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3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子计算机分析造影剂前缘移动平均速度和冠脉内径测定冠脉血流,发现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14例)静息时左前降支血流量和右冠脉血流速度、血流量高于血压正常对照组(26例)。注射罂粟碱后,高血压组两支血管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与对照组相似,但血流储备明显减低。因此,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冠脉血流储备减低,可能与这些患者静息时冠脉血流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82.
<正> 6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后90min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4例梗塞相关动脉(IRA)血流达到(心肌梗塞溶检研究标准TIMI)Ⅱ~Ⅲ者,溶栓后2h QT和JT离散度显著降低,而24例IRA未开通者上述指标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较高水平.18例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QT和JT离散度明显高于无心律失  相似文献   
83.
血管内超声指导冠状动脉造影临界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 (IVUS)指导冠状动脉造影 (CAG)临界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方法 对 75例CAG示单支血管临界狭窄 (直径狭窄 40 %~ 70 % )的患者行IVUS检查 ,以最小管腔面积(MLA)≤ 4 .0mm2 或面积狭窄≥ 60 %为病理性冠脉狭窄判断标准 ,决定对患者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介入组 )或单纯药物治疗 (保守组 )。随访不良心脏事件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复发 )发生和硝酸酯类药物应用情况。结果 介入组 44例 (59% )均成功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 ,与保守组 31例 (41 % )相比 ,介入组更多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 (55 %对 2 9% ,P =0 .0 2 8) ,冠脉病变以软斑块 (64 %对 39% ,P =0 .0 33)和正性重构 (52 %对 2 9% ,P =0 .0 50 )更多见 ,在平均 (1 4± 7)月随访中 ,无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介入组中 5例 (1 1 % )因支架内再狭窄而心绞痛复发 ,保守组中 4例 (1 3 % )因心绞痛复发行冠脉造影复查示冠脉狭窄加重 ,均成功接受血管重建术 ;两组分别有 1 8例 (41 % )和 1 4例 (45 % )患者停用硝酸酯类药物。结论 以MLA≤ 4 .0mm2 或面积狭窄≥ 60 %为病理性冠脉狭窄的判断标准 ,IVUS可有效指导CAG临界狭窄病变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4.
评估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意义。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2年8月 ,共纳入 84 7例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即刻行选择性双侧肾动脉造影患者 ,分析肾动脉造影情况、肾动脉狭窄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 ,并随机抽取 15 5例患者测定术前术后血清肌酐变化 ,以评估选择性双肾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选择性双侧肾动脉造影成功率高 (99.6 % ) ;造影前后血清肌酐无明显变化 (术前 77± 11μmol L ,术后 78± 5 μmol L ,P >0 .0 5 ) ;肾动脉狭窄总体发生率为 19% (16 1 84 7) ,明显狭窄 (>5 0 % )占 7.1% (6 0 84 7) ,双侧肾动脉明显狭窄发生率为 3.9% (33 84 7) ;多因素分析显示肾动脉明显狭窄与年龄 (>70岁 )、高血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显著相关。在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选择性双侧肾动脉造影安全、可行 ,对准确发现肾动脉狭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评价血清肌酐异常患者肾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连续 91例经双侧肾动脉造影证实有显著肾动脉狭窄 (内径减少 >5 0 % )的病人接受肾动脉支架术治疗 ,包括肌酐异常 (>110 μmol L) 31例 (甲组 )及肌酐正常 6 0例 (乙组 )。记录 2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 ,并测定各例患者术后 12h及术后 3个月血清肌酐值。比较 2组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甲、乙 2组病人肾动脉支架术成功率分别为 97 0 %和 10 0 0 % (P >0 0 5 )。平均随访 (15± 7)个月 ,随访期内甲组术后再入院及肾功能衰竭发生率较乙组明显升高 (2 6 9%比 7 3% ,2 3 1%比 1 8% ,P <0 0 1)。而两组间心绞痛复发及血压改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术前肌酐异常的肾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术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6.
本文对108例首次急性穿壁性心肌梗塞患者(年龄≤70岁)于发病后平均—个月行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并作临床随诊(平均22月)。多因素分析发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100ml,舒张末期容量≥175ml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对预后有明显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7.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尿酸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血清尿酸的关系。方法 :2 13例冠脉内支架术后患者因胸痛复发或医生动员行冠脉造影随访 ,以支架置入段内径狭窄≥ 5 0 %为再狭窄。记录这些患者的冠心病易患因素 ,并测定血清尿酸浓度。结果 :2 13例患者共 2 5 7处病变所置入的支架中 ,支架内再狭窄 87例 (138处病变 ) ,其血清尿酸浓度明显高于无再狭窄患者 (P <0 .0 5 )。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高尿酸血症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1.15 )。结论 :高尿酸血症与冠脉内支架再狭窄明显相关 ,降低血尿酸浓度可能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
目的:前瞻性评价心肌梗死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联合应用血小板Ⅱh/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术后ST段回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141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初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替罗非班组(71例)和对照组(70例)。比较两组基础临床情况、介入治疗结果、急诊PCI术后1小时ST段抬高总和(∑ST)回落、术后90天左心室射血分数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再梗死、心力衰竭、再次血运重建(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死亡]、胸痛复发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急诊PCI术前∑ST及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 2ST回落明显增加[(6.39±3.43)mm比(4.49±2.43)mm,P<0.01],术后90天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死亡、再梗死、心力衰竭、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9.9%比25.7%,P<0.05)和胸痛复发率(7%比20%,P<0.05)均显著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0.59±0.06比0.52±0.06,P<0.01)显著增高。其中替罗非班组心力衰竭发生率(8.50%比22.9%,P<0.05)显著降低,但再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死亡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ST回落和替罗非班治疗(r=0.361,P< 0.01)及术后90天左心室射血分数(r=0.613,P<0.01)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替罗非班治疗是∑ST回落的唯一独立决定因素(P<0.01)。替罗非班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急诊直接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并显著加速ST段回落,显著改善术后90天临床预后和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双侧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策略.方法 46例严重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内径减少> 70%),其中16例接受双侧肾动脉支架术(组Ⅰ),30例仅于狭窄严重侧置入支架(组Ⅱ).记录两组手术成功率,并比较随访结果.结果组Ⅰ和组Ⅱ的造影剂用量分别为(135.4±9.1) mL和(97.5±10.5) mL(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和围手术期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期两组血压改善结果相似,组Ⅰ肾功能衰竭、再次入院和死亡率均高于组Ⅱ,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可能仅需行严重侧肾动脉支架术治疗.  相似文献   
90.
卡托普利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后改善作用李明洲,沈卫峰,张宪,郑爱芳,龚兰生目前,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给药时间仍有争论,对其长期治疗作用尚不清楚。我们旨在探讨AMI开始持续口服卡托普利对患者临床预后的作用。对象及方法首次Q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