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36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对东莞市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构成进行调查分析,为综合预防、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运用MEDIWISS"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对就诊于某院的956例疑似过敏性疾病的儿童进行过敏原定量检测。结果:956例疑似过敏性疾病儿童中,845例儿童血清特异性IgE抗体为阳性,阳性率为88.4%;经统计,主要的过敏性疾病是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过敏性咳嗽、急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男童和女童患儿的过敏性疾病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患儿过敏原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组患儿过敏原主要为食物性过敏原(牛奶鸡蛋),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组患儿主要的过敏原为吸入性过敏原(宠物皮毛、真菌类)。结论:检测血清中的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有助于明确过敏原,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用 UW液灌注离体断肢以延长其活性的效果。方法:选择雄性健康成年 Wistar大鼠20只,体重300~400 g,手术离断双下肢。实验分两部分。实验一:随机选择1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灌注组(4℃下采用 UW液自股动脉灌注离断肢体直至灌出液清亮为止)和对照组(不予灌注直接冰箱保存),每组5只。两组均置于4℃冰箱内低温保存24 h,肢体离断后每间隔6 h取离断肢体肌肉组织行病理学观察。实验二:另10只大鼠随机分为连续灌注组(4℃下以12 ml/h的速度持续灌注 UW液24 h)和间断灌注组(4℃下于肢体离断后4、8、12、16、20和24 h以12 ml/h的速度分别灌注 UW液20 min),每组5只。离断肢体在4℃冰箱内保存灌注24 h,收集离断后4、8、12、16、20和24 h 的灌注流出液,检测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葡萄糖(GLU)含量,同时在离体12 h、24 h取肌肉组织标本,行 HE 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实验一:在各相同时间点,灌注组较对照组肌纤维水肿程度轻,断裂少,细胞较少发生横纹溶解。实验二:连续灌注组与间断灌注组比较,肌纤维均轻度水肿,细胞出现横纹溶解,线粒体肿胀,发生破裂及空泡化现象,两组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程度相似,各时间点两组之间 ALP、ALT、GLU 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 UW液对离断肢体进行灌注后低温保存效果更好。UW液24 h 间断灌注与24 h 连续灌注两种方法对离断肢体的保护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3.
陈淼  陈岩  许欣 《中国实用医药》2014,(35):230-231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医院各科室现患率的基本情况,为制定相关监控措施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 ,选取1075例患者进行调查,采取床旁调查和病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集相关数据,将结果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具体分析。结果所有科室感染现患率比较中,ICU的比例高居第1位,占38.1%,其次是口腔科、消化科、整形科,感染现患率相对较低的是心血管科和普外科,仅4.3%和4.1%。结论医院现患率调查为医院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对于现患率较高的重点科室,应切实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病死率高达45%以上,现已成为临床危重病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氧疗是临床治疗ARDS的主要措施,是纠正顽固性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然而,机体长时间接触高氧容易引起高氧性急性肺损伤(hyperoxia-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HALI)。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前期研究表明肺泡Ⅱ型上皮细胞(typellalveola,epithelial cell,AEC-Ⅱ)凋亡与HAL1、ARDS、COPD等多种肺疾病相关,通过抑制AEC-Ⅱ可有效减轻肺疾病发病程度。目前抗细胞凋亡方法缺乏有效性及特异性。miRNAte:术为解决细胞凋亡提供新思路,研究表明在AEC-Ⅱ凋亡过程中miR-21—5p下调,上调AEC-Ⅱ细胞内表达,可明显降低AEC—Ⅱ凋亡率。因此,研究miR-21抗AEC—Ⅱ凋亡机制可为ARDS等肺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新策略。本文将就miR-21抗AEC—Ⅱ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谢海辉  陈淼 《中国药房》2008,19(14):1086-1088
目的:比较丁丙诺啡与氯胺酮应用于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腹部择期手术和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的患者60例。随机双盲分为A、B、C组,分别为丁丙诺啡+氟哌利多、丁丙诺啡+氟哌利多+布比卡因、氯胺酮+氟哌利多+布比卡因。观察0~48h内各时段追加次数、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评分(Ramsay评分)、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各时段追加次数、VAS、Ramsay评分,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功能恢复时间,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丁丙诺啡、氯胺酮复合局麻药行PCEA的镇痛效果确切;C组在降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方面显示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在HE及瑞姬染色下,对90例食管癌间质中的嗜酸性白细胞(Eosinophil,EOS)进行计数,观察EOS与分化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EOS的多少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还显示:肿瘤组织中的EOS数明显高于同一病例的正常食营组织中的EOS数。作者认为,食管癌间质中的EOS在食管癌的发展及预后方面起了一定作用,提出:食管癌间质中EOS计数有可能作为食管癌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7.
端粒酶与食管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端粒酶激活与肿瘤发生关系密切。综述了端粒酶与食管癌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病理HE切片技术是临床病理检验和病理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切片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诊断结果和教学效果[1] 。为了使切片质量不断提高 ,笔者在平时的制片中通过反复推敲 ,对一些环节如烤片和透明过程等加以改进 ,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 材料和方法将取材组织经常规 10 %甲醛溶液固定 ,流水冲洗 ,酒精依次脱水 ,二甲苯溶液透明和石蜡浸蜡 ,最后进入包埋切片[2 ] 。将切取的石蜡片 (3μm~ 4 μm)平摊于 4 5℃左右的恒温水箱中 ,及时捞片 ,置于晾干架上 ,以 2 2 0V ,4 50W电吹风对组织切片热吹风 3~ 4min…  相似文献   
19.
陈淼  陶晓南  张晓菊 《新医学》2006,37(11):723-725,F000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lung cancer,NSCLC)肺组织的livin蛋白和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水平,了解2种蛋白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40例NSCLC患者的病变肺组织(肺癌组)以及12例正常或肺良性疾病患者肺组织(对照组)的livin蛋白和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2者与肺癌组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2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肺癌组的livin蛋白和突变型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1).在NSCLC组中,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组织比较,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组织中livin蛋白和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较高(73%比17%,64%比27%,均为P<0.01).肺癌组中不同分化程度肺组织的livin蛋白和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ivin蛋白与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无相关关系.结论: livin蛋白与突变型p53蛋白可作为诊断NSCLC的特异性指标,亦为抗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0.
L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c-erbB-2和激素受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Livin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c-erbB-2基因和激素受体之间的表达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Livin mRNA和其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增生性病变、乳腺非浸润性癌和乳腺浸润性癌中表达及ER/PR和c-erbB-2的表达.结果 Livin蛋白和mRNA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增生性病变、乳腺非浸润性癌和乳腺浸润性癌的表达阳性率之间差异显著(P<0.01),Livin蛋白与mRNA表达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Livin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患者年龄有关(P<0.05),与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Livin蛋白与c-erbB-2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Livin表达阳性的乳腺癌ER标记指数(32.25±34.90)%明显低于Livin表达阴性的乳腺癌(59.29±34.04)%(P<0.01),而PR的标记指数在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Livin基因及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上调,提示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有效、敏感的肿瘤标记物,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新分子标记物和乳腺癌诱导凋亡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