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0篇
地球科学   11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81.
钱维宏  李立  王绍武 《大气科学》1998,22(3):257-264
针对Zebiak-Cane耦合模式的模拟风场与观测存在的明显差异,本文用引进Hadley环流异常改进的Zebiak-Cane模式作了ENSO循环的模拟,发现改进的模式不但风场的模拟更接近于观测,而且1992~1993年的海温异常预报也与观测一致。  相似文献   
82.
亚洲夏季风爆发的深对流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钱维宏  朱亚芬 《气象学报》2001,59(5):578-590
文中应用NOAA卫星反演的1980~1995年候平均对流层上部水汽亮温(BT)资料、向外长波辐 射(OLR)资料和美国NMC全球分析850 hPa风资料与美国CMAP降水资料作了对比分析,发现B T能够较好地反映中低纬度地区的深对流降水,偏南风场辐合区与深对流降水有比较一致的 关系,而OLR不能反映热带外地区的对流降水。BT资料所具有的这一特征可以应用于亚洲夏 季风爆发过程的深对流特征分析。BT描述深对流的临界值是244 K。亚洲季风区是全球深对 流季节变化范围和强度最大的地区。赤道外地区的夏季风爆发可以定义为来自热带地区深对 流的季节扩张。中南半岛上的夏季风对流发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前。华南前汛期深对流是 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第28候,南海夏季风的突然爆发在降水、风场和卫星反演 的深对流特征上都有明确的反映。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印度夏季风对流由南向北逐渐爆发, 青藏高原东侧和中国东部沿海的夏季风对流向北推进早于中国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83.
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AND INDIAN SUMMER MONSO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time series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anomaly,covering the eastern(western)equatorial Pacific,central Indian Ocean,Arabian Sea.Bay of Bengal and South ChinaSea(SCS),have been analyzed by using wavelet transform.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sameinterdeeadal variability of SST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and tropical Indian Ocean,and also show thatthe last decadal abrupt change occurred in the 1970s.On the interannual time scale,there is asimilar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mong the equatorial central Indian Ocean and the adjacent three seabasins(Arabian Sea.Bay of Bengal and South China Sea).but the SST interannual changes of theIndian Ocean lagged 4—5 months behind that of the equatorial central-east Pacific.Meanwhile,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nd long-range change between SST anomaly and Indian summermonsoon rainfall in recent decades have been explained and analyzed.It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eda wet(dry)period in India when the tropical SST was lower(higher)than normal,but there wasa lag of phase between them.  相似文献   
84.
钱维宏 《气象科学》1989,9(2):202-206
本文定义低空急流轴为一最大风速矢连线。由定常的涡度方程和连续方程导出了描写低空急流附近垂直运动的公式,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后我们发现,上升运动区位于急流的左侧,左后方和右前方,并且这些地方有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85.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对副高脊线南北进退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钱维宏 《气象学报》1991,49(2):239-143
众所周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南北进退与汛期影响我国的雨带位置南北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江苏的预报员发现脊线位置达20°N左右时苏南梅雨开始。因此,副高脊线稳定通过20°N日期的长期预报是人们所关心的。然而对长期,尤其是以月和季为时间尺度的长期预报尚缺乏有效的方法。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存在几十年的变化周期和世纪减慢现象,彭公炳等统计发现在对应的  相似文献   
86.
南半球大陆及岛屿的分布与地球自转长期减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维宏 《地质科学》1992,(3):305-308
从南半球大陆的海岸边缘关系,说明南半球古大陆曾位于南极附近。在地球自转减慢的附加力和 Coriolis 力的共同作用下,南半球古大陆发生了向赤道的漂移。  相似文献   
87.
地球内部流体运动与全球构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钱维宏 《地学前缘》1996,3(3):152-160
把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分成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两个阶段,地球表面温度达极大值为两个时段转换的标志。在天文演化阶段,地球从一个胚胎通过引力归并增长成行星地球,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地球内部固核和核外岩浆流体,表层流体温度最高时为天文演化阶段的结束。在地质演化阶段,地球冷却形成了岩浆流体圈层外的地壳岩石圈。无论是在天文演化阶段的固核与岩浆圈层的动力系统,还是在地质演化阶段中固核、岩浆圈层和地壳组成的动力系统,由于系统内部热(动)力的耦合,始终发生着不同圈层间的角动量交换。借助年际时间尺度内对固体地球与大气角动量交换机制的认识,研究了地球不同演化时期内部圈层的角动量交换和作用过程,从而得到:天文演化结束时形成了两极的高位势面(古大陆);地质演化初期,岩浆流体圈层与固核的角动量交换形成了流体相对固核的加快旋转,这一运动驱动了流体外地壳的分裂和漂移,北半球分裂的板块向东南漂移,南半球分裂的板块向东北漂移,这就是全球大陆漂移的方向性。随着大陆板块的漂移,岩浆流体辐合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历史上这一辐合带曾位于地中海、青藏高原南边缘、斐济、加勒比海和地中海一线,沿这一辐合带现今两半球大陆面积相等。后来分裂的板块随岩浆流体又多次往复  相似文献   
88.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re two main variables in climate changes.Spatial-temporal resolu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and recent studies on climate variability in China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review.Recent 100-year datasets are used to reveal quasi-20-year and quasi-70-year oscillations in eastern China,as well as precipitation pattern shift in China.An oscillation with the timescale of 70-80 years is introduced in eastern China.derived from 500-year and 1000-year proxy and observation records.Finally,it is noted that mor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depend upon developing or reconstructing long term series,studying in regularity and mechanism,as well as upon prediction and service etc.  相似文献   
89.
有关东亚夏季风北边缘的定义及其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欧洲中心(ECMWF)44年冉分析(ERA40)日总可降水量(TPW)资料,用标准化可降水量指数(NPWI)定义了夏季风北边缘,并进一步研究了亚洲夏季风北边缘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用标准化町降水量指数定义的夏季风北边缘在哑洲可以确定出印度夏季风系统和东亚夏季风系统;就夏季风北边缘的平均位置而言,其在100°E以西沿青藏高原南侧呈东一西走向,年际变化极小;在100°E以东呈东北-西南走向,从青藏高原东侧北上经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北部、东北地区西部延伸到东北亚地区,并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90.
通过对1999-2007年美国NCEP FNL逐日全球大气分层分析资料和同期美国NASA热带测雨卫星(TRMM)降水产品资料进行气象要素分解,取其海陆差异影响的要素场,对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区的季风槽进行了逐候辨识,分析了亚澳季风区850 hPa各槽线的季节演变与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亚洲夏季风最强盛的时候青藏高原周边地区一共有五个季风槽,澳大利亚夏季风最强盛的时候在其周边地区存在三个季风槽,这些季风槽都有对应的降水出现并受当地半岛尺度地形的影响.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槽以及对应的降水持续时间约为半年(24-60候),东亚和澳大利亚季风期要短一些(28-48候和1-17候).东亚和澳大利亚北部地区都存在季风爆发之前的前汛期降水或过渡时期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