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23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药物基因组学在心脏安全性方面的研究目的是了解与基因因素相关的安全性变量,开发有助于评估临床试验早期药物安全性的工具,防止易感患者不适当用药。随着华法林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及"2010院内获得性尖端扭转室速(TdP)防治建议"的发表,临床医生对TdP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目前市面上大约存在50种因延长QT间期而有潜在诱导TdP危险的药物,本文据此重点阐述药物诱导TdP的遗传学、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主因胸闷6 h急诊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Ⅲ导联异常Q波。急查肌钙蛋白I(TnI)5.78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53.10 IU/L。体质量指数30 kg/m2。既往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6年,一直服用氨氯地平(5 mg,每日1次)、厄贝沙坦(150 mg,每日1次),未服用调脂药物。吸烟(20支/日)、饮酒(白酒100 ml/日)10余年。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3.
热休克蛋白22是小分子热休克蛋白亚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各种组织中,如心脏和骨骼肌等,分子量为21.6kD。近来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22可通过促进细胞存活,抑制细胞凋亡,参与糖代谢及分子伴侣样作用,对缺血缺氧等应激损伤的心肌细胞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CBCA)操作简单、肺静脉狭窄及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是AF有效治疗方法。本文总结CBCA治疗AF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10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CBCA治疗的AF患者12例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 术中1例患者肺静脉隔离后AF终止,1例患者出现右侧膈神经麻痹。围术期患者均无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腹股沟并发症以及心脏压塞、肺静脉狭窄等。12例患者3、6个月动态心电图复查无阵发性AF发生,2例心悸发作时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结论 CBCA治疗AF安全有效,但其长期效果及预后需大样本、长时间随访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江西省城乡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服药率及控制率,了解高血压患者降压药服用及血压控制现状。方法 于2013年11月—2014年8月在江西省随机抽取8个地区,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每个地区抽取2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街道抽取3个村/居委会,选取15 364例年龄≥15岁且在该地区居住≥6个月的意识清晰者。通过问卷调查记录高血压患病及服药情况,并进行血压测量等体格检查,计算高血压患病率、高血压知晓率、降压药服用率、高血压总体控制率、服药后血压控制率。结果 江西省≥15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9.0%(4 436/15 296),标准化率(2010年中国人口标化)为14.1%,高血压知晓率为64.8%(2 874/4 436),降压药服用率为27.6%(1 223/4 436),高血压总体控制率为12.6%(561/4 436),服药后血压控制率为45.9%(561/1 223)。城市高血压患病率、高血压知晓率、降压药服用率、高血压总体控制率均高于农村,服药后血压控制率低于农村(P<0.05)。高血压患者中服药者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均低于未服药者(P<0.05)。高血压患者中,单一用药者占75.1%(918/1 223),两药联合者占12.7%(155/1 223);不同服药方式的高血压患者服药后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2,P=0.611);农村两药联合者服药后血压控制率高于城市(χ2=4.262,P=0.039)。单一用药患者中,服用钙拮抗剂(CCB)者占76.1%(699/918),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者占18.6%(171/918);服用不同药物的单一用药患者服药后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79,P=0.148)。单一服用CCB类患者中,服用尼群地平者占39.9%(279/699),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者占24.7%(173/699);服用不同CCB类降压药者服药后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95,P=0.407)。单一服用ACEI类患者中,服用卡托普利者占76.6%(131/171),服用依那普利者占12.9%(22/171);服用不同ACEI类降压药者服药后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41,P=0.524)。结论 江西省高血压患者以短效降压药治疗为主,高血压总体控制率和服药率较低;城乡高血压患者就医服药意识有待提高,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服药需求。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发现多种microRNA在心肌缺血缺氧时表达明显异常,它们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目的:介绍近5年来microRNA对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可能的治疗方案。 方法:分别以“microRNA、心肌、缺血、缺氧”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数据库和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检索近5年有关文章,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42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microRNA是一类具有转录后调节活性的内源性小分子RNA,通过与靶mRNA的3`端非编码区结合负性调控基因的表达而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研究表明microRNA参与了心肌缺血、缺血后心脏重塑、心肌梗死后继发性心律失常等相关的病理过程,人工干预microRNA的表达可以加剧或预防心肌缺血缺氧损伤的进展。microRNA可能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靶向分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高尿酸血症(HU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3至8月在江西省婺源县筛查出的9902例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及常规血生化指标检测,根据尿酸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HUA组和尿酸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y水平与HUA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 与尿酸正常组相比,HUA组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99.9%比98.7%,P<0.001)及Hcy水平[16.8(13.8~21.5)μmol/L比14.4(12.3~17.7)μmol/L,P<0.001]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影响因素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患HUA的风险是Hcy正常组的2.92倍。阈值饱和效应分析显示,Hcy<20μmol/L时,Hcy水平与HUA的发生呈正相关(OR=1.05,95%CI=1.04~1.07,P<0.001);当Hcy≥20μmol/L时,Hcy水平与HUA无相关性(OR=1.00,95%CI=0.99~1.00,P=0.055),对数似然比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8.
Jak2在凝血酶诱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正旭  王伶  刘东  程晓曙 《江西医药》2009,44(11):1066-1069
目的探讨凝血酶诱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异常增生的时相关系,及Jak2在其增生信号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培养大鼠胸主动脉4—10代的VSMCs的单细胞悬液用于实验。用MTS法测VSMCs细胞增殖率。用免疫沉淀测定Jak2的活性。结果(1)0.5(u/ml)和1.0(u/ml)两种浓度的凝血酶相对于对照组,在各时间段均有明显促VSMCs增殖作用,且两者作用程度相似,增殖曲线呈双峰样改变,增殖峰在1h和24h。(2)凝血酶刺激组Jak2的活性在6h(P〈0.05)及12h(P〈0.05)均明显上升。相对于凝血酶组,AG490有效的降低了凝血酶诱导VSMCs1h峰值(P〈0.05)及24h峰值(P〈0.05)。结论(1)凝血酶促VSMCs的增殖在时间上呈双峰样改变,提示凝血酶不仅有早期快速促VSMCs的增殖作用.而且有后期促VSMCs的增殖作用。(2)由于Jak2活性高峰(6h及12h)在凝血酶促VSMCs第二增殖峰值(24h)之前。提示Jak2活性后期的增加参与了凝血酶促VSMCs后期增殖.  相似文献   
19.
20.
本研究旨在了解卡维地洛(Carvedilol)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流动力学的有益作用是否可用交感神经紧张性或心肌代谢的改变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