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社会科学   5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张雪娇 《学术研究》2012,(4):22-26,33
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首先要弄清楚主体问题,即由谁来推动和实现的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大众化的主体无疑是人民群众,但这一观点却与人们曾长期确认的"灌输论"格格不入,相互抵触。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有关论述的考订和解析,我们认为,"灌输论"不仅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而且还与他们的一贯思想严重冲突。列宁虽然赞同并提出过"灌输论",但他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中提出来的,并非其一贯的思想,不具有普遍性意义。要在"大众化"中真正树立大众主体观,就必须走出"灌输论"的窠臼,在实践过程中大力提高群众自身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水平。  相似文献   
32.
随着当代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研究的进展,有关独立灵魂实体的假说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摒弃,精神日益被领受为身体的活动和功能。从这种身心观的角度看,审美的主体只能是身体,美学研究也应该以身体主体论取代精神主体论,从身体主体出发重构完整的审美过程。身体-主体是实在者,实在者能够直接与其他实在者打交道,建构起以自己为中心和枢纽的世界,这是身体-主体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优越性。在组建世界过程中,身体-主体扮演着三种角色:(1)作为筹划者的身体-主体;(2)作为中心-枢纽的身体-主体;(3)作为原始尺度的身体-主体。这三种角色使身体-主体不断以总体蓝图和它所涵括的理想意象为依据审视、评估、鉴赏现实之象。如果现实之象符合理想意象,那么,身体-主体就有可能产生审美愉悦。不过,任何实在者都在宇宙中占据着独一的位置,皆具有仅属于自己的本体论规定性,均非身体-主体可以任意支配的质料,所以,要成功地与其他实在者结缘,人必须在试图同化它们时顺应其自立品格,最终把主体和对象两方面的片面性取消掉。由此可见,具体的审美过程总是从属于身体-主体与其他实在者复杂的联合与博弈,展开为包括重构、评估、认同、顺应在内的复杂操作。  相似文献   
3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权主体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人权批判为归旨的人权观的重要理论支撑.缺失这一支点,资本主义人权的本质就不得而知,对资本主义人权的批判就犹如无源之水,马克思恩格斯人权观自身的理论建构也成为悬浮于现实之上的空中楼阁.然而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从人权主体方面揭示资本主义人权的本质得益于他们对人权主体向度的开拓.双重向度的划归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人权主体认知上的内在逻辑和对资本主义人权本质的真实批判.  相似文献   
34.
人性研究是运用一定思维方式展开的关于人的哲学研究。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既有的人性研究有两个历史类型:一是运用经验思维形成的发生论的人性观,是把人生之初具有的规定性当成人性的人性观;二是运用抽象思维形成的本质论的人性观,是把与人的诸种现象相对立并规定这些现象的人的本质当作人性的人性观。在今天的科学眼界内应当运用具体思维建立规定性的人性观,以揭示人的蕴含着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特殊规定性和相互间的差异性的特有共性为己任的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的具体内容就是人的自觉行为主体观:人是由猿进化来的在一定遗传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环境中广泛吸收社会文化而形成的追求创造实现价值的、人性与个性统一的自觉行为主体  相似文献   
35.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继承了历史上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优秀成果,而且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科学内涵、现实条件和正确道路,实现了主体观的根本变革,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主体思想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树立和践行人民主体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人民主体观揭示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之间、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解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量源泉和根本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树立人民主体观,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6.
周志强 《社科纵横》2008,23(1):145-146
新的时代背景和多元文化的激荡对高校学生组织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主体观是应对挑战的有效举措.高校学生组织只有围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理念,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明确工作目标,不断创新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把学生作为学生组织的创新实践主体、权益维护主体和建设参与主体,才能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和发展青年的能力与水平,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学生组织.  相似文献   
37.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唯物史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出发阐明了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依据,从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着眼论述了人民主体作用的基本标志,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维度指明了实现人民主体利益的现实途径,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规定了促进人民主体发展的目标体系,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颇具时代特色的人民主体观。  相似文献   
38.
陈晖 《兰州学刊》2004,3(5):62-65
后现代法哲学的主体观是在解构现代法哲学的主体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首先向理性的权威性发难,理性并不是人的本质,所谓理性的主体也是被理性所创造出来的.法律主体根本不可能认识法律客体,法律的本质、单一的正义、公平的观念根本不存在.应敞开主体、客体二元模式,将法律置于一定的历史情景中,才能有所沟通.法律人格人的形象不是抽象的理性人、经验人、平均人,而是具体的感性的人.  相似文献   
39.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解放和人的主体性的科学内涵、现实条件和正确道路,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人民主体观揭示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之间、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解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量源泉和根本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人民主体观既吸收了中华文明的合理内核,又借鉴了时代发展的进步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树立人民主体观,实现人民主体性,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0.
在社会快速变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呈现出了动态化发展,而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逆向冲突也逐渐增多。社会互构论抛开单向影响的思维,将个体和群体、社会化的主体与客体放在平等互构的层面上,变逆向冲突为正向谐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创新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