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72篇
  免费   1191篇
  国内免费   2128篇
医药卫生   30191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397篇
  2022年   370篇
  2021年   466篇
  2020年   524篇
  2019年   489篇
  2018年   274篇
  2017年   490篇
  2016年   576篇
  2015年   697篇
  2014年   1131篇
  2013年   1099篇
  2012年   1640篇
  2011年   1884篇
  2010年   1739篇
  2009年   1708篇
  2008年   1718篇
  2007年   1679篇
  2006年   1720篇
  2005年   1763篇
  2004年   1502篇
  2003年   1389篇
  2002年   1117篇
  2001年   834篇
  2000年   767篇
  1999年   638篇
  1998年   540篇
  1997年   529篇
  1996年   461篇
  1995年   423篇
  1994年   348篇
  1993年   261篇
  1992年   236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37篇
  1989年   192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4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4):1308-1313
[目的]了解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内及脑脊液中IL-6、IL-1β及TNF-α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将152只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采用Allen打击法造模,分别于造模后2、4、6、8、12、24、36、48、72 h取大鼠损伤区脊髓及脑脊液,利用ELISA及Real-time PCR检测并比较两者中炎性因子的浓度变化。[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IL-6、IL-1β、TNF-α均在脊髓中表达迅速升高,IL-6、IL-1β在4 h即达到高峰,而TNF-α在2 h即达到高峰。IL-6、IL-1β、TNF-α在脑脊液中表达相对较迟,但在6 h也已能检测出,IL-6、IL-1至24 h达到高峰,TNF-α12 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结论]脊髓损伤后脑脊液中炎性因子出现时间及到达高峰时间较损伤脊髓区稍晚,但趋势基本相仿,脑脊液炎性因子的研究可以基本反映脊髓炎性因子情况。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索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于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诊治73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应用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观察本组患者摆位误差。结果本组患者摆位左右方向误差为(0.172±0.155)cm、头脚方向误差为(0.200±0.182)cm、腹背方向误差为(0.193±0.170)cm,均较小。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技术在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中具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摆位误差小,可保证治疗精度。  相似文献   
44.
<正>患者,女,66岁,因发作性左侧胸痛2个月余入住我院骨科。缘于入院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侧胸痛,伴左侧腋窝、左上肢放射痛,每次持续约30 min症状可好转,就诊我院。门诊行全脊柱MR平扫检查:(1)C_7~T_1节段脊髓内异常信号,建议增强扫描;(2)T_(6/7)、T_(7/8)椎间盘膨隆;(3)T_(6~8)邻近椎体面异常信号,考虑终板炎;(4)胸椎退行性变、T_(3/4)水平黄韧带轻度增厚。胸椎MR增强提示C_7~T_1节段脊髓内异常信号,考虑星型细胞瘤。入院后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情况:意识清醒,言语正常,对答切题,定向力、计  相似文献   
45.
46.
摘要 目的 分析温针灸辅助预防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并提出标准化治疗流程及对蛋白C抗凝系统的影响。方法 连续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入我院诊断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共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温针灸治疗,10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比较两组DVT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日,彩超评估治疗前后静脉血流速度及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5天、10天和20天血浆蛋白C抗凝系统指标包括蛋白C(PC)、活化蛋白C(APC)、总蛋白S(TPS)、游离蛋白S(FPS)含量以及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观察组DVT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日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静脉血流速度均较前加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5天、10天和20天血浆APC和FP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辅助预防脊髓损伤后下肢DVT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提高蛋白C抗凝系统的活性。 关键词:温针灸;创伤性脊髓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蛋白C抗凝系统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究使用小动物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PET)/计算机断层成像(CT)技术诊断大鼠神经根撕脱导致的脊髓损伤的程度。方法对正常SD大鼠,通过尾静脉或腹腔注射不同剂量18F-FDG,筛选最优注射方式及剂量;随后,建立SD大鼠右侧全臂丛根性撕脱模型(BPRA组)并以假手术大鼠为对照组,对术后2周大鼠进行18F-FDG-micro-PET-CT成像检测,计算脊髓节段每克组织放射性占注入量的百分比(%ID/g),比较BPRA和假手术组大鼠C5~T1脊髓组织18F-FDG摄取差异。结果尾静脉注射1μCi/g的示踪剂18F-FDG,40 min后进行micro-PET-CT扫描其效果最佳;假手术组大鼠下颈段脊髓节段18F-FDG摄取均匀,而右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术后2周,BPRA模型组颈段脊髓18F-FDG摄取高亮范围增大,脊髓C5~C8、T1节段18F-FDG摄取率(%ID/g)为0.69±0.04与假手术组(0.60±0.02)比显著增加(P0.05)。结论尾静脉注射18F-FDG 1μCi/g联合micro-PET-CT成像技术能够监测臂丛撕脱伤后在体的脊髓组织的病理反应所引起的局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代谢变化,为该病的基础研究提供工具及临床病程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0):1888-1891
[目的]建立标准的Nestin-LacZ转基因小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及评价体系。[方法]采用NestinLac Z转基因小鼠18只,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2个,对照组1个。2个实验组均采用自行研制的啮齿类动物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器,质量为10 g的打击棒,A实验组用接触直径为2.0 mm的打击棒杆头压迫,压迫时间为3 min(A组,6例);B实验组按照实验设定的高度10.0 mm实施打击(B组,6例);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不打击(C组,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2、3、4、5、6周进行转基因小鼠BBB运动评分,取出脊髓组织后,行脊髓组织HE染色。[结果]Nestin-LacZ转基因小鼠不同的脊髓损伤模型在各个时间点上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脊髓损伤造模术后2周,后肢功能开始恢复,而B组至术后6周均无后肢功能恢复,对照组无功能障碍。[结论]啮齿类动物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器采用持续慢性压迫脊髓可成功建立Nestin-Lac Z转基因小鼠稳定、理想的急性脊髓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49.
[目的]采用EDC(碳化二亚胺)交联结合化学萃取法制备脱细胞脊髓支架,探讨脱细胞脊髓支架制备效率,分析支架的生物学特性,观察支架能否保留细胞外基质黏多糖成分。[方法]采用EDC交联结合化学萃取法(液氮结合42℃恒温水浴反复冻融6次+1%Triton X-100+1%脱氧胆酸钠+EDC交联+液氮结合42℃恒温水浴反复冻融6次+1%Triton X-100+1%脱氧胆酸钠)处理正常脊髓20根,得到脱细胞脊髓支架(支架组);对照于正常大鼠脊髓组织(对照组)。通过HE染色检验支架组脱细胞效果,统计脱细胞脊髓支架的等级评分"优"、"良"、"一般"、"差"的百分比;选取HE染色脱细胞彻底、评分为"优"的脊髓支架,DAPI染色验证其内部细胞残留情况的等级评分是否一致为"优";通过电镜扫描观察两组内部三维结构并分析其孔径;分析脊髓组织脱细胞处理前后的含水率、孔隙率、抗酶解性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两组材料细胞外基质中黏多糖分布情况。[结果]支架组通过HE染色观察到脱细胞彻底、评分为"优"的百分比为80%;HE染色观察评分为"优"支架经DAPI染色验证其内部细胞残留量评分也为"优";其三维结构完整,其孔径均值为9.07μm;含水率为(228.14±19.39)%;孔隙率为(71.82±2.10)%;在胰酶中,第20 h的酶解率平均为(35.904±1.911)%;免疫组化分析鉴定细胞外基质中包含一定的黏多糖。对照组中正常脊髓经HE染色和DAPI染色观察到大量细胞;三维网孔状结构,孔径均值为40.7μm;含水率和孔隙率分别为(109.32±12.44)%和(61.18±4.19)%;在胰酶中,第20 h的酶解率平均为(25.704±1.030)%;细胞外基质中包含大量的黏多糖成分。[结论]EDC交联结合化学萃取法制备的支架脱细胞彻底、制备效率高,具有三维网状结构、良好的含水率、空隙率、抗酶解性,一定程度上保留细胞外基质中黏多糖成分,符合组织工程学支架制备要求,为脊髓支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YHWD)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气虚血瘀 证的疗效,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气虚血瘀组、BYHWD 组、BMSCs组、BYHWD+BMSCs组,每组24只。制作SCI气虚血瘀证复合动物模型,并分别予以BYHWD、 BMSCs或BYHWD+BMSCs治疗28 d。治疗前、治疗后1 d、14 d、28 d通过自发性直立探究行为观察前肢运 动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后28 d,ELISA法检测脊髓损伤局部cAMP浓度,HE染色观察损伤局部轴突形态,免 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损伤局部RhoA、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结 果:治疗后,BYHWD 组、BMSCs 组和 BYHWD+BMSCs 组大鼠的前肢使用率均高于气虚血瘀组,脊髓 cAMP 含量均高于气虚血瘀组(均 P<0.01),且 BYHWD+BMSCs 组高于 BYHWD 组和 BMSCs 组(均 P< 0.05 或 P<0.01)。HE 染色显示气虚血瘀组、BMSCs 组脊髓右后外侧索轴突水肿或缺失,髓鞘排列散乱; BYHWD组、BYHWD+BMSCs组脊髓损伤程度减轻。与气虚血瘀组相比,BYHWD组、BYHWD+BMSCs组 NGF、BDNF阳性表达升高,BMSCs组BDNF阳性表达升高,RhoA表达下降(P<0.05或P<0.01);且BYHWD+BMSCs组BDNF表达水平高于BYHWD组和BMSCs组(P<0.05),RhoA表达水平低于BYHWD组和 BMSCs组(P<0.05)。结论:BYHWD联合BMSCs移植对保护SCI气虚血瘀证脊髓局部轴突、改善前肢运 动功能可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局部微环境cAMP浓度,抑制RhoA表达,上调 NGF、BDNF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