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7篇
  免费   286篇
  国内免费   203篇
医药卫生   456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93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20篇
  2008年   256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骨筋膜间隔区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而造成的一种早期综合征。由于大血管损伤,组织缺血时间过长,引起反应性水肿,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如不能早期了解筋膜室的压力,常常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我们采用Whiteside法对12例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测定,旨在为临床护理及手术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2.
近来我们对休克性肺炎患者,除采取综合治疗外,对6例伴有少尿者选用甘露醇收到满意效果。本组6例为1988~1989年住本科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22~65岁。进院时血压不能测及3例,其中2例休克时间不详,1例休克时间已8小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吻合浅静脉的游离前臂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对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12例患者,应用游离前臂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将穿支血管及其伴行静脉与受区动、静脉吻合,同时将皮瓣的皮下浅静脉与受区近端静脉吻合,观察其疗效.结果 术后12例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静脉危象,随访3~ 2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及厚薄较满意,手指伸、屈功能恢复较满意.3例吻合神经者,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5~7mm.结论 吻合浅静脉的前臂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减少静脉危象的发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4.
目的 通过研究前臂背侧部穿支来源、数量、起始、管径、长度、变异情况,为前臂背侧部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新鲜成人标本10具,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另有20侧上肢标本经腋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动脉造影标本行CT扫描后,对前臂穿支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对前臂标本进行层次解剖.主要观测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外径、蒂长及与肱骨外上髁距离等.穿支分布面积应用Scion Image进行测量. 结果 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中上段发出(5±2)支穿支供应皮肤.每个穿支斜行0.8~2.7 cm,穿过肌间隙后入皮下,蒂长(2.5±0.2)cm,穿支平均外径(0.5±0.1 )mm,单穿支供血面积为( 22.0±15.0)cm2.骨间前动脉背侧皮穿支主要分布于前臂远侧1/3段和腕背部,平均直径0.8 mm. 结论 以骨间后动脉穿支为蒂的游离穿支皮瓣,以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为蒂的转位穿支皮瓣,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5.
目的了解不同层级护士对护理缺陷原因的认知盲点,以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不同层级护士对缺陷原因的认知。结果不同层级护士对缺陷的主、客观原因认知不同,对经验不足、沟通、加班、三基三严培训等缺陷原因的认知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层级护士对缺陷原因的认知均存在不足和盲点,应采取针对措施,杜绝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振动排痰疗法是帮助肺部感染患者起到痰液松动利于咳出,改善通气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加强对振动排痰仪使用的护理规范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差异确定体位、振动频率、振动方法、每次振动时间和下一次间隔的时间,减少了不适症状的出现,确保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7.
18F-FDG PET/CT综合分析法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用CT良性征象校正FDG假阳性的PET/CT综合分析方法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胰腺原发良恶性疾患40例,其中胰腺癌27例(手术6例,临床随访21例),急、慢性胰腺炎13例(腹腔镜2例,临床随访11例)。分别用单纯SUV测量法和PET与CT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法分析,比较两种方法诊断胰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SUV测量法以病灶SUVmax值大于2.5为恶性病变诊断指征,反之为良性。PET/CT综合分析法以PET为主导,CT具有否决权,利用PET/CT融合图像的精确对位,当浓聚热点相应CT表现为明显的良性病变征象时,无论FDG浓聚程度如何,均诊断为良性病变。结果综合分析法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都是100%;单纯SUV测量法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3%、76.9%、90.0%。结论CT的良性征象,尤其是炎性渗出征象,对FDG假阳性有校正作用,通过这种校正能够提高PET/CT在胰腺癌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观察正常人及失语症患者弓状束结构特点,探讨弓状束功能解剖学结构基础及其在语言功能障碍康复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资料的收集和磁共振扫描及分析于2003-11/2005-02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中心完成。选择正常人20例,失语症患者48例,其中Broca失语30例,Wernicke失语13例,传导性失语5例。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 Trio 2003T磁共振仪及工作站完成全脑的数据收集和后处理,观察弓状纤维束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FA)值及纤维束的数量。结果:68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人:弓状束左右侧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个体间的纤维束数量有差异;纤维束平均向异性值左侧高于右侧(P<0.05)。②Broca失语者:弓状束左侧的纤维束数量及纤维束平均FA均较右侧减少(P<0.05),左侧弓状束的平均FA较正常人组减少(P<0.05),其弓状束改变主要是前端纤维束完整性破坏和移位。③Wernicke失语者:弓状束的纤维束数量及纤维束平均FA均较正常人组减少(P<0.05),其弓状束有不同程度损伤,主要是中后部的损伤明显。④传导性失语者:弓状束的损伤主要以功能偏利侧的中部为主,其前、中和后的FA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5)。结论:①弓状束是联系Broca区及Wernicke区间重要联合纤维束,在语言功能的完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个体间存在左右侧的数量及结构的差异。②失语症弓状束均有不同程度损伤,损伤部位与失语类型有关,同时弓状束损伤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医疗机构的德国小蠊体表带菌状况,为医疗机构的蟑螂防治和院内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工诱捕法获得德国小蠊。对送检的样本进行分类纯化培养,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种属鉴定。结果医疗机构不同部门捕获的德国小蠊带菌检出率为100.00%;不同部门细菌菌落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病房、门诊、药房、检验科、血透室和手术室;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在各个部门均有检出,检出率为100.00%;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42.55%和40.43%;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最低,均为6.83%。结论德国小蠊作为传播感染的重要媒介生物应引起重视,医疗机构应加大蟑螂的监测和防治力度,降低媒介生物传播院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在晚期胃癌病情评估及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凝固底物发色法和直接法测定112例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前及4周期化疗结束后血浆D-二聚体和HDL水平,分析两者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及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年龄及性别无关,但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有无远处转移相关;T3~4病变和远处转移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DL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浸润深度无关,但与远处转移相关;远处转移患者的HDL水平明显降低(P<0.01)。有效组化疗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P<0.01),HDL水平明显升高(P<0.01)。化疗无效组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HDL明显降低(P<0.01)。结论晚期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可为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