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2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小孔节流静压气体轴颈轴承的静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小孔节流静压气体轴颈轴承润滑方程的分析,利用泛函求极值法将二阶偏微分方程降为一阶,采用有限元方法,利用三角单元线性插值函数,简化压力分布方程式的计算,对轴承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了轴承上各点的压力分布和轴承的承载能力和支承刚度,并分析了轴承间隙和偏心率等因素对承载能力和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深潜救生艇适应非平滑对接平台倾角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深潜救生艇援救失事潜艇效能,研究了深潜救生艇适应非平滑对接平台倾角能力.分析了深潜救生艇受力,建立了平衡方程组.推算了特定坐标系下对接平台倾角.通过编程解算平衡方程组,得到了深潜救生艇坐落到对接平台上的能力与海流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海流大小和海流方向对深潜救生艇坐落到对接平台的能力影响大,单纯追求较高横倾能力和纵倾能力意义不大,采用楔形联接环和旋转对接裙可以明显提升深潜救生艇适应非平滑对接平台倾角能力.  相似文献   
73.
介绍了水下绳锯机张力检测装置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且采用ANSYS软件对关键部件导向轴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对检测装置进行了标定,试验表明此装置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4.
两栖仿生机器蟹单足运动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两栖仿生机器蟹的单足运动控制系统。系统采用了基于TMS320LF2407芯片的硬件结构。在VC6.0中编制了上位控制程序,用多项式的方法实现了足尖路径的实时规划。采用了Bang—Bang控制和PID调节相结合的双模控制算法实现位置伺服控制。  相似文献   
75.
弓海霞  孟庆鑫  王立权  张岚 《机械设计》2005,22(3):14-17,37
坡口机是海底输油管道维修的必需工具,它可以在水下和其它环境较恶劣的场合进行工作。根据坡口机的作业过程建立了其机构模型;并且针对坡口机的切削特点分别建立径向进给运动、周向进给运动的数学模型,利用车铣原理的分析方法对坡口机切削原理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利用仿真软件对分析结果做了进一步验证,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76.
镁合金应用的发展趋势及切削加工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镁合金材料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在切削加工过程中防锈、防止切屑燃烧、减小加工变形应采取的技术措施与要点。  相似文献   
77.
并联机床线性运动插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并联机床的线性运动插补问题;提出了对分式细分法以保证刀具转动的匀速性和线性运动误差曲率半径的概念,并将此作为确定插补间距的依据;提出了对驱动轴按函数规律直接控制的方法,以保证并联机床手控运动的高速高精度。  相似文献   
78.
介绍了一种横置六自由度并朕机构的新型水下船体对接装置,分析了在横置工作状态下机构的受力情况和波浪力对装置的影响,通过对实例的数值仿真,验证了此装置能够适用于水下对接的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79.
该文介绍了一种带环隙截流式静压轴承的缓冲伺服液压缸,它既能承受横向的波浪力叉具有缓冲作用。实践证明该装置能广泛适应于水下对接作业的特殊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80.
以“穿地龙”机器人的气动冲击头为背景,研究了其性能测试系统建立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同时设计了采样系统的硬件电路,编制了相关的计算机程序,获得了较理想的测试结果,为进一步进行机器人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