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慢性肝炎恢复期肝区疼痛与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Menghini 1秒钟穿刺法取肝脏组织标本行常规病理切片和HBsAg、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9例病人肝活检提示炎症分级G1、G2、G3分别为22例、9例、8例,纤维化分期S1、S2、S3、S4分别为23例、7例、5例、4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HBsAg阳性33例,HBcAg阳性29例。18例轻度肝区疼痛者肝活检炎症分级均G1-2,纤维分分期S1~S2;21例持续性肝区疼痛者炎症分级为G2~G3,纤维化分期S3~S4。结论肝区疼痛持续时间和程度跟肝脏组织病理严重程度成某种正相关关系。肝穿活检有助于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区疼痛的原因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eAg阴性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学的特点。方法对156例HBeAg阴性和阳性CHB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别探讨两组CHB患者HBVDNA与ALT、G及S的关系,检测CHB患者肝组织HBsAg和HBcAg阳性表达率。结果HBeAg阴性CHB患者HBVDNA含量明显低于HBeAg阳性者,肝组织炎症程度高于后者,HBVDNA水平与ALT、G和S呈正相关,HBeAg阳性CHB血清HBVDNA与ALT、G无相关性。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率随炎症程度升高而升高。结论与HBeAg阳性CHB相比,HBeAg阴性者HBVDNA水平低,炎症程度高,HBVDNA水平与ALT、G、S正相关。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率随炎症程度增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3.
31例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31例反复肝功能异常、HBsAg阴性HBV感染患者进行临床、肝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血清HBVDNA进行定量分析,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的表达,按慢性肝炎病理诊断标准进行分级(G)及分期(S)。结果31例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18例肝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证实为慢性乙型肝炎,其中7例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18例肝组织学检查HBsAg阳性2例,HBcAg阳性16例;病理分级、分期G4S4有7例,G1-3、S2-3有11例。结论HBsAg阴性HBV感染仍是我国原因不明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低水平HBV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或肝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6种氨基酸血浆摩尔浓度构建的比例模型判别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组织病理状态的效能.方法:148例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的CHB患者入选本研究.血浆氨基酸摩尔浓度测定采用Agilent11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血浆氨基酸比例模型通过建立分数函数的方式构建.血浆氨基酸比例模型判别肝组织病理状态的效能的评价采用Bayes逐步判别分析.结果:基于血浆氨基酸比例模型构建的判别不同病理学分级的Fisher判别函数为:G1=-7.263+10.876×亮氨酸/(酪氨酸+蛋氨酸),G2=-5.700+9.396×亮氨酸/(酪氨酸+蛋氨酸),G3=-4.249+7.775×亮氨酸/(酪氨酸+蛋氨酸);判别不同病理学分期的Fisher判别函数为:S0=-11.569+0.290×年龄+6.067×亮氨酸/酪氨酸,S1=-12.321+0.306×年龄+6.172×亮氨酸/酪氨酸,S2=-11.455+0.277×年龄+6.273×亮氨酸/酪氨酸,S3=-11.335+0.305×年龄+5.562×亮氨酸/酪氨酸,S4=-12.811+0.371×年龄+4.622×亮氨酸/酪氨酸.判别不同病理学分级的Fisher判别函数判别G1、G2、G3的一致率分别为47.1%、30.5%、70.9%;判别不同病理学分期的Fisher判别函数判别S0、S1、S2、S3、S4的一致率分别为0.0%、10.3%、40.4%、19.2%、62.5%.结论:基于氨基酸血浆摩尔浓度构建的部分比例模型对判别CHB肝组织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脏》2015,(8)
目的探讨和评价血清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效能。方法 CHB患者211例,其中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分别为125例和86例。血清HBcrAg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检测。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结果 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crAg与肝组织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均呈显著负相关(r_s=-0.305,P=0.001和r_s=-0.370,P=0.000),在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_s=16.756,P=0.000和r_s=25.003,P=0.000)。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crAg与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r_s=0.476,P=0.000和r_s=0.556,P=0.000),在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_s=22.529,P=0.000和r_s=26.416,P=0.000)。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crAg预测病理学分级≥G3和分期≥S3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和0.739(P=0.000和P=0.000);以血清HBcrAg≤4.81×104 kU/mL和≤8.13×104 kU/mL为标准,其预测病理学分级≥G3和分期≥S3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706、0.714、0.712和0.821、0.698、0.736。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crAg预测病理学分级≥G2和分期≥S2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7和0.799(P=0.000和P=0.000);以血清HBcrAg≥40.18 kU/mL和≥10.64 kU/mL为标准,其预测病理学分级≥G2和分期≥S2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821、0.724、0.756和0.775、0.696、0.733。结论血清HBcrAg能有效地预测HBeAg阳性患者的肝组织严重炎症活动度和严重纤维化程度以及HBeAg阴性患者的肝组织显著炎症活动度和显著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性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儿童肝组织HBsAg和HBcAg不同表达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青少年肝病科住院并明确诊断为CHB的276例6月~16岁儿童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肝组织HBsAg和HBcAg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和阴性组(HBsAg阳性组249例,HBsAg阴性组27例;HBcAg阳性组163例,HBcAg阴性组11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肝组织HBsAg和HBcAg不同表达模式下抗病毒疗效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以肝组织HBsAg和HBcAg染色阳性和阴性为应变量,以可能影响其表达强度有意义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76例患者年龄0.5~16岁,男性占60.51%(167例)。HBeAg阴性14例(5.07%)。肝脏炎症程度分级(G):2级52.54%,2~3级6.88%,3级7.61%。肝纤维化分期(S):3期7.25%,3~4期1.45%,4期3.62%。肝组织HBsAg阳性组儿童年龄及血清HBsAg定量高于阴性组(Z值分别为1.854、2.447,P值均<0.05)。肝组织HBcAg阳性组HBeAg阳性率高于阴性组(χ^2=2.650),ALT(Z=2.473)、AST(Z=1.813)、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3期的比例(χ^2=2.086)均低于阴性组(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肝组织HBsAg染色阳性的因素为血清HBsAg定量(P<0.05),影响肝组织HBcAg染色阳性的因素为HBeAg阴性或阳性(P<0.05)。276患者中186例完成IFNα或单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停药后6个月的随访,155例(83.33%)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其中76例(40.86%)HBsAg阴转。肝组织的HBsAg阳性表达强度越高,血清HBsAg阴转率越低。肝组织的HBcAg阳性表达强度越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越低。肝组织HBsAg及HBcAg均阴性表达模式的儿童HBsAg阴转率最高(100%),HBsAg阳性及HBcAg阴性的儿童HBsAg阴转率(32.31%)最低。结论肝组织HBsAg及HBcAg阴性的CHB儿童抗病毒治疗HBsAg阴转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α-SMA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α-SMA的表达对肝脏炎性损伤和肝纤维化程度的病理诊断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12 7例CHB患者肝穿刺组织中α-SMA的表达,结果与现行病理诊断标准慢性肝炎分级、分期及Knodell-HAI评分系统进行统计学比较。另有6例作为对照,其中急性肝炎3例,静止性肝硬化3例。α-SMA在CHB、急性肝炎及静止性硬化三组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在扩大的汇管区及其周围,以及小叶内点灶状坏死部位。且α-SMA表达与慢性肝炎病理分级(G)、分期(S)及Knodell-HA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α-SMA是判断慢性乙型肝炎肝损伤程度及纤维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DNA、ALT(丙氨酸转氨酶)、HA(透明质酸)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对127例CHB患者行肝组织病理、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组化检查,并检测其血清HBV DNA、HBV-M、ALT、HA水平.结果:ALT对肝脏炎症程度的评估有意义(P<0.01),HA有助于判断CHB患者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P<0.01),肝组织S0组与S1~4组、肝组织G0~1组与G2~4组的血清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BcA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HBV DNA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HBcAg表达有一致性,ALT正常或低水平者应争取肝组织活检,以便及时判断肝组织病理状况,把握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AST/血小板(PLT)比值(APRI)及ALT/PLT比值(BPRI)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年2月-2014年2月于柳州市人民医院行肝活组织检查的CHB患者167例,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及肝功能,将APRI、BPRI与肝组织病理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评价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结果在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G0、G1、G2、G3、G4各组中,APRI进行比较,G1与G2、G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G0~1组与G2~4组的AP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BPRI进行比较,G0与G4、G1与G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G0~1与G2~4进行比较,BP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0、S1、S2、S3、S4各组中,APRI、BPRI两两比较,S2与S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PRI、BPRI预测肝组织炎症G2~4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8、0.736(95%可信区间分别为0.669~0.827、0.653~0.819,P值均0.000 1),APRI、BPRI预测肝组织炎症G2~4级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601、0.630,灵敏度分别63.6%、82.7%,特异度分别为74.5%、59.6%,约登指数分别为39.0%、42.4%。结论 APRI、BPRI可作为预测CHB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指标,但APRI、BPRI可能无法预测CHB患者肝纤维化分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学改变与其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ALT正常的CHB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HBeAg阳性与否、HBV-DNA定量与肝组织学改变的关系。结果肝组织学病变程度为G2和S2以上者分别为179例(73.1%)和176例(72.8%);肝组织学病变程度与年龄存在相关性(炎症分级:F=3.986,P=0.009;纤维化分期:F=4.793,P=0.003),同级别炎症分级或纤维化分期的HBeAg阴性患者平均年龄普遍高于HBeAg阳性患者(炎症分级:χ2=154.675,P=0.000;纤维化分期:χ2=137.423,P=0.000);性别、HBeAg阳性、HBV-DNA定量与肝组织学改变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但在G4和S4者HBV-DNA定量明显低于相对应的其他分级及分期者(P均<0.05)。结论 ALT正常的CHB患者肝组织学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肝活检在评价ALT正常的CHB患者肝炎活动和决定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69例CHB患者根据血清HBeAg分为HBeAg阳性组(110例)和HBeAg阴性组(59例),回顾性分析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之间关系。结果 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6.9±1.3)log10拷贝/ml和(4.7±1.8)log10拷贝/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HBeAg阳性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1组为9例、G2组为80例、G3~4组为21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5.7±1.4)log10拷贝/ml、(6.4±1.8)log10拷贝/ml、(7.2±1.1)log10拷贝/ml,3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1组为28例、S2组为50例、S3~4组为32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6.9±1.1)log10拷贝/ml、(6.9±1.4)log10拷贝/ml、(6.8±4.2)log10拷贝/ml,3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HBeAg阴性组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1组为6例、G2组为19例、G3~4组为34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2.2±1.9)log10拷贝/ml、(4.9±1.5)log10拷贝/ml、(5.4±1.8)log10拷贝/ml,3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1组为12例、S2组为30例、S3~4组为17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2.6±4.1)log10拷贝/ml、(5.3±1.3)log10拷贝/ml、(5.6±1.7)log10拷贝/ml,3组血清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无显著相关。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较高者,其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者自然史各期中肝组织纤维化演变规律。方法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描述的CHB自然史分期的血清学特征作为纳入标准,将慢性HBV感染者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以及再活动期,统计和分析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LT水平、血清HBV DNA、肝组织炎症(G)的变化特点,以及各组肝组织纤维化(S)的演变规律。结果共637例患者,其中男性501例(78.6%),女性136例(21.4%)。免疫耐受期患者101例,免疫清除期患者248例,低(非)复制期患者119例,再活动期患者169例。各期患者的相应肝组织炎症分级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动期肝组织炎症较为活跃(χ2=150.424,P0.0001)。各期患者肝纤维化分期亦有统计学差异,其纤维化程度呈渐次加重的趋势(χ2=141.682,P0.0001)。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自然史表现为肝组织炎症反复活跃、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进行性加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延迟HBeAg血清转换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48例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HBeAg表达与肝脏病理改变和HBcAg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中HBeAg阳性78例,肝脏病理炎症分级G≥2者,53例(67.9%),肝脏病理纤维化分期S≥2者,29例(37.2%),HBeAg阴性70例,G≥2者,36例(51.4%),S≥2者,25例(35.7%),HBeAg阳性与阴性组肝脏炎症损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5,纤维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2,P〉0.05。HBeAg阳性组肝脏HBcAg阳性者有60例(76.9%)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26例(37.1%),χ2=23.98,P〈0.01。两组均以胞浆型为主分别为58.3%,65.4%。结论免疫活动期,HBV感染者延迟HBeAg血清转换组与HBeAg阴性组比较有更明显的炎症程度,血清HBeAg表达与肝脏HBcAg表达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ARFI)及血清学诊断模型(Forns指数、FIB-4、APRI)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评估的价值。方法 111例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肝组织活检病理分期结果分组:无明显肝纤维化组(S0、S1)40例,明显肝纤维化组(≥S2)48例、早期肝硬化组(S4)23例。每例患者同期进行ARFI、Forns指数、FIB-4、APRI的评估。比较无创诊断模型与肝脏病理的相关性,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无创诊断模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ARFI、Forns指数、FIB-4、APRI 4种无创诊断方法与肝组织活检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分别为0.882、0.639、0.589、0.418。明显肝纤维化组(≥S2)及早期肝硬化组,ARFI的诊断价值均优于FIB-4(Z=2.882,P=0.004;Z=3.215,P=0.001)、APRI(Z=4.850,P0.001;Z=3.198,P=0.001)、Forns指数(Z=2.182,P=0.029;Z=2.798,P=0.005)。结论 ARFI对明显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穿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加深对各种肝病的认识。方法B型超声引导下采用快速穿刺法取肝组织,对肝穿组织进行HE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及胶原纤维染色,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HBsAg、HBcAg、HCV,根据需要加做其他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如刚果红、PAS、铜、铁等。结果所有病理诊断中,肝炎1234例,占65.53%,其中乙型肝炎856例,占45.46%。有573例临床诊断为不明原因的肝损伤,病理诊断203例为肝炎,占35.43%,其中乙型肝炎8例,占1.40%,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5.50%。自身免疫性肝病177例,占30.89%。Dubin-Johnson综合征6例,占0.32%,HE染色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见较多粗大深棕色色素颗粒;肝淀粉样变5例,占0.27%,淀粉样蛋白主要沉积于肝窦周围隙,刚果红染色呈桔红色;血色病5例,占0.27%,含铁血黄素在肝小叶弥漫分布,普鲁士蓝染色呈蓝色。肝糖原贮积症有2例,占0.11%,细胞质内有大量糖原沉积,PAS染色呈红色。结论临床资料对病理诊断意义重大,肝穿刺活检对各种肝病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处于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其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以及HBcAg免疫组织化学的特点。结果 112例患者包括肝组织炎症G0期31例、G1期75例、G2期4例、G3~4期2例。肝组织纤维化S0期34例、S1期63例、S2期9例,S3~4期6例。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HBcAg分布,核型48例、混合型53例,浆型4例、阴性7例。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及ALT亚组间肝组织病理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50、2.62、1.22,P均〉0.05)。结论慢性HBV感染高HBVDNA载量(〉107拷贝/ml)的免疫耐受期患者主要集中在年轻人群,其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较轻微,HBcAg表达以核型和混合型为主。肝组织病理学损害与性别、年龄,ALT不同亚组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低频超声所观察肝实质形态的细微变化与肝组织纤维化的关系。方法用高、低频超声观察21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实质形态的表现并对肝活组织进行纤维化程度的判断(从S0的无纤维化到S4的肝硬化)。高、低频超声依点、线状回声的不同表现分为5级(细短线、稍粗短线、粗短线、粗条纹、索条纹)。卡方检验判断组间的显著性差异,Sperman相关来判断超声表现与纤维化的关系程度。结果 S1到S4肝实质形态的超声表现为细短线向粗短线、粗条纹、索条纹发展。在S1与S2之间高、低频超声有不同的肝实质形态表现,S3与S4则没有显著的区别。高、低频超声的肝实质形态改变均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5513、0.4858),高频较低频超声具有更高的结节检出率(61.67%vs.27.31%;χ2=49.96,P〈0.01),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54372、0.30208)。结论高、低频超声均能检测到肝组织纤维化的存在,并能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高频超声检测肝纤维化结节具有更高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学损害和HBsAg/HBcAg表达的关系。方法 对2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BsAg和HBcAg,同时检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结果 在肝脏炎症程度G1~G4四组患者之间血清HBV D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纤维化程度S1~S4四组患者之间血清HBV DNA水平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肝组织HBsAg表达强度-~+++四组患者之间血清HBV D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组织HBcAg随血清HBV DNA水平的增高而表达增强。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胃癌组织中GTP酶激活蛋白SH3功能区结合蛋白G3BP1和G3BP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早期胃癌组织89例和正常对照组织3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G3BP1蛋白和G3B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早期胃癌组和正常组G3BP1的阳性率分别为87.64%和60.00%,G3BP2阳性率分别为86.51%和54.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早期胃癌G3BP1和G3BP2的表达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P=0.000);早期胃癌组织中G3BP1与G3BP2表达呈正相关(rs=0.252,P=0.017)。结论早期胃癌组织中G3BP1和G3BP2呈高表达,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紧密相关,两指标异常表达可能在早期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UGH)的有效治疗药物。方法选择79例肝硬化UGH患者,临床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在输血、补液、抑酸剂、预防感染、抗肝性脑病、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等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奥曲肽0.1 mg静脉推注后,给予50μg/h持续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垂体后叶素20 U静脉推注后,给予0.5 U/min持续静脉输注。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显效率为64.3%和37.8%(P=0.0086),总有效率为95.2%和78.4%(P=0.0228)。结论奥曲肽是治疗肝硬化UGH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