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0篇
地球科学   1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白云鄂博巴音珠日和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的东升庙-太仆寺旗岩浆岩带上。该岩体由角闪辉长岩和石英闪长 岩组成,其地球化学性质显示:低硅高铝,SiO2=49.72%~59.34%,Al2O3=15.79%~19.50%,Mg#=38~44 ;大离子亲石元素 (LILE)富集(如Ba=829×10-6~1104×10-6,Sr=502×10-6~726×10-6)、高场强元素(HFSE,Nb,Ta等)亏损、轻稀土(LREE)富集(La/Yb)N=5.0~11.4,多数样品为弱负铕异常(δEu=0.63~1.09);低Sr/Nd(12~24)和La/Nb(1.33~2.39)比值显示了板内岩浆作用特征。两个角闪辉长岩的高Nb/Th (9.6~18.4)比值显示了非弧玄武质岩浆特征。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65±2) Ma,代表岩体侵位年龄。锆石εHf(t )=-13.0~-17.2、t DMC=2.12~2.38 Ga,显示了较明显的下地壳基底组 分的加入。巴音珠日和岩体可能为后碰撞背景下,地壳的伸展减薄造成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熔体与来自富集地幔的玄 武质岩浆发生部分混合,随后经进一步分异结晶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32.
天山地区碰撞后构造与盆山演化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研究表明,近东西向的天山造山带基本格架在古生代晚期已经初步形成;平行造山带广泛分布的二叠纪红色磨拉石证明当时造山隆升作用非常强烈,导致前陆盆地普遍发育。三叠纪,天山造山带遭受区域剥蚀夷平,盆山高差缩小,盆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侏罗纪—古近纪,由于板内伸展作用,在准平原化的天山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伸展盆地,呈近东西向分布。新近纪以来,受南面印度—欧亚陆—陆碰撞的影响,天山地区发生强烈陆内变形,以逆冲推覆和褶皱堆叠为特征;节理统计表明新生代的主压应力为南北方向。晚新生代,由印度和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强烈挤压作用对大陆腹地的天山地区影响很大:前中生代块体发生剧烈隆升和褶皱,伴随大规模新生代坳陷的形成,导致盆山高差急剧增大;脆性剪切与挤压变形构造叠加在韧性变形的古生代岩层之上。同时,中生代拉伸盆地发生构造反转,形成新生代挤压盆地,盆山交接带变形以台阶状逆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为特征。由于盆地朝造山带的下插作用,使古生代的岩层呈构造岩片方式逆冲推覆在盆地边缘的中新生代岩层之上,当穿越不同地质构造单元时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学特征。强烈挤压褶皱冲断是晚新生代盆山交接带的基本特征和最普遍的盆-山耦合方式,局部伴有小规模近东西向的走滑断层。中生代沉积岩的褶皱与断裂、侏罗纪煤层自燃及烧结岩的形成、强烈地震与断层活动、以及新疆独特的镶嵌状盆山格局,都是新近纪以来构造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