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5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65篇
医药卫生   294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Asakindofselectivecalciumantagonist,Flunarizine(FNZ)iswidelyusedtotreatthe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inclinic.WewonderwhetherFNZcanaffecttheexpressionofHSP70andapoptoticgeneornotwhileitisabletoprotectcellsfromtheischemiccerebralinjuries.Ourresearchisdescribedindetailasbelow.1Materialsandmethods1.1Thegroupingandpreparationofanimals60healthymaleGerbils(providedbyShanghaimedicalexperimentanimaladminis-trationcommittee),weightwithintherangeof(100±10)g,wererandomlydividedintoseveralgroups.…  相似文献   
22.
二氧化氯颗粒制剂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杀菌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二氧化氯颗粒制剂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杀灭效果及影响因素,为其在食品加工领域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对二氧化氯杀灭蜡样杆菌等几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用100 mg/L二氧化氯消毒液作用20 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平均杀灭对数值可达到6.66。150 mg/L二氧化氯消毒液对蜡样杆菌芽孢作用20 min,平均杀灭对数值达到4.0以上;200 mg/L二氧化氯消毒液作用20 min,可达到完全杀灭。含300 mg/L二氧化氯消毒液对产气荚膜梭菌芽孢作用20 min,杀灭对数值可达到4.0以上;二氧化氯含量增加到350 mg/L作用20 min,可达到完全杀灭。在蜡样杆菌芽孢悬液内加入体积分数10%小牛血清,即可明显降低二氧化氯杀菌效果。二氧化氯对产气荚膜梭菌芽孢杀灭效果浓度效应比较明显,而时间效应只体现在10 min之内。结论二氧化氯对几种食源性致病菌杀灭效果较好,有机物对二氧化氯杀灭细菌芽孢效果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3.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CYP2C9新变异体A149V的药物代谢活性。方法 随机采集2018年北京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血样并采用磁珠法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CYP2C9基因启动子区及9个外显子区用于基因分型。体外构建双表达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OR-CYP2C9,转染DH10Bac大肠杆菌获得杆粒,使用昆虫系统表达CYP2C9及CYPOR,并进行Western blot法验证。采用差速离心法制备CYP2C9微粒体,使用3种探针药物进行体外酶活性研究。结果 513例样本中检测到一种新的CYP2C9突变446C>T,可导致CYP2C9第149位氨基酸由丙氨酸被缬氨酸替换(A149V)。利用昆虫表达系统成功获得了新变异体A149V及典型CYP2C9变异体的微粒体,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A149V的氨基酸替换并不会影响CYP2C9酶的表达水平。体外药物代谢活性数据显示,新变异体A149V对3种探针药物甲苯磺丁脲、双氯芬酸和氯沙坦的清除率分别是野生型的17.90%、24.73%和5.54%。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CYP2C9新变异体A149V为慢代谢类型。  相似文献   
24.
目的对比分析不可逆电穿孔(IRE)及冷冻治疗对猪肝实质的消融效果。方法将4只实验用小型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2只。第1组先于CT引导下采用IRE及冷冻治疗分别进行肝脏消融,消融后常规饲养;30天后以同法消融第2组小型猪,术中及术后对小型猪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处死两组实验动物并取出肝脏,采用10%甲醛溶液固定,将标本整体切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术中CT平扫显示冷冻消融区域边界清晰,IRE消融边界不清;术后增强CT扫描显示IRE及冷冻消融区域术后即刻均未见强化。大体标本:IRE消融区域边界清晰,血管、胆管结构良好;冷冻消融区域边界模糊,局部可见出血。结论 IRE及冷冻治疗对猪肝组织消融效果良好,而IRE对肝内血管、胆管具有保护作用,可用于肝门、大血管区域的消融。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估CT引导下纳米刀消融术治疗胰腺不可切除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严格筛选1例外科手术难以切除且满足纳米刀消融条件的局部进展期(Ⅲ期)胰腺癌患者,行CT引导下纳米刀消融术。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及时处治并发症,并行CEUS及MR检查以评估消融效果。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轻度腹痛,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符合胰腺炎表现,对症治疗后缓解,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3天CEUS及术后5天MR检查显示肿瘤消融完全,消融区边界清晰,邻近血管、胆管及肠管未见损伤,胰腺周围呈轻度渗出改变,胃窦部胃壁水肿、增厚。结论 CT引导下纳米刀消融术可在尽量保护血管、胆管及肠管等结构的前提下选择性消融胰腺肿瘤组织,且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我们根据以注解剖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提出并证明了一个假设,即丘脑中央下核(Sm)不仅是一个痛觉感受中枢,而且也是一个痛觉调制中枢。Sm-腹外侧眶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第1跖列三平面截骨联合其余跖骨基底截骨治疗中重度跖内收型[足母]外翻的早期疗效。方法2012年2月-2016年9月,收治10例(12足)中重度跖内收型[足母]外翻患者。男1例(2足),女9例(10足);年龄21~55岁,平均34.5岁。病程3~10年,平均5.8年。根据改良Sgarlato测量法对跖内收分度:中度4足、重度8足。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6.4±9.3)分;跖内收角(metatarsus adductus angle,MAA)为(25.41±3.66)°,[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为(41.42±9.67)°,第1-2跖骨间角(first-second intermetatarsal angle,1-2IMA)为(10.72±2.26)°。采用第1跖列三平面截骨联合其余跖骨基底截骨以及外侧软组织松解术治疗。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1.4个月。1例(1足)术后出现转移性跖痛,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X线片复查示截骨部位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4~3.2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时,MAA为(8.42±0.71)°、HVA为(13.29±1.03)°、1-2IMA为(4.41±0.48)°,AOFAS评分为(89.8±5.9)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第1跖列三平面截骨联合其余跖骨基底截骨治疗中重度跖内收型[足母]外翻,可获得较好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28.
杨杰  梁晓军 《中国骨伤》2020,33(3):199-202
正胫骨远端Pilon骨折,也称作Pilon骨折,指胫骨远端关节面在受到轴向暴力引起的胫骨远端关节内压缩塌陷型骨折。Pilon骨折常因高能量暴力导致关节面损伤严重且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Pilon骨折因其关节面损伤严重,常须手术治疗,Rüedi和Allg?wer最早描述了Pilon骨折的分型及其治疗。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复杂,临床预后并发症较多。本文主要总结分析了近年来Pilon骨折的术前评估与分型、切口选择、内固定选择及治疗方法,并对本期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后入路胸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骨缺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3月我院行后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的患者74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3例,年龄43.3±1.3(19~66)岁,术后平均随访15.6±0.2个月,术后1年完善CT检查。根据术后1年时伤椎水平位或矢状位CT图像是否出现骨缺损将患者分为骨缺损组(40例)和骨折愈合组(34例),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骨折AO分型、伤椎有无置钉,并通过术前腰椎MRI评估术前椎间盘是否完整,通过CT测量术前伤椎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伤椎撑开复位情况等相关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骨缺损发生的相互关系,最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各因素与骨缺损相关性的预测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缺损组伤椎无置钉比例(27.50%)高于骨折愈合组(8.82%),术前椎间盘受损比例(35.00%)高于骨折愈合组(5.88%),伤椎过度撑开比例(52.50%)高于骨折愈合组(20.59%),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平均(3.49±1.87)%,高于骨折愈合组的平均压缩程度(25.01±2.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缺损组与骨折愈合组之间年龄、BMI、骨折AO分型、术前矢状面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前椎间盘受损、椎体压缩严重、伤椎过度撑开是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出现骨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0、0.706、0.646(P0.05),表明上述因素对术后骨缺损相关性的预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论:患者术前椎间盘受损、椎体压缩严重、伤椎过度撑开是胸腰椎骨折复位术后出现骨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基质中的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其天然再生能力对骨骼的生长代谢和骨转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在进化中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通路,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密切相关,影响人体骨骼发育,也是多种骨代谢疾病的重要调节通路。以往对Notch信号通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干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查阅文献,阐述不同的影响因素介导Notch信号通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调节,并总结了Notch信号通路在骨代谢疾病如Alagille综合征、Adams Oliver综合征、脊椎肋骨发育不良、HajduCheney综合征、骨折愈合中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