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5篇
政治法律   23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辛亥革命是中国宪政史上的转捩点,它瓦解了传统的帝国,却没能顺利完成新的民族国家建构;它组建了共和政体,却没有带来共和与民主。与其说是传统文化阻碍了宪政的生长,不如说是迷信西方模式所造成的苦果。革命派和立宪派的争论,背后实际上隐喻着制度论与文化论的分野;在是否应当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它们既相通又冲突。只有将制度论的理性建构与文化论的经验累积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达致宪政的坦途。  相似文献   
32.
ABSTRACT

From a cursory look at the terms of service of the main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it is immediately possible to detect that Facebook’s show a peculiar configuration. Although they represent a mere contract between private parties, these terms adopt the traditional jargon of constitutional texts and articulate their contents in terms of rights, principles and duties. This curious pairing between norms regulating social media and the constitutional sphere is also apparent in a series of non-binding documents that are unequivocally named ‘bill of rights’ and seek to articulate a set of principles to protect social media users. This paper examines whether the emergence of a constitutional tone in this limited number of texts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 or aspirational, constitutional function that these documents exercise.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series of significant shortcomings will lead to exclude that social media’s terms of service and bills of rights of social media users currently play a constitutionalising role. Nevertheless, the possibility to theoretically justify the use of these documents as mechanisms of constitutionalisation in the social media environment will be adduced as an evidence of the potential constitutional aspirations of these texts.  相似文献   
33.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根本原则之一,而刑讯逼供在我国是一个在司法中久禁不止,且甚为普遍的现象.刑讯逼供罪具有独特的多重当事人结构,与宪政视野的罪刑法定原则相契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设置源于宪政意义上的限制权力、保障人权的考虑.  相似文献   
34.
宪政视角下的大部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制改革不仅标志着中国宪政建设的新阶段,而且标志着宪政理论发展的新高度。宪政视角下的大部制改革,既是关于国家机关实行精简原则并反对官僚主义的宪法规定在行政体制内的自我实现,也是在行政权系统之外的综合性政治体制改革,这恰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这一怪圈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5.
传统宪政理念的法理基础是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人类本位主义、人类利益中心主义。但是,它的缺陷在于忽视了生态环境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中的价值及权利,并因此已经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后果。因此,需要从宪政的法理基础、价值取向和宪法权利的有效配置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定位和思考,以利于接近最优化的秩序和正义状态,实现理想的宪政目标。  相似文献   
36.
严复的司法理论为分析晚清司法发展提供了一条有利的线索,他的理论一方面具有分析上所要求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另一方面具有分析上所要求的连续性。他的宪政理论中对专制政体的批判,对权力分立理论的论述为晚清的司法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他对司法独立、刑讯制度以及司法中立问题的关注和论述丰富了晚清时期司法理论。而他以民权为基础所构建的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宪政理念则深刻影响了晚清时期司法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37.
宪政在政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明以民主政治制度为核心 ,以实施宪法、实行法治、制约权力为保障。宪政是以民主政治和法治为基础 ,是宪法规范及其实施并对具体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现实影响的产物 ,是现代政治文明进步的结果和标志。宪政对政治文明具有保障民主政治的运行、建立和维护社会正常的政治秩序、制约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等方面的作用。树立宪政意识、实行法治和党的依法执政等是政治文明建设中急需完善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8.
近代中国 ,宪政运动伴随着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富强的斗争而展开。回顾百年来中国宪政与宪法的历史 ,可以帮助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理论 ,提高全民的宪法观念和法律意识 ,使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9.
李忠夏 《法学研究》2011,(2):160-172
政治宪法学过度强调不成文宪法、政策及利益的重要性,而规范宪法学存在对规范性一词的误解。宪法学作为理解的科学,既非纯粹的、逻辑严密的价值学,也非纯粹的实证主义科学或纯粹描述事实的社会学。宪法中的价值源自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必须面向时代精神价值,通过具有整合性的宪法解释将宪法的规范含义与不断变化的现实结合起来,既保持变通性又不失安定性,这是中国宪法学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0.
"权利的成本"理论从"权利依赖于税"这一常识出发,立足于权利的可行性,厘清了传统权利观念的种种误解。法律权利的实现需要公共成本负担,因而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两分法并不适当,一切权利都是积极权利,都需要政府的积极保护。公共资源有限,权利的实现需要平衡,因此具有相对性,而非常见的绝对性。这也论证了权利与责任的内在一致性,提倡从权利话语到责任话语的重构。个人自由在本质上依靠社会合作与政府行动,私人权利也具有公共属性和促进社会整合的功能。这超越了权力与权利的零和博弈,从一个新的角度为面临危机的自由主义宪政体制做出了论证。但在中国独特的语境下,应注意保持这一理论作为自由宣言书的底色,避免其沦为行政擅权的辩护词。同时应正视税收对宪政的促进作用并完善公共预算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