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9篇
地球科学   11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AM3.1,对近百年温室气体浓度、全球海表面温度、太阳常数的变化以及火山活动对我国地表气温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全球海表面温度的升高及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导致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升高的部分因素。近百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主要经历了两次年代际振荡并逐渐增温。第一次振荡的冷期为1910年代,随后变暖,1940年代达暖峰期。第二次振荡冷期发生于1950~1960年代,随后变暖,暖峰期发生在1990年代。太阳常数和全球海表面温度的两次振荡是造成这两次振荡主要因素,气温、太阳常数和全球海表面温度均发生了准60年周期的年代际振荡,气温振荡的位相落后于太阳常数和全球海表面温度的位相。20世纪20年代以前及60年代以后火山活动的活跃是导致1910年代和1960~1980年代出现冷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2.
夏季青藏高原热源低频振荡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长江中下游降水资料, 诊断和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旱年1978年、涝年1999年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与降水季节内振荡的关系, 并着重讨论了青藏高原低频热力过程的经、纬向传播, 结果表明:1978年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存在10~20 d周期为主的振荡, 交叉谱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东部热源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在10~20 d频段存在显著相关, 且青藏高原激发的周期为10~20 d的低频振荡热源在纬向上呈现出驻波形式; 1999年夏季青藏高原东部热源存在30~60 d周期为主的振荡, 热源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在30~60 d频段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3.
44.
In this paper, a two-dimensional five-layer primitive equation (P. E.) model is used for numerical experiment with regard to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influenced by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and their medium-range oscill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both the single heating source and the double heating centers can excite a monsoon circulation or a Walker circulation, that the change of vertical heating profile can influence the thickness of the monsoon cell, that the cooling sources over the Arabian Peninsula and the Mid-Pacific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ming a monsoon circulation, that the heating sources over the Bay of Bengal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medium-range oscillation are the main mechanism forming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that a strengthened source might intensify a monsoon circulation while reducing its extent, conversely, the results would be opposite, so the effects of the two heat center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45.
本文应用从卫星观测到的地球向外长波辐射资料所得到的气候学特征与其他资料的结果基本一致,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所得到的前六个分量可分成两类,前三个分量属于稳定型,即它们的年际变化很小,很好地描述了低纬大气环流的季节特征.后三个分量,虽然它们的方差总和才12%,但具有很大的年际变化,是明显的不稳定型,它们较强的距平对流和下沉中心,太多在赤道附近,而且成对出现,这说明环流的异常与低纬沃克环流的强度变化有密切关系.本文之结果再一次证明,对于低纬大气环流的研究,地球向外长波辐射资料是一种很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46.
夏季亚洲地区热带环流的中期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学者对亚洲地区夏季热带大气环流的中期振荡作过研究[1-3]。总的说来,发现了4-5天,14天左右和40-50天三种周期的振荡。  相似文献   
47.
应用谱分析方法,分析了中日亚洲季风观测实验期间所使用的高原自动站冬夏两季气象资料在频域上的特征。结果表明,夏季有6~8d、候、准4d和2~2.4d的振荡周期,冬季还存在12d即准两周的周期,还发现高原上的系统对四川盆地有影响。又用常系数物理系统的分析方法,研究了500hPa高度场对热源分量的响应,发现对于短周期的温度波动,高度场几乎及时加以响应;对于中周期的温度波动,高度场要滞后1~2d才能作出响应  相似文献   
48.
The characteristics of 30-60 day oscillation (hereafter called LFO ) of th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data (OLR) and its relations to the interannual oscillations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daily OLR data for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1979 to December, 1987 and the corresponding monthly SST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LFO the band the interannual oscillations of the SST monthly anomaly (SSTA) interact each other and they all relate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l Nino events closely. Before El Nino event happens, it contributes to the SST's wanning up and to the SST's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called QBO for brevity) and three and half years oscillation (called SO for short) being in warm water phase in the equatorial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 (ECP and EEP) that the LFO in the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EWP) enhances and propagates eastward; When El Nino event takes place, the LFO, SSTA and SSTA's QBO and SO in the EEP interact and strengthen each oth  相似文献   
49.
利用全球模式CCM3嵌套区域模式MM5的方法研究了末次盛冰期海陆分布、植被和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变化对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化的作用。模式结果表明:与现代相比,末次盛冰期东亚地区海陆分布发生的变化造成这一地区冬季减温,夏季增温,这个变化对中国东部近海地区的温度和降水产生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对降水的影响。它使得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减少,由此造成的降水减少占末次盛冰期降水减少的25%—50%。海陆分布的变化对内陆和中国西部地区影响很小。末次盛冰期中国东部地区植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温带和寒带植物南移,热带植物的覆盖范围减少。中国东部地区植被的巨大变化对温度产生了影响,使该地区冬季增温,夏季减温,年平均温度变化不大。末次盛冰期全球气候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变化。它使得中国地区的温度和降水产生显著变化,这个变化造成中国地区温度降低,并且决定了温度变化的主要分布和变化特征,东北地区是中国末次盛冰期降温最大的地区,青藏高原的降温超过同纬度的东部地区等。同时,大尺度背景场的变化还控制着降水的变化,末次盛冰期中国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降水的变化几乎完全是背景场变化引起的,其对华北和华东地区降水的影响大约为50%—75%。综合我们研究的影响末次盛冰期中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因子,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海陆分布变化、植被变化、CO2浓度变化和地球轨道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50.
ENVIRONMENTANDCLIMATECHANGEINCHINA¥ZhouXiuji(周秀骥),ChenLongxun(陈隆勋),LiWeiliang(李维亮)andLiXiaowen(李晓文)ENVIRONMENTANDCLIMATECHA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