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9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1.
目的对于PEG-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的低转氨酶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治疗满48周并于治疗前完成肝活检的乙型肝炎患者,取用药后第12周、24周、48周为观察点,记录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应答与肝组织炎症程度(G分级)、肝细胞HBcAg分布的相关程度。结果按炎症级别分组之HBeAg阳性组:治疗48周时G1组总有效率20%(2/10),G2组总有效率56.25%(9/16),G3组100%(6/6);HBeAg阴性组炎症级别G1组10%(1/10),G2组62.5%(5/8),G3组100%(2/2)。按照肝细胞HBcAg表达分组之HBeAg阳性组:48周时浆型表达总有效率80%(8/10),混合型表达组总有效率42.1%(8/19),阴性表达组100%(3/3)。HBeAg阴性组:浆型分布组DNA阴转率为37.5%(3/8),混合型组为28.57%(2/7),阴性组为60%。结论无论按照炎症还是肝细胞HBcAg表达分组比较,最初统计学处理后发现各个级别分组所得数据未见明显差异(包括HBeAg阳性与阴性组)。加入时间因素后显示随时间延长,高炎症水平、HBcAg的阴性表达和(或)浆型表达会有更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散发性戊型肝炎102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丹  许诚 《深圳医学》1997,10(1):18-19
本文对我院近年收治的102例戊型肝炎(HE)进行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发现(1)青壮年多发;(2)呈全年散发,但以4-6月份稍高;(3)双重及多重染多见,其中重叠乙肝病毒(HBV)感染者最多;(4)老年患者与重叠HBV感染是重症化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抑癌基因p15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探讨其与肿瘤发生的可能相关性。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p15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以人淋巴瘤细胞株Raji为阳性对照,以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和肝细胞为阴性对照。结果肝癌细胞HepG2中p15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和非甲基化检测均呈阳性,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肝细胞甲基化检测阴性。结论肝癌细胞株HepG2抑癌基因p15基因CpG岛存在高度甲基化,可能与肝癌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阅片者对同一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病理切片结果诊断的主观性误差对比以了解肝组织病理这一金标准的可信程度。方法收集125例CHB患者肝组织活检术后病理切片(嗜银染色、HE染色、免疫组化)及病理学资料(炎症分级G、纤维化分期S、免疫组化HBcAg分布)。将病理切片交由另一位资深肝脏病理学家进行再次单盲阅片,统计阅片结果并与本院病理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收集两次阅片G分级123例,G0~4分级一致率分别为G016.67%、G125.8%、G221.05%、G353.85%、G425%,S分期125例,S0~4分期一致率分别为S072.7%、S117.4%、S265.5%、S354.84%、S445.16%,HBcAg不同分布117例,HBcAg分布呈阴性、浆型、核型、混合型的前后阅片一致率分别为77.42%、42.1%、75%、6.78%;对两次阅片G分期、S分期、HBcAg分布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χ2=58.352、15.451、68.238;P=0.000、0.004、0.000。结论不同病理专家对相同的CHB患者肝组织病理切片的阅片结果存在较明显主观差异,尤其在判定G2/G3、S1/S2中。故临床应用肝脏病理结果这一"金标准"时仍需结合其他资料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干扰素治疗慢乙肝的反应规律及特点。方法:150例慢乙肝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治疗组和一般扩肝的对照组。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治疗组患者定期连续进行肝功能试验、HBV DNA斑点杂交检测、HBV DNA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标记物检测。结果:干扰素治疗过程中,转氮酶总体呈下降趋势;HbeAg应答与患者治疗前转氮酶有关,转氮酶重中度升高患者下降明显;用药前HBV DNA阳性患者、开始用药后第2月末HBV DNA转阴者,HbeAg转阴率较高。HbeAg应答大多发生在治疗第3月左右,平均转时间为3.4月;干扰素治疗前HB VDNA女性低于男性,HbeAg应答组低于无应答组。治疗过程中HBV DNA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转阴平均时间为1.9月,与HbeAg应答及肝功能恢复有一定相关性。结论:干扰素对慢性肝炎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和比较替比夫定、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1年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1∶1随机、对照设计.共入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0例,其中HBeAg阳性和阴性各120例,各组分为替比夫定组60例,拉米夫定组各60例.结果:治疗52周时,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中,替比夫定组血清HBV DNA自基线下降水平、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病毒反跳率和耐药率,均优于拉米夫定组,P<0.05.HBeAg阳性患者中替比夫定组HBeAg阴转率和治疗应答反应率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HBeAg血清转换高于拉米夫定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中,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两组ALT复常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替比夫定不良反应轻微,与拉米夫定类似.结论:替比夫定较拉米夫定具有更强的抑制HBV DNA复制能力以及较少的耐药率和病毒反跳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有核红细胞(NRB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6 273份外周血标本,分别应用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和显微镜下人工检测两种方法检测NRBC,以显微镜下人工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仪器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以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248例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方法检测NRBC百分比的相关性。对277例显微镜下人工检测NRBC阳性患者的疾病谱进行分析。结果 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检测NRBC的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99.6%,阳性预测值为80.5%,阴性预测值为99.8%。两种方法检测的NRBC百分比呈正相关(rs=0.813,P<0.001)。分析277例显微镜下人工检测NRBC阳性患者的疾病谱,结果显示血液病患者173例,非血液病患者104例,经仪器检测的NRBC计数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血液病组中位数为0.38×109/L,血液病组中位数为0.16×109/L,P<0.05),而NRBC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血液病组中位数为2.95%,血液病组中位数为3.60%,P=0.835 1)。NRBC阳性血液病主要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55例)、淋巴瘤(39例)、多发性骨髓瘤(18例),NRBC阳性非血液病主要包括实体肿瘤(24例)和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36例)等。结论 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检测NRBC准确度较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血清层粘连蛋白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已确诊慢性病毒性肝炎的60名住院病人,其中轻度肝炎15例,中度肝炎15例,重度肝炎15例,肝硬化15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以磁微粒发光法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各项指标,对比各组血清指标差异及肝纤维化分期与血清层粘连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层粘连蛋白水平随着轻度肝炎、中度肝炎、重度肝炎及肝硬化疾病程度的加深,数值也呈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加深,层粘连蛋白水平也不断递增,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层粘连蛋白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应用,可较为灵敏的反映出患者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及分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左氧氟沙星片代替吡嗪酰胺治疗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例)和观察组(n=30)例.对照组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左氧氟沙星片代替吡嗪酰胺治疗方案治疗,强化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病灶吸收、痰菌转阴、空洞闭合情况、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较对照组的(40.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片代替吡嗪酰胺治疗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疗效明显,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管镜直视下乳腺导管内活检联合乳头灌洗液CA153检测对早期乳管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行乳管镜检查的乳头溢液患者123例,对发现乳管内新生物的患者行导管内活检,并与导管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同时收集行乳管镜活检患者的乳头灌洗液进行CA153检测,并与30例乳管扩张症患者的乳头灌洗液标本进行对照。结果 123例患者中共56例发现乳管内新生物,并行64次乳管镜下乳腺导管内活检及病变导管切除术。乳腺导管内活检显示,56例患者中导管内乳头状瘤28例、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7例、导管上皮增生6例、导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和乳腺癌7例。另有6例活检失败,活检成功率为89.3%。病变导管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单发导管内乳头状瘤29例、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11例、导管上皮增生8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例、导管内癌4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和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30例乳管扩张症患者乳头灌洗液的CA153水平为(26.90±2.76)U/ml,低于乳头溢液导管镜检G3级的(31.91±22.95)U/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4级的(52.67±33.63)U/ml和G5级的(85.68±21.13)U/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管镜直视下乳腺导管内活检是微创、安全、方便可行、成功率高的诊断方法,联合乳头灌洗液进行CA153检测对于诊断早期乳管内恶性病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