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文化教育   248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创生了极为丰富的原创性教育思想,这些具有历久弥新生命力的原创性教育思想对于丰富中国教育理论,指导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实践曾经发生并正在发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分析其促生因素,挖掘其意义与价值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历史的智慧,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72.
杨昌济的教育思想是教学相长、与时俱进,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完整而科学的体系。其基本点有教育救国论、教育本质论、教育目的论、德育训练论、智育教授论、体育养护论、课程结构论、普及教育论、高等教育论、教师素质论。学习研究杨昌济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3.
21世纪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将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后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面临许多前所未有机遇和挑战,本文试图从观念到理念的聚合上,探讨新时期如何推动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74.
试论邓小平新闻思想的科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经验的集中总结和理论概括,其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5.
池田大作根据他的阅历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惨痛历史的反思,提出教育应当教出"21世纪人",即"世界市民",并认真思考了培养"世界市民"的手段和模式。"世界市民"教育理念强调要突破民族国家或者地域的界限,是对全人类整体发展的关注,具有强烈的"世界性"特征;它的出现反映了人类社会已经从民族国家性认同向全球性认同的转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76.
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廉政建设思想,由于时代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各有不同特点.毛泽东注重思想政治建设,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反腐败斗争;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侧重民主、法制建设,走以洁治腐之路;江泽民采取标本兼治战略,尤其重视制度建设,依靠体制创新铲除腐败.  相似文献   
77.
邓小平的法制思想丰富精深,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加快立法工作,逐步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思想;严格执法,保证宪法和各项法律的贯彻落实的思想;建设一支“执法公正、品德合格”的高素质的政法队伍的思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并存的法律思想;通过法制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的思想。  相似文献   
78.
所谓办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办学的基本信念,指人们对自己学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办学理念对办好一所学校至关重要,"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乃是暨华中学的办学理念.对校外,它是一面彰显办学特色的旗帜;对校内,它是一个统一思想、引领行动的纲领.文章拟就办学理念作初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暨华中学办学实践,针对办学实践中的问题,交流一点办学理念的探索体会.  相似文献   
79.
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贯串了20世纪50年代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过程。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是20世纪30、40年代非常有影响的儿童教育理论,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之一受到批判。面对不断的反复批判,陈鹤琴不得不清理、反思、检讨自己的“活教育”理论。“活教育”理论虽存在理论上的因袭杜威主义的局限和实践上的形式主义缺点,但是,它提出的人的现代化命题、尊重儿童主体性、培育儿童个性等主张,仍然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80.
以教化权力之争为视角,探讨了儒家教化思想何以从潜伏走向独尊,以及如何植根本土社会而直面异教挑 战,由冲突而融合,不断调适和更新自己的理论形态,从而保证了其主流教化地位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