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医药卫生   7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探讨丁苯酞序贯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与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6例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合理控制血压、调整血糖、适当脱水、防治并发症等基础治疗。A组患者静脉滴注丁苯酞注射液10~14 d,后序贯口服丁苯酞软胶囊,疗程3个月。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治疗2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B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3%(50/53),高于A组的79.2%(4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血清hs-CRP、IL-6、Hcy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MMSE、MoCA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B组NIHSS评分、血清hs-CRP、IL-6、Hcy水平均低于A组,MMSE、MoCA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2/53)、7.5%(4/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序贯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可下调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认知功能,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MRI与超声心动图影像征象,比较MRI与超声心动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1例心尖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16例,女5例)行心脏MRI、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21例患者心脏MRI均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单纯型P-AHCM13例,单纯型T-AHCM 1例,混合型P-AHCM 1例,混合型T-AHCM 6例。7例T-AHCM均表现为典型的"黑桃心"征象(ace of spades)(33.3%)。4例患者行心肌对比增强MR扫描,3例示心尖部心肌纤维化,2例患者存在心肌缺血,2例患者存在心肌梗死。而心脏超声仅6例明确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10例患者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1例患者心电图均存在ST-T改变:其中14例左胸导联RV4-6电压增高(67.7%);17例左胸导联产生的前后肢对称、深倒置的巨大T波(80.9%);16例ST段水平压低(76.2%);4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19.0%)。结论MR诊断AHCM具有很高的准确性;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尖型肥厚型心肌病敏感性低;心电图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效的筛查方法;对于临床怀疑心尖型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可采用心脏MRI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3.
目的总结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不合并肝癌及胆管癌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对不合并肝癌及胆管癌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并随访470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436例,占92.8%。结果出血患者424例,手术止血率为993%(421/424),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4%(6/424),主要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急症及择期手术424例,预防手术46例,预防手术嗣手术期无死亡。平均随访时间4年,出血患者术后复发出血率为3.2%(15/470),预防手术后无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9%(9/470)。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防治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好。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完全彻底断流、术后早期抗凝及近端脾静脉结扎预防术后肝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4.
目的:评价ESRS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组TIA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816例,随访1年内卒中的复发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在总体人群及TIA、小卒中、大卒中患者中预测卒中复发的效度。结果:完成1年期随访757例,完成随方的总体人群及TIA、小卒中、大卒中患者1年期卒中复发率分别为12.95%、15.04%、10.21%、13.88%,ESRS评分预测卒中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601、0.596、0.582、0.611。结论:ESRS评分预测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率的效度最高,TIA其次,小卒中不理想。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脐血中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的水平与胎儿生长受限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7月~2013年5月在本院分娩的单胎足月正常妊娠(无产科并发症)孕妇及其新生儿各120例,根据出生体重将新生儿分为小于胎龄儿(SGA)组、适于胎龄儿(AGA)2组。胎儿娩出后即抽脐静脉血5ml,标本收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脐血中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的水平。结果SGA组脐带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水平明显低于AG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GA组脐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水平明显高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脐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与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呈负相关关系;脐血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关系,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与之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脐血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与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
目的:用多模式的神经电生理检测包括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肌电图(EMG),以及肌松剂四联刺激肌肉收缩试验(TOF)对脊柱手术监测进行研究,探究检查的方法和对报警的判断.方法: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法对120例不同类型脊柱手术进行监测.结果:术中报警67例(63.3%),其中SEP报警46.7%,MEP报警19.1%,EMG报警35.0%.术后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并且及时发现了1例术后的血肿压迫并及时予以将其清除.结论: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能最大程度地有效降低脊柱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27.
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为更好控制肺结核,需不断改进治疗方案和药物剂型。鉴于板式抗结核组合药和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疗效存在差异[1],本研究拟比较两种不同剂型的抗结核药在我县初治涂阴肺结核患者治疗中的效果、不良反应以及中断治疗情况,为抗结核治疗药物剂型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8.
目的对医院胸腰椎体后路内固定患者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病原学和药敏状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5年4月医院胸腰部位椎体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9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选取术中可疑标本做病原培养,分析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6例切口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96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73株占76.04%;革兰阳性菌中主要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糖球菌,占33.33%;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左氧氟沙星敏感率为100.00%。结论胸腰部位椎体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外科切口感染的患者中,革兰阳性菌检出率最高,预防性用药应选择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或亚胺培南;并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9.
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是最常见的内脏动脉瘤,约占内脏动脉瘤的2/3.门静脉高压症被认为是脾动脉瘤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能明显增加脾动脉瘤变的概率[1].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动脉瘤的临床症状隐匿,但动脉瘤破裂造成失血性休克使患者的死亡率极高,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0例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LPS)、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重症胸腹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与机制.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急诊科就诊,创伤指数(TI)≥17分,排除合并颅脑损伤及在急诊死亡的胸腹创伤患者82例,在救治同时抽血检查血小板计数(PL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PT)、凝血酶原时间(PT)、TNF-α、LPS、IL-6、PAF,对检验结果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凝血功能检验结果:PLT:(83.44±38.52)×109/L),APTT:(68.24 ±24.12)S,PT:(28.42±10.83)S;损伤因子检测结果:TNF-α:(36.41±18.09) ng/mL,LPS:(343.66±106.02) IU/L,IL-6:(393.83±143.86) ng/mL,PAF:(15765.31±4431.65) ng/L.PLT与TNF-α、LPS、IL-6、PAF之间相关系数(r)均小于-0.8811,呈显著负相关.APTT、PT与TNF-α、LPS、IL-6、PAF之间r均大于0.9142,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TNF-α、LPS、IL-6、PAF可能参与了重症胸腹创伤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过程,对TNF-α、LPS、IL-6、PAF早期干预,或可改善胸腹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