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44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In case of a tunnel fire, toxic gas and smoke particles released are the most fatal contamina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supply fresh air from the upwind side to provide a clean and safe environment upstream from the fire source for people evacuation. Thus, the critical longitudinal wind velocity for arresting fire induced upwind gas and smoke dispersion is a key criteria for tunnel safety design. Former studies and thus, the models built for estimating the critical wind velocity are all arbitrarily assuming that the fire takes place at the centre of the tunnel. However, in many real cases in road tunnels, the fire originates near the sidewall. The critical velocity of a near-wall fire should be different with that of a free-standing central fire due to their different plume entrainment proces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FD simulation were performed in this paper to estimate the critical velocity for the fire near the sidewall.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fire originates near the sidewall, it needs larger critical velocity to arrest the upwind gas and smoke dispersion than when fire at the centre. The ratio of critical velocity of a near-wall fire to that of a central fire was ideally estimated to be 1.26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ults by CFD modelling showed that the ratio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ire size till near to unity. The ratio by CFD modelling was about 1.18 for a 500kW small fire, being near to and a bit lower than the theoretically estimated value of 1.26. However, the former models, including those of Thomas (1958, 1968), Dangizer and Kenndey (1982), Oka and Atkinson (1995), Wu and Barker (2000) and Kunsch (1999, 2002), underestimated the critical velocity needed for a fire near the tunnel sidewall.  相似文献   
52.
利用空气预热器回收低效锅炉烟气的热能,加热助燃空气,可以强化燃烧,降低灰尘污染,提高锅炉热效率,是低效锅炉技术改造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3.
为了提高激光武器抗烟幕干扰的能力,通过利用相关理论进行推导和计算,分别得出施放烟幕前后目标表面光斑尺寸的大小与探测器接收到的来自目标的激光功率以及烟幕干扰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模拟烟幕对激光武器的干扰效果评估。验证了理论推导和计算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研究表明,光束的半径越小,能量越集中,烟幕对激光武器的干扰效果越差,激光武器的抗干扰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54.
常磊  王迪军 《制冷》2005,24(4):54-57
本文在分析地铁站台火灾特点、乘客疏散特点、烟气扩散规律、现行<地铁设计规范>和结合广州市公安消防局对广州地铁近年来建设过程中防排烟系统设计审查、试验的经验上,总结提出了适合地铁车站站台火灾烟气控制排除新模式,并在相关城市地铁设计中进行了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5.
为提高气相色谱法测定卷烟烟气中烟碱含量的准确性,依据行业标准YC/T156-2001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发现标准品配置方法、纯度是主要影响因素。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用直接称重法制作标准工作曲线,采用校正标样的气相色谱法测定卷烟烟气中的烟碱。结果表明,改进后方法的准确度高、检测结果稳定,监测卷烟的测定结果与标定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6.
李修昌  段锦  祝勇  肖博 《计算机科学》2016,43(Z11):190-192
烟雾在大规模战场仿真和复杂环境仿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研究烟雾仿真具有重大意义。提出用广义极小残差算法(GMRES)来求解烟雾仿真中的N-S方程。首先给出GMRES算法的计算原理;其次用GMRES算法对烟雾仿真N-S方程进行求解,并对求解结果进行收敛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GMRES算法可以对烟雾仿真N-S方程进行求解,结果收敛;最后运用GMRES算法通过计算机技术对烟雾进行可视化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GMRES求解算法的烟雾仿真效果比较真实,基本符合现实中的烟雾。  相似文献   
57.
用两层分类算法进行视频烟雾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视频烟雾检测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概率的两层最近邻自适应度量分类算法(PTLNN)来进行烟雾检测.该算法以最小化平均绝对误差为原则,结合AdaBoost和KNN算法的优势,充分考虑局部和全局的样本分布,能明显提升分类精度.采用离散余弦变换(DCT)和离散小波变换(DWT)两种方式对烟雾特征进行提取,并验证算法性能.通过与传统算法的对比实验发现,采用离散余弦变换并结合PTLNN算法在视频烟雾检测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既满足实时性要求又提高了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58.
张家港大厦是高层全封闭的四星级宾馆 ,设有完备的智能空调系统。大厦由3台螺杆冷水机组提供冷源 ;由3台燃油蒸汽锅炉提供热源 ,考虑到突发事故检修的要求 ,循环水泵采用并联系统。一到四层的大空间采用定风量空调系统 ;标准层采用新风机组加风机盘管空调系统。在防排烟设计中 ,根据国内外消防的经验和教训 ,大厦的消防电梯井采用加压防烟的设施。空调系统由大厦的BAS系统统一控制。本文最后总结了大厦的运行调试经验  相似文献   
59.
本文主要从硬件电路、总线通讯接口、火灾报警算法和软件设计等方面较系统地介绍了光电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智能化设计过程,提出了一种新总线通信协议和火灾报警判据。  相似文献   
60.
高大开放式空间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是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新兴和难点领域。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高大空间建筑火灾探测存在的烟雾分层、烟雾稀释等问题,比较了极早期火灾探测器与传统火灾探测器的优缺点。论述了高大开放式空间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选用极早期空气采样探测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