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18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8 毫秒
31.
光流场算法中优化图像梯度数据可信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梯度方法的光流场算法中,迭代次数需要足够大才能使运动物体边界数据扩散到灰度平坦的区域,计算量大,精度不高。在光流迭代方程中,梯度数据的精确度与可信度对光流计算的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对这一问题,应用Hessian矩阵判别、高斯滤波标准差修正、均值模板修正和多帧图像对比等四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图像梯度数据,并不断修正,以提高梯度数据的可信度。这些方法通过防止运动物体边界梯度数据向邻域内盲目扩散,增加扩散的方向性,从而提高光流场计算精度和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32.
摘要:对粗晶201LN奥氏体不锈钢采用60%冷变形结合700℃退火120s工艺制备超细晶奥氏体不锈钢,研究晶粒细化对奥氏体不锈钢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粗晶和超细晶奥氏体钢进行了组织表征,并使用万能试验机测试20和650℃环境下力学性能。结果显示粗晶奥氏体不锈钢经过冷变形结合退火工艺处理,平均晶粒尺寸由18μm细化为0.9μm,屈服强度由383MPa提高到704MPa,而伸长率由63.8%下降到46.3%,表明晶粒细化能有效提高奥氏体不锈钢屈服强度的同时较小损害塑性,TEM证实其形变机制均为形变诱导马氏体和孪生协同作用。当温度由20℃提高到650℃时,粗晶奥氏体不锈钢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下降到180MPa和28.1%,超细晶奥氏体不锈钢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384MPa和24.2%。这表明在650℃高温环境下细晶强化作用仍然有效,粗晶和超细晶奥氏体不锈钢也有较好的塑性,其形变机制分别变为位错滑移和位错滑移+层错+孪生。  相似文献   
33.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碳贝氏体钢的强塑性能,研究残余奥氏体的形态及分布对中碳贝氏体钢强塑积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技术对不同试样的显微组织进行观测对比,利用X射线衍射测试技术(XRD)对试样的组织含量进行检测,利用拉伸试验对试样的力学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Al部分取代Si能够加速贝氏体相变过程,有效细化贝氏体板条尺寸和残余奥氏体尺寸,提升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促使形成更稳定的尺寸更小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推迟试样颈缩的发生,试样伸长率有大幅度的提升。其中,300 ℃等温淬火8 h工艺条件下,0.26Si-1.1Al试样的强塑积提升至30 GPa·%级别。  相似文献   
34.
郑花  胡锋  柯睿  吴开明 《金属热处理》2020,45(9):203-209
对Si含量分别为0.3%和1.5%(质量分数)的中碳试验钢进行低温贝氏体热处理,研究了Si对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Si含量的试验钢的微观组织有较大的差别,其中0.3%Si试样的显微组织主要为贝氏体铁素体束,M/A岛以及大量的渗碳体析出,1.5%Si试样的显微组织主要为贝氏体铁素体束和M/A岛。1.5%Si试样的硬度和冲击性能较0.3%Si试样高,高的硬度主要是固溶强化和细晶强化的作用;高的冲击韧性主要是添加的适量Si可以抑制渗碳体的析出,从而提高残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及其碳含量,进而产生较为明显的TRIP效应。  相似文献   
35.
摘要:对150mm超厚07MnCrMoVR水电钢的组织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验钢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察,采用拉伸试验机和低温冲击韧性试验机对试验钢力学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试验钢经第一次完全淬火和第二次两相区亚温临界淬火后近表面组织转变为板条马氏体和未熔铁素体相间出现,厚度1/4处和厚度1/2处组织转变为贝氏体+铁素体组织,高温回火后近表面转变为回火索氏体组织,厚度1/4处和厚度1/2处组织转变为回火贝氏体+铁素体+大量碳化物。  相似文献   
36.
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07MnCrMoR水电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原位观察,并对其静态CCT曲线进行了测定,利用淬火机和热处理炉对38 mm厚的试验钢进行了淬火和回火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钢在1200℃以下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趋势不明显;当冷却速率为0.05~0.25℃/s时,试验钢的组织转变为多边形铁素体+珠光体,冷却速率为0.5~20℃/s时转变为贝氏体组织,冷却速率为20~50℃/s时转变为马氏体组织;930℃淬火后,试验钢的组织转变为板条贝氏体+马氏体,600℃回火后转变为铁素体+回火贝氏体,大量的碳化物在铁素体基体上析出,其屈服强度为602 MPa,抗拉强度为713 MPa,-20℃低温冲击吸收能量为259 J,力学性能高于国家标准的要求,为最佳的调质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37.
采用高碳和中碳低温贝氏体转变工艺(0.95C钢为200℃等温10 d,0.30C钢为320℃等温1 d)研究了残留奥氏体对微纳结构钢塑韧性的影响,对不同试样的显微组织、各相体积分数、伸长率和冲击韧性进行观察、检测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中碳钢贝氏体转变的塑韧性明显高于高碳钢贝氏体转变,主要原因是中碳钢贝氏体转变中存在一定的亚微米级薄膜状残留奥氏体,在拉伸或冲击过程中引起的残留奥氏体的塑性变形,使断裂的能量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样品的塑韧性。  相似文献   
38.
胡锋 《鞍钢技术》2015,(3):58-62
针对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能源动力中心动力煤消耗量大、烟气排放超标等问题,通过优化燃料结构、加强运行调整、多烧煤气、压缩煤耗,高炉煤气放散率由1.25%下降至0.31%,每天增加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烧量分别为34.1、16.9、2.9万m3.在平均每天减少180 t动力煤消耗的情况下,不仅满足了高炉等用户的生产需求,而且日发电量仅减少7.05万kW·h,经济效益显著,同时也有效利用了二次能源.  相似文献   
39.
主要阐述了Ni-Zn软磁铁氧体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介绍了制备方法、烧结工艺、主成分配方和添加剂对Ni-Zn软磁铁氧体性能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烧结工艺是制备高性能铁氧体材料的关键,主成分配方是影响铁氧体材料性能的决定性因素,添加剂是改善和提高铁氧体材料性能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0.
还原工序是硅热法炼镁的最大能耗和排放工序,其主要工艺影响因素包括配料、真空系统、燃烧加热技术、还原罐寿命、还原炉结构以及镁还原渣处理。分别分析了各工艺因素对炼镁能耗和排放的影响机理,重点综述了还原工序节能减排技术的最新研发进展及其应用现状,最后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1)采用微机配料;(2)在机械泵前加水环泵或利用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