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26篇
  免费   1440篇
  国内免费   961篇
医药卫生   19327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310篇
  2022年   348篇
  2021年   331篇
  2020年   341篇
  2019年   397篇
  2018年   253篇
  2017年   442篇
  2016年   391篇
  2015年   522篇
  2014年   783篇
  2013年   746篇
  2012年   1139篇
  2011年   1187篇
  2010年   1157篇
  2009年   1216篇
  2008年   1280篇
  2007年   1212篇
  2006年   1060篇
  2005年   1080篇
  2004年   781篇
  2003年   751篇
  2002年   616篇
  2001年   544篇
  2000年   356篇
  1999年   282篇
  1998年   296篇
  1997年   267篇
  1996年   236篇
  1995年   250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01.
血管生成即新生血管从潜在血管生长点长出。它包括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手段。体外血管生成模型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在探讨血管形成机制、发现血管活性分子等方面将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还可以被用作药物筛选的工具。现分别介绍二维和三维体外血管生成模型,比较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展望今后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针对舌鳞癌的特异性免疫治疗作用。方法培养舌鳞癌细(Tca8113),43℃热后提取抗原并与树突状细胞(DC)共同培养,检测其对舌鳞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负载抗原的DC对舌鳞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未负载抗原的DC。结论DC负载抗原后可明显提高其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03.
宫颈癌术前化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对宫颈癌的疗效。方法:对我院妇科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8例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术前予开普拓方案化疗1个疗程,后行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化疗后肿瘤体积的变化和盆腔淋巴转移、宫旁浸润程度及阴道残端肿瘤浸润情况,并与同期18例直接行根治手术的宫颈癌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8例术前化疗者化疗后,宫颈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12例临床有效(66.67%),且术中出血量(375±22.14)mL,明显低于直接手术者犤(619±35.58)mL,P<0.01犦。两组术后标本病理均示阴道残端无浸润。18例术前化疗者宫旁浸润率(0/18)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1/18)均低于直接手术者(2/18和4/18),但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宫颈癌术前使用开普拓化疗使局部肿瘤缩小,宫旁浸润消失,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出血量,消除亚临床病灶、微小转移灶,降低淋巴结转移率,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 1,ERCC1)的表达对进展期胃癌辅助化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进展期胃癌患者共88例,分为新辅助组45例,手术组43例.新辅助组行2个疗程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再行标准胃癌根治术,术后再行4个疗程的XELOX方案化疗;手术组行标准胃癌根治术,术后行6个疗程的XELOX方案化疗.对2组均随访3年,观察疗效及3年无复发生存率.结果 新辅助组和手术组患者ERC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和44%.新辅助组45例患者化疗有效率为49%,ERCC1阴性表达患者对化疗敏感(P<0.05).ERCC1阴性表达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4%,显著高于阳性表达患者的3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ERCC1阴性表达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9%,显著高于阳性表达患者的3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RCC1表达与3年无病生存率密切相关,P <0.05.结论 ERCC1的表达与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化疗敏感性及预后有关,可用于其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回顾性分析6周期ET方案(表阿霉素+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的疗效,探讨影响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完成6周期ET方案新辅助化疗的52例乳腺癌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将触诊、超声对肿瘤化疗效果的评价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乳腺癌6周期ET方案新辅助化疗总pCR率为42.3%(22/52);化疗1周期后超声测量肿瘤最大径缩小30%及以上者pCR率显著高于肿瘤最大径缩小30%以下者(60.9%比27.6%,P<0.05);肿瘤最大径≤3 cm者pCR率高于最大径>3 cm者(P <0.05);HER-2阳性型及三阴性型乳腺癌pCR率高于Luminal型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和其对化疗的早期反应是预测pCR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乳腺癌6周期ET方案新辅助化疗pCR率高,超声评价肿瘤对化疗的早期反应能够预测pCR,肿瘤大小、肿瘤分子生物学类型是影响pCR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0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先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再行肿瘤根治术,5例用药物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后直接行肿瘤根治术,1例入院时甲状腺功能亢进已得到控制,顺利施行手术.术后3例出现类似甲状腺危象的临床表现,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均行化疗,其中1例因白细胞减少被迫停止化疗.结论 手术治疗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恶性肿瘤前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方法(手术或药物)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合理的术前用药、有效的术后管理可以降低手术风险,使患者安全地通过围手术期;先期行甲状腺的次全切除是可行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调查并分析我院4种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00例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本组患者均接受化疗,采用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易瑞沙)、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西妥昔单抗(爱必妥)进行治疗,分析其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00例患者中,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易瑞沙)、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西妥昔单抗(爱必妥)处方量分别为187、119、245、312,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5%、13.3%、7.1%,12.1%,与国外报道大致相当。与传统抗肿瘤药物相比,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不良反应程度也较轻,多为I级与II级,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结论: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易瑞沙)、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西妥昔单抗(爱必妥)引发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利妥昔单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本研究选择的样本量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肿瘤临床带教抗肿瘤药物治疗中不同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方法:根据学员的抗肿瘤药物治疗水平,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教学,到以问题为导向的师生互动,再到以学员为中心的案例分析,递进式提高学员对抗肿瘤药物的基础认知和临床应用能力。结果:通过不同教学模式递进式综合运用,总结多模式联合教学经验,制定并优化教学流程,既夯实了学员的抗肿瘤药物基本知识,又提高了其对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能力。结论:LBL+PBL+CBL三轨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临床学员的抗肿瘤药物基础认识,而且能很快用于临床问题处理,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采用肿瘤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归纳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结果:各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37.14%、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27.14%、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34.29%、其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15.71%.其中氟尿嘧啶、替加氟、顺铂、奥沙利铂、足叶乙苷、紫杉醇不良反应最为常见,发生率较高.结论: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毒副作用较大.临床上应对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保证临床疗效,提升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0.
多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糖是由糖苷键结合的糖链,至少要超过10个的单糖组成的聚合糖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多糖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实现生命功能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多糖的毒性小、安全性高,副作用低。通常认为,多糖类物质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者通过激活免疫受体使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进而抑制肿瘤,起到较好的抗癌瘤效果。通过对多糖的抗肿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