙花叔醇、辛酸-顺-3-己烯酯和苯甲酸己酯等的形成。综上所述,铁观音茶的香气化学特征与品种特有组分、加工工艺调控密切相关,可为铁观音新产品研发提供重要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9.
茶叶挥发性成分中关键呈香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梦琪  朱荫  张悦  施江  林智  吕海鹏 《食品科学》2019,40(23):341-349
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研究表明,茶叶挥发性成分中存在少量关键呈香成分,对茶叶的香气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茶叶挥发性成分中这些关键呈香成分的研究进展,包括关键呈香成分的分析鉴定方法和主要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以及其他再加工茶(主要为花茶)中已经鉴定出的关键呈香成分的汇总分析,并探讨茶叶中关键呈香成分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茶叶风味品质化学基础理论,可为提升现代茶叶加工技术和开展茶叶香气品质定向调控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
研究超高压处理对茶多酚提取率和抗自由基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压力500MPa,保压时间10min,提取溶剂为体积分数50% 乙醇水溶液,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茶多酚的提取率为19.43%。较高的处理压力和较长的处理时间均有利于茶多酚的溶出。另外,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提取液对DPPH 自由基的清除率明显提高,保压时间5min 以上时,抗自由基活性趋于稳定。实验范围内,随着处理压力的上升,提取液对DPPH 自由基的清除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