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5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结外鼻型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ENKTL)为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发生与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密切相关,并且外周血EBV DNA水平与淋巴细胞计数均与ENKTL患者预后相关.ENKTL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特征,在亚洲地区发生率高,北美与欧洲地区则少见.最新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检查技术已被用于ENKTL患者治疗前、治疗中与治疗后疾病状况的评估.虽然放疗已经作为早期ENKTL的推荐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目前ENKTL的治疗尚无标准且有效的治疗方法,ENKTL患者预后差.探索ENKTL发病的分子机制与诊断、预后不良指标,以及寻找新型、有效的化疗方案已成为目前ENKTL相关临床研究的热点.2015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分享的关于ENKTL的临床研究,为探索高效、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案,为更多ENKTL患者带来了新希望.笔者拟就2015年ASH年会中关于ENKTL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发现与处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中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处置,总结防控经验,为今后处理类似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查阅临床病历资料和各级疾控中心流行学调查报告,按照卫生部下发诊断标淮、出院标准和相关防控技术指南,制定防控措施;实验室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引物由国家CDC提供,采用lit-PCR方法检测。结果该病例从美国回国,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咽痛,鼻塞,少量流涕,全身不适,最高体温38.8℃,咽充血,扁桃体I度肿大、无脓点,双肺(-)。血常规:WBC:7.9×10^-9/L;N:5.5×10^-9/L;L:19.5%。胸部X线检查:双肺纹理较多,心影增大,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RT-PCR检测阳性,从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患者恢复出院,接触者中无二代病例发生。结论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为确诊依据,适当处置得以痊愈,密切接触者未发病,可不必大范围预防性服药。  相似文献   
13.
保留灌肠是一项临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 ,但其肛管插入深度 ,在教科书及各种报道和临床操作中各有差异。为了探索插入深度对疗效的影响 ,本文对 1 998年 8月~ 1 999年8月收治的 1 0 0例感染性腹泻的儿童 ,采用不同深度肛管插入 ,行保留灌肠治疗 ,其效果观察如下。1 资料与方法观察对象 :1 998年 8月~ 1 999年 8月 ,我科收治的 1 0 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 60例 ,男 31例 ,女 2 9例 ,年龄 3个月~ 8岁 ;住院日数 2~ 8d ,平均住院日 4 6d ;治愈 57例 ,好转 3例。对照组 4 0例 ,男 2 5例 ,女 1 5例 ,年龄 9个月~ 1 1岁 ;住院…  相似文献   
14.
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住院小儿达到治疗目的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由于小儿年龄、生理解剖及心理等特点,在输液过程中易发生外渗。不同年龄组患儿外渗原因及护理措施也有所不同,排除穿刺技术的因素,下面谈谈外渗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郝彩霞  杨莉洁  王健红 《安徽医药》2016,37(10):1279-1281
目的 分析血小板输注治疗白血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并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的白血病患者113例,根据并发症发生与否、血小板抗体、输注次数、血小板类型分组,分别比较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总血小板输注有效率71.7%,有并发症组低于无并发症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54.0% vs 94.0%,P<0.00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于阴性组(25.0% vs 75.2%,P=0.002),第1次进行血小板输注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第2次或第3次输注(χ2=17.832,P<0.001),有并发症组第1、24小时校正血小板计算增加值(CCI)均低于无并发症组(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组第1、24小时CCI均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 出现并发症、血小板抗体阳性、输注次数多、使用浓缩血小板的患者更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骨淋巴瘤(PB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入选西京医院2006年至2014年期间收治的PBL患者42例,男24例,女18例,中位年龄45.6(11~78)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全身症状、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案、疗效评价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至2015年3月。结果 42例患者均以病变部位疼痛或牵涉性麻木为首发临床表现。病理分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0%(21/42)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中17例患者接受了治疗,5例放化疗联合,12例单纯化疗,两组比较,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疗程后评估近期疗效,年龄、性别、分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无全身症状、病理分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否联合放疗等对完全缓解率(CR)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13(2~48)个月,无进展生存期3年的4例患者中3例应用了利妥昔单抗。结论 42例PBL患者病理类型主要为DLBCL,治疗以化疗为主,联合放疗未明显提高疗效,应用利妥昔单抗可能会改善预后,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小儿川崎病的症状护理和药物治疗护理的经验,探讨具体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6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和疾病恢复的临床观察,实行具体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减轻,恢复较快,预后良好。结论:实施完善具体的护理方法,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患儿的痛苦,缩短了疗程,达到了有效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RBC)免疫功能及临床输血安全性的影响.方法70例健康献血者,采集其血液标本,分别在血液储存的第1天、第15天以及第30天对其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包括RBC-C3b、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70份血液标本中,血液储存第15天以及第30天时的RBC-C3b以及RBC-SOD水平分别为(15.01±2.02)%以及(14463±1807)U/gHb、(11.02±1.83)%以及(10411±1497)U/gHb,均明显低于第1天的(18.90±2.19)%以及(16602±2505)U/gHb,RBC-IC以及IL-8水平分别为(6.28±1.17)%以及(85.72±25.71)ng/ml、(8.12±1.30)%以及(109.74±28.04)ng/ml,均明显高于第1天的(4.99±1.20)%以及(64.41±19.7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储存第30天时的RBC-C3b以及RBC-SOD水平明显低于第15天,RBC-IC以及IL-8水平明显高于第1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存储时间和其红细胞免疫功能成反比,因此为进一步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建议临床尽可能地为患者输注存储时间在15 d之内的血液为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5例难治性ITP患者分为3组,试验1组(12例):应用rhTPO联合达那唑;试验2组(8例):单用rhTPO;对照组(15例):单用达那唑。结果试验1组:用药前,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为6(1~15)×109/L;治疗后第14天,血小板为97(43~136)×109/L(P<0.01);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至开始治疗后28 d,血小板计数降至48(22~76)×109/L。试验2组:用药前,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为6(2~13)×109/L;治疗后第14天,血小板为93(33~152)×109/L(P<0.01),第28天血小板计数降至32(12~44)×109/L。试验组近期有效率为80%,其中显效9例(45%),良效7例(35%)。30%患者使用TPO达有效的平均时间为7 d,达峰值为13 d。对照组近期有效率为73%,其中显效6例(40%),良效5例(33.3%)。第14天,试验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TPO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rhTPO联合达那唑比单用达那唑起效快,能更好地控制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氟达拉滨+阿糖胞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FLAG)和米托蒽醌+依托泊苷+阿糖胞苷(ME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AM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VIP、WanFang Data、CNKI、CBM等数据库发表的关于FLAG和MEA方案治疗RRAML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研究,2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FLAG 方案和MEA方案治疗RRAML时,两者的CR[RR=1.49,95%CI(0.92,2.43),P=0.11]及PR[RR=1.38,95%CI(0.82,2.32),P=0.23]无明显差异,但FLAG方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MEA方案治疗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98,95%CI(1.21,3.24),P=0.006],其真菌感染率亦高于MEA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17,95%CI(1.09,4.31),P=0.03]。结论:FLAG方案治疗RRAML的总有效率高于MEA方案,但其真菌感染率亦高。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及质量限制,本系统评价结论仍需进一步开展更多大样本、严格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