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30篇
医药卫生   59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脑伤泰对血管性痴呆大鼠P300与海马突触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大鼠P300与海马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在活血化瘀中药脑伤泰作用下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用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200±10)g,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治疗组,每组37只,其中行为学训练每组7只,P300测定每组5只,免疫组化测定每个时象点5只。采用Pulsinlli-4血管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采用主动回避反应测定行为学变化,脑诱发电位仪测定P300潜伏期,免疫组化法行海马突触素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测定其光密度值统计分析。结果模型组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下降,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下降,治疗组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下降,P300延长,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下降,但在术后8周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恢复,P300缩短,海马SYN光密度值明显上升。结论血管性痴呆大鼠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明显下降,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海马SYN水平明显下降,脑伤泰提高VD大鼠主动回避反应正确率,缩短P300潜伏期,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突触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和总结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儿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常规检查后,筛选适合干细胞治疗的小儿脑瘫患儿20例,每周1次,共4次为1个疗程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其中有3例采用亲缘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方法在局麻下行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每次2~4ml(细胞数1×107),同时每次地塞米松2mg壶入,静脉回输16~18ml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混悬液,配合康复功能锻炼。治疗后辅助常规神经营养药物和物理康复治疗,随访6个月。应用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SS肌张力评定)和SPSS对术前与治疗后6个月进行评估,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后WeeFIM总分(67.850±32.590、78.650±32.658,t=-8.488、P〈0.05)、自理能力(22.100±10.809、26.650±11.180,t=-8.065、P〈0.05)、转移(12.550±5.539、15.100±5.609,t=-4.677、P〈0.05)、行走(8.950±3.532、11.450±3.410,t=-11.180、P〈0.05)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可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儿童上尿路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上尿路结石患儿51例,平均年龄5.6岁,均为14岁以下.其中肾结石41例,结石平均大小16.8 mm(11~28 mm),输尿管结石10例,结石平均大小11.5 mm(10~16 mm).全部病例使用全身麻醉下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术后行超声或X线摄片观察疗效,术后随访2~20个月.结果 51例患儿中,单通道取石49例(96%),双通道取石2例(3%).一期取石46例(90%),二期取石5例(9%).结石排尽率96%(49/51).平均手术时间85.5 min.一期取净结石者住院时间7~10 d,平均8 d.术中操作鞘脱出腹膜后渗液1例,置腹膜后引流管后渗液消失.术后发热4例(7%);1例(2%)术后大出血予输血及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后治愈.4例残石患儿,2例二期行原窦道或再次穿刺取石取净;1例一期取石术后ESWL治疗仍有残石,1例一期取石术后出血放弃再次取石.全部病例术后半年复查彩超,49例肾积水消失,2例重度肾积水转为轻度肾积水,手术肾脏未见缩小.结论 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并发症少,净石率高,可重复取石,是治疗儿童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4.
猪颈动脉MSCTA与DSA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猪全程颈动脉MSCT血管成像与DSA成像的检查方法和图像质量,评价MSCT在颈动脉检查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用中科院实验动物猪10头,分别作颈动脉MSCTA和DSA后,人工建立颈动脉血管腔内和腔外血管狭窄模型,再做MSCTA和DSA检查。MSCTA扫描层厚选用1.3mm层厚组,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和容积显示两种成像方法。从两种检查方法的风险性、对诊断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根据显示血管的整体性、颈动脉血管的边缘情况、颈动脉的密度和分支级别显示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用盲法评价。结果在颈动脉起始段的显示、血管整体性、任意角度观察以及受血流影响等方面,MSCTA优于DSA;在血管边缘以及分支血管光滑度等方面,MSCTA不如DSA。结论MSCTA血管密度均匀,可以多角度观察和分析血管;辅助以横断面图像,对血管壁及血管腔外病变有意义。  相似文献   
35.
分析 30例原发性创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和发生机制。结果 30例外伤早期即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眼内 (外 )肌麻痹。随访 19例 ,完全恢复率 0 .5 % (1/ 19) ,眼睑下垂恢复率 6 3% (12 / 19) ,眼外肌恢复率37% (7/ 19) ,眼内肌恢复率 2 1% (4/ 19)。其发生机制主要为受伤时脑干上下方向移动所致 ,眼窝内损伤较少 ,中脑损害罕见。多伴有颅骨骨折和外伤性SAH ,可合并其它颅神经损伤。治疗无特殊方法 ,恢复困难。  相似文献   
36.
动态增强CT和MRI诊断乳头状肾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生物学行为、血液动力学特征、病理等及其相关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13例,术前行CT平扫及皮髄交界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注射流率3~4ml/s,2例同时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3例中肿瘤位于右侧5例,左侧8例;呈圆形或椭圆形7例,分叶结节状或不规则形6例,其中呈边缘结节状突起5例、不规则形1例;直径1.5~9.0cm,平均4.7cm;肿瘤密度均匀4例,不均匀9例,所有肿瘤境界清楚。肿瘤平扫CT值18.3~35.9HU,平均26.3HU;动态增强皮髓交界期CT值27.9~57.1HU,平均36.2HU;实质期CT值34.8~71.0HU,平均48.6HU。实质期肿瘤境界最清楚,坏死囊变区不强化。2例行MRI检查,T1WI示肿瘤呈低~中等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MR动态增强特点与CT相似。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动态CT扫描和MRI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7.
周建军 《护理研究》2008,22(10):907-907
1989年Campau[1]首先报道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近年来这项技术在我国已普遍开展[2,3].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休息、吸氧以及应用改善心肌细胞营养与代谢药物等西医治疗;治疗组2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助给予中药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升高(P〈0.01),心率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心肌酶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中药辅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9.
慢性肥厚性鼻炎(chronic hypertrophic rhinitis)为鼻黏膜、黏膜下层及鼻甲骨的增生肥厚性改变。一般由慢性单纯性鼻炎发展而来。黏膜上皮纤毛脱落,变为复层立方上皮,黏膜下层由水肿继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而使黏膜肥厚,久之,可呈桑椹状或息肉样变,骨膜及骨组织增生,鼻甲骨骨质也可呈肥大改变。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究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医院诊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29例。对照组接受化疗治疗,观察组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缓解率为75.86%,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 (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D4+、CD8+、CD4+/CD8+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